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上市公司“规模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回顾了异象中公司规模效应的研究历程,分别基于流通值和总市值对深市和沪市的规模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作为市值度量的流通值和总市值的选择对不同规模组合收益率的排序没有本质的影响。②深市无论是从总市值还是流通市值的规模排序,其组合呈现出“规模效应”即收益率与规模成反比;而沪市的中盘股投资组合收益率明显好于其它两个组合。③深、沪两市收益率均不存在“季节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资产负债率与会计利润、企业价值、代理成本显著负相关,表明负债融资虽具有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但更多地表现出负向治理效应;而有息负债和长期负债则呈现出完全的负向治理效应。这与已有理论的预期不完全一致,因此应完善债务约束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强化股东监督功能以优化中小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 相似文献
3.
中国上市公司热衷于采用"高送转"这种股票股利的分配方式。虽然"高送转"对公司基本面及投资者利益没有任何改变,但投资者却偏好投资于"高送转"的股票,这是理性金融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基于行为金融学分析框架,我们认为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是投资者认为低价股票较"便宜"、容易上涨,管理者通过"高送转"来迎合投资者这一名义股价幻觉,并实现其自身利益。本文从"高送转"动机、行为特征和后果三方面展开论证,发现低股价股票溢价程度越高,上市公司越倾向于通过"高送转"来降低股价,并且送转的比例也越高;投资者账户数据说明"高送转"主要迎合了个人投资者非理性需求;"高送转"后公司绩效及股票超额收益显著下降,进一步说明追逐"高送转"股票的投资是非理性的。此外,我们从上市公司增发和大股东减持角度揭示了"高送转"是管理者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路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6年度末实施高送转的6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建立logistic二元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结构是上市公司实施高送转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董事会的规模、独立董事的比例、监事会的规模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制度对高送转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优化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能够提高股票股利(分割)决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沪市公司IPO业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996至1999年间上市的沪A股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在这些年间上市的沪A股公司确实同其它国家的新股一样,存在业绩下滑现象。结合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公司IPO业绩下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论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信息披露的非主动性、虚假披露和披露不充分、随意性强、规范性差以及信息披露的质量普遍不高等。以上问题的存在,将严重影响股市的健康发展,并损害国家利益。因此,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改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状况,从而使我国的会计信息的披露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股市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1994年至2003年期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A股股票作为研究对象,对规模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本文研究的时间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存在规模效应,但其成因与国外不同;2、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对股票收益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中国的证券市场未达到半强有效。 相似文献
8.
9.
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本文结合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董事会结构的影响。本文着重于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和对大股东的擎制这两项基本功能。文中结果显示:股权集中程度降低独立董事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却又抑制总经理、董事长两职合一。民营企业的独立董事比例较高,两职合一情况则较多。本文还显示,不同性质股权的比重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国有股对独立董事比例有负面作用,但当国有股比例特别大时其作用则不明显。国有股对两职合一有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国有股比例特别大时。社会法人股对独立董事有负面作用,而当社会法人股比例特别大时,社会法人股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两职合一。本文的发现说明了一个有趣的但又被人忽略的现象:股权集中与否和股权性质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照搬西方现有理论,简单的分散股权或实现国有股的全部退出未必一定能在所有方面改善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10.
交叉上市对一国国内市场和国内公司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实证考察我国公司以A H方式交叉上市对A股市场的影响,揭示了我国交叉上市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A H交叉上市对A股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金分流效应(市场扩容)的负面影响上,分散风险效应等正面影响尚未有效发挥作用.因此,监管层在推出海外上市公司回国交叉上市的鼓励政策时,至少在短期内必须考虑内地市场对扩容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上市公司股份结构对现金股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股利政策理论回顾。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的股利无关论定理(简称MM定理)认为,在完全的资本市场条件(MM的基本假设)下,股利政策不会影响公司的价值,公司的价值增加与否完全由其投资决策决定。两人运用股利传递公司未来盈利信息理论解释了公司股票价格会随股利的增减而变动这一重要事实。该学派的后继者从放松MM理论的投资者和管理层当局拥有相同的信息假定出发,认为管理层与企业的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占有更多的有关企业前景方面的内部信息。股利是管理层向外界传递其掌握的内部信息的一种手段。因此该理论被称为信号传递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行为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5年中国证券市场公布的指标股为研究样本,用董事会会议频率表示董事会行为,实证分析了董事会行为的决定因素以及董事会行为与前期、当期和后期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独立性越强的董事会将导致较高强度的董事会行为,内部所有权和董事会行为在规范管理方面存在替代性,股权制衡有助于产生积极的董事会行为,而外部董事的声誉激励制度和机构投資者制度对董事会行为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董事会行为与前期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与当期和后期绩效显著正相关,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内生关系,而董事会行为的决定因素在内生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状况及其治理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结构影响公司治理的问题一直是资本结构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资本结构治理效应的研究未达成一致结论。本文介绍了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最近几年的资本结构状况,并以深沪两市房地产板块的6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治理效应无显著相关性。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证券市场周末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末效应作为一种各国证券市场共有的市场异例现象,在EMH的研究中具较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地位,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探讨。本文以标准的随机游走模型为基础,利用沪深股票市场近十年的历史数据,对中国证券市场是否存在“周末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并据此对中国证券市场是否达到弱式有效性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托宾Q理论观察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发现创业板公司上市前普遍存在过度投资行为,但在上市的当年及以后年度均处于价值最大化的投资状态,即存在上市前托宾Q<1,上市后托宾Q>1的现象.从高技术企业发展理论与社会资本角度,对其投资动因进行剖析后,本文认为,扩大经营规模是创业板公司投资的内在动因,创业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创业公司投资重要的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及其与东亚、西欧上市公司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本文运用终极产权论对上市公司的控股主体进行分类,通过追踪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发现在1260家样本公司中,终极控制股东拥有的控制权平均为43.67%,而其投入的现金流平均只有39.33%,就是说控制股东投入的现金流显著小于其获得的控制权,有4.34%的差异,两者的比值为0.890。在三种终极控制股东中,家族企业投入了相对较少的现金流量,却取得了相对较多的控制权,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偏离达到了49.16%。同时,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和东亚、西欧国家的上市公司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18.
根据中国证券市场已上市的权证及其标的股票的数据,运用事件研究法中的市场模型进行分析,实证检验了权证的发行上市和到期对标的股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权证上市公告日之前,由于套期保值效应、价格操纵效应和信息效应等原因,认购和认沽权证的标的股票都有正的非正常收益率;在权证上市公告日当天有非常显著的负的非正常收益率;而上市公告日后,认购权证的标的股票有弱负的价格效应,认沽权证的标的股票则有正的价格效应.权证到期时,对于标的股票价格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上市公司的融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我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等五项重点改革工作的基本完成,解决了长期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市场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相似文献
20.
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治理改革的焦点.从分析影响控股股东收益结构的因素出发,从上市公司独立性、股东大会有效性、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关联交易状况4个方面采用 12 个指标构建控股股东行为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展开评价.结果显示,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效应指数偏低,其行为具有引发较强负外部效应的倾向,根源在于中国现有的公司治理制度安排强化了控股股东的控制收益,激励其实施隧道行为.只有通过一系列旨在增加控股股东攫取私人收益成本的制度建设,才能抑制其行为的负外部效应,激发正外部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