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应龙 《东岳论丛》2006,27(2):100-103
在全球化时代的基本语境中,现行的文化观念已经不适合人的世界持续进步和发展的要求,它在现实的实践层面,是人的世界活动产生文化危机和人的生存产生危机感的重要诱因;在理论建设层面,它在人的世界存在的宏观维度呈现为一种“非对象性”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在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中,以“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为思想基础,通过对文化现象各种功能性的和主体性的抽象,把构成对象世界的自然基础排除在文化定义之外,从而,在价值论层面,现行文化观念表现出严重的价值悖论。在当代哲学的“价值论转向”中,当代文化理论研究需要在实践存在论基础上“重新理解文化”,确立新的实践文化观,这是人的世界活动持续进步和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当代文化哲学研究实现理论创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文化异化是文化反客为主,在特定条件下转变为统治和支配人的外在力量.文化异化在历史和现当下呈现出不同的症状:中国传统文化异化、现代技术理性文化异化、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文化异化,以及大众文化异化.并提出超越文化异化的方法:文化以弘扬人的主体价值为基本取向;确立人对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发展;建立人的社会关系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3.
还原论、生态整体论与未来科学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还原论是与近现代科学相应的认识思维方式,是一种主体性思维、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实体性思维。生态整体论是对古代直观整体论和近现代还原论的辩证发展,是一种整体性思维、有机性思维、关系性思维和过程性思维;还原论对应的是机械论世界观,生态整体论对应的是生态自组织演化的世界观。还原论是与现代人本主义价值观相应的,而生态整体论所预期的文化价值取向则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还原论对科学发展已日益显现出消极阻碍影响。生态整体论注重分析和综合的结合,注重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学科的发展,注重从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的高度考察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强调自然、社会整体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制约,因而对未来科学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胡重明 《天府新论》2012,(3):88-94,99
公共行政中管理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演化过程.作为一种普适性价值,以“主体—客体”关系作为认识论基础的管理型文化由于对人的主体性的不完整的表达而与人类实践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找寻一种新型的公共行政文化以重新发现人的主体性,就成为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国的公共行政实践而言,需要在服务型行政的建设过程中,同时建构一种服务型文化.从本质上看,服务型文化就是一种人的主体性的文化.它不但重视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的生存与发展,而且重视作为客体的他人、社会、自然的主体性的生存与发展.只有这种基于“主体—主体”关系的服务型文化才能最终超越管理型文化,反映和融入公共行政的人类实践,同时推动服务型行政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科层制所代表的官僚政治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地位是因这种文化的需要所造成,宗教文化亦受其压制而成为亚文化.官僚政治影响,甚至控制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支配着古代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因此,官僚政治文化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真正的主文化.  相似文献   

6.
构建一种新的哲学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当前文化哲学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倡导和构建一种新的哲学文化观,即认为文化即人化的大文化观。它的立论基础是一种新的文化本质观。文化的本质可以概括为相对稳定的人为程序和为人取向的统一。其为人取向,主要是一种价值关怀和人道尺度,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而其人为程序则主要是一种事实关怀和客体尺度,体现出一种科学精神。强调文化的整体性与内在统一性的大文化观,必将引领人类文化走向更有利于人的自由自觉和全面发展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困境.于外,后殖民时期,现代西方文化霸权通过操控各种大众媒介来传播并强化其主流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欲图通过“颜色革命”达到文化殖民的目的;于内,发达的电子媒介通过改变中国人的生活、交往方式而彻底改变了社会机体.形而下的“变局”或者“断裂”,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失去“滋养”和“依托”,出现“文化滞差”.所以,身处巨变之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应着眼于文化的主体——培养具有人本精神的现代主体.通过确立这样一种人的主体性,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转型以及重建这个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老庄生态文化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宝库中的奇葩,老庄生态文化表达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论和非线性的自然观。老庄文化讲究因任自然、效法天地和德生敬命,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生态伦理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取向、尊重自然固有价值的价值取向和尊奉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有契合之处。老庄生态文化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典型代表,老庄文化为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古老的范式,它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9.
论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五 《文史哲》2003,(2):55-61
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赖以滋生和成长的文化土壤 ,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主体地位的倒置。它没有在原始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中 ,把人作为主体逐渐地从原始混沌体中解放出来 ,没有把人作为个体从原始的群体中分离出来 ,而是始终将人的主体性淹没在中国文化进化路途的泥淖之中 ,一直使作为个体的人消失在群体的阴影背后。臣服型政治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经深深浸透于国民的灵魂 ,浸透于国民灵魂深层的思维、意识、认知和情感。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省思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做了总体的回顾与评析。作者认为 ,对现代性的追求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思想主题 ;就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而言 ,现代中国文化走过了一个现代化的价值理想从“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的过程 ;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主要成就包括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延续中国文化之民族慧命、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文化具备了现代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思想框架、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迈出了坚实步伐等三个方面 ;人类文化发展中后现代转向的出现在使中国文化面临两难困境的同时亦为其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面向 2 1世纪 ,中国文化必须通过新的综合与新的创造 ,切实完成既实现价值系统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换又超越西方式现代性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化建设应当与时俱进,努力地充实、完善其现代属性,作为一种文化保守主义观念——儒学为体的价值取向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一种出场方式。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文化概念,其根本目标指向是实现人的主体性生成,推动主体文化自觉。从广义上讲,主体文化自觉是文化哲学研究的根本目标指向,文化哲学真正的研究主题就是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生成,实现主体的文化自觉。从狭义上讲,主体文化自觉是指每个主体的一种主动、自觉的文化生存状态。具体而言,主体文化自觉是指主体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世界中,自觉认识到自我的文化存在,自觉形成和持有一种文化准则和文化价值追求,自觉反思自我的文化存在,自觉实现文化的内化,并通过主体意识的强化和实践活动的深入自觉实现新文化生成,最终实现人的生存方式转变的动态过程。广义的主体文化自觉是总体的目标指向,狭义的主体文化自觉是动态的生成状态。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谈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辉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1):114-115
文化是民族历史文明特质的表征。中西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比较具有重要意义。中西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要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建立起开放、宽容和进取的新型文化观。  相似文献   

