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思航 《理论界》2013,(6):135-139
北宋初期书坛承续唐末五代衰风,大家寥寥,这一时期有书名者多是五代遗民,他们使书学延晚唐之传统,开"尚意"之先河,有着重要的过渡作用,李建中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李建中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只能算二流书家,但在宋初却号"第一手"。其书法呈现出肥瘦得中、不温不火、清雅宜人等特点。李建中是书法由唐入宋的枢纽性人物,也是宋代书法家文人化的重要推动者。  相似文献   

2.
研究书法史,离不开对汉字书写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纵观书法史,书法文字的书写形式由大篆,而小篆,而隶,而苹,而楷,而行……一种新字体的出现不是一时一人之功,史书上记载的每一次字体变革实际上都是一次重大的文字整理,特殊人物对文字的整理加速了新字体的成熟与应用.从几次重大文字整理发现,文字书写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复趋向简易,由形象趋向抽象.  相似文献   

3.
梁鸿  苏全有 《殷都学刊》2010,31(2):129-140
上世纪末至今的十余年来,我国近代书法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个层面上。就微观研究而论,主要体现为单个人物的个案式研究,其中,康有为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所在,其他人物则居次要地位。宏观研究第一表现为长时段,再就是区域研究。至于研究的不足,集中在研究的内容、观点、方法、理论运用等方面。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中国近代书法史研究必将走上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4.
书法史上,书法遗迹版本问题的大量出现是在宋代,宋以前不明显.宋代书论文献中涌现出的书法遗迹版本问题,是与宋代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联的.它不仅是宋代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极具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董史的《皇宋书录》,作为一部专门记载宋代书家及诸多书法史问题的重要书学文献,从其体例和内容来看,体现了董史的“崇帝王、重四家、轻其他书家”的宋代大书法史观和“书因人贵”与“因人废书”的书学思想;书中还记录了释家书法及女书家,具有重要的书法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书法史上,书法遗迹版本问题的大量出现是在宋代,宋以前不明显.对具体书法遗迹版本问题中的善本、重本及版本与书法学术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进一步对宋代书法史有了新的认知,希望对于研究明清书论中的书法遗迹版本问题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敦煌书法源远流长,书写者来自僧侣、清信士等多个阶层.许多卓有成就的书画家受其启发.数量庞大的敦煌写本因其时代连续、书体丰富而具有极大的书法价值.对于中国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研究而言,具有考古意义的敦煌出土书法作品无疑是无比丰富的宝藏.本文阐述了现阶段敦煌书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及敦煌文献对书法史研究的意义,并以敦煌南朝写本书法为例初步构建了敦煌书法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8.
梁鹄是汉魏时期极其重要的一位书法家,其书法深得帝王赏识。梁鹄书法作品传世主要有四种,即《大飨碑》、《上尊号奏》、《受禅表》和《孔羡碑》,且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对宋人所述粱鹄书法作品及其影响作了更进一步研究,虽然宋代金石学著作所述梁鹄作品多属“传说”,然而其自有一定的合理性。从立碑时间以及梁鹄的身份来判断,宋人所传四碑为梁鹄所书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同时宋人对梁鹄所书碑刻的收集、整理和考辨,寄托着士大夫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理想追求。梁鹄书法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守安 《云梦学刊》2005,26(5):144-144
明代的苏州,名家云集,祝允明、文徵明等书法大家,在书法史上广有影响,学界已给予关注.但将明代的吴门书家作为一个“流派”来研究,似未有人专门做过.向彬《吴门书派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这本书对明代中期苏州地区的书家群体作一整体的审视和具体的考察分析,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选题,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周睿 《东南学术》2005,(2):99-104
本文对以往书法史某些流行的重要观点提出质疑,试图通过对"浪漫主义"西方文化内涵的分疏以及明代史和明代哲学的考察,对中晚明书法变革的内在思想原因重新进行阐释:在准确把握心学的基础上透视它对中晚明士人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这种道德人格气象对书法审美风尚的改变,对传统二王帖学模式的强烈冲击和改造.由此,为当下的书法研究和创作提供一种历史的人文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董史《皇宋书录》考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史生活在南宋末年理宗、度宗时期,江西人.受宋代收藏风气影响,董史的收藏也很丰富,但在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毁于大火,后世几乎没有流传.董史的交游,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至少有三人:赵锐、牟益和曹士冕.董史的<皇宋书录>是一部专门记载宋代书家及诸多书法史问题的重要书学文献.<书录>的成书背景缘于董史个人对书法的喜好及其丰富的收藏,再加上学术上的考究.<书录>体例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了著述上的史、论、著结合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书法美的可视形态是笔墨造型.笔墨造型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作品的优劣.因此,书法欣赏中,以笔墨形态作为欣赏依据非常重要.然而,书法外表实相的客观存在尽管给欣赏者带来美感,但它只能向欣赏者提示这个"象"什么,而始终无法自我表白这个"是"什么."是"具有着实和肯定的意味,而"象"则停留在一种假设的、待定的理解上.很显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欣赏,其途径就是要通过主观联想和想象,从无现实之主体中寻找自我心目中的真实,虚拟的第二欣赏形象,然后进入比较彻底的书法欣赏.能否自主自觉地进行如此的书法欣赏,也是专业欣赏与非专业欣赏存在差异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崔仑峰 《理论界》2014,(4):142-143
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各个时期总是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纵观中国书法史,在唐之前虽然有很多名家名迹,但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在技法层面,但唐代书法对后世的影响真正进入到了精神层面,唐人所体现出来的审美影响了以后书法家的审美流向。那么,怎样对唐代书风及唐代书法的审美进行概括,只有通过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变化进行研究方能勾勒出它的总体风貌和其审美流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法史》是我国书法史研究的一项重点工程。朱关田所著的《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日前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唐代文化与书法发展的关系上 ,这就为广大读者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书法史的本来面貌 ,也为对这一时期文化史、思想史的研究 ,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本和资料。唐代是我国文化艺术的鼎盛时代 ,就书法艺术来看 ,也是南北书法汇融并走向繁荣的最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上承汉魏六朝之余绪 ,下启宋元明清之门户 ,其间书学兴盛 ,名家辈出 ,诸体毕备 ,异彩纷呈。显然 ,要把握和驾驭唐代书法史论 ,实在是难度极大的研…  相似文献   

15.
白丽  叶梅 《江淮论坛》2003,(5):141-144
书法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有了实用与艺术的分野。对于书法,有人以“翼卫教经”功用性作为书法的本质,将书统作为书法的根本属性并排斥书法的艺术性,也有人更看重书法的艺术性。其实,这两种看法都反映了儒家文艺教化的观点和儒家如何“成人”的伦理思想。在当今社会,书法因为其实用性的减弱,艺术性的功能在“成人”方面的作用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16.
许彤 《理论界》2010,(3):122-123
研究杨沧白先生革命及诗词的文章非常多。沧白先生在研究诗词的同时,也热心于古籍字画收藏,这是很少有人研究的,杨沧白先生学养深厚,其诗词、文章、书法、文物鉴赏,均可