14.
苗伟 《兰州学刊》2011,(9):187-193
文化是人的本体、根基,也是人的力量源泉。对待文化,必须采取一种批判性、建设性的态度,分析、评价文化对人的效应,及时改变文化中不合理的价值取向和不科学的文化程序,对文化进行全方位优化,以期获得文化效益的最大化。文化优化是维护人之文化主体地位的需要;文化优化是发挥文化自身特性的需要;文化优化是畅通文化交往的需要;文化优化是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化优化也是顺应文化环境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认知对象只有进入人的文化活动之中,才能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文化认知是一种主体性认知,认知主体已有的文化认知结构在认知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认知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的目的不在于仅仅理性地把握认知对象,而在于理性地把握认知对象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即对认知主体的价值意义,这是由人追求价值的本性所决定的。文化认知作为心理的高级机能,一方面,导致各认知因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另一方面,凸显了文化因素在其逻辑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方真 《学术研究》2007,(5):13-16
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与生态环境一体的认识、生态观内化成主体的思维习惯并在行为中得到体现,以及形成一定生态文化的社会氛围。注重人与自然内在统一、根源于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养生和避世等是中国农业社会生态文化的主要特点;而在当代中国,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生态文化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它所围绕的核心没有真正脱离“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体系中日益占据重要的地位,但其发展的基础还相当脆弱。  相似文献   

17.
论"先进文化"的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林 《江汉论坛》2001,20(9):48-51
"先进文化"是建立在现代人文理性基础上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为宗旨的文化,是反映和引导现代技术和物质文明、继承和融合东西方优秀人文主义传统的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先进文化"属于融合性的大文化,它是一种有赖于人类积极实践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8.
西方思潮的冲击是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中体西用、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是近现代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回应模式,其共同症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自信。今天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建设,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在广泛吸收西方、中国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从时代出发,综合创新,建立一种既具有中国鲜明特色又对世界具有引领功能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9.
张艳国 《江汉论坛》2005,(9):97-101
忠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立身做人的道德品质,矢志追求的自我要求。它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忠诚文化生成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客观基础。从文化的圈层来说,它具有自我要求、人与人的规范以及社会规范三种层次。由文化的历史性决定,忠诚文化具有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我们要提倡积极向上的忠诚文化,反对封建糟粕的愚忠小诚。忠诚文化具有不凡的现代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它通向现代社会,是整合现代社会关系的利器;其次在于它通向现代社会道德体系,很多内容可以被现代社会道德体系所吸收;第三还在于它通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在自我身份的想象和文化定位方面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差异.前者主要从自已的生存状态和专业分工出发去寻求身份的认同,在这种意义上,其认同行为实际上是被动的和不由自主的;后者却在相对自由的语境中追求一种"精英"和"金才"式的文化定位.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上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空间被大大压缩了,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混乱和"单面人"的状况.因此,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一种基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想象",更应当是一种个体自主的文化价值的选择;在其中经常充满着个体性与"集体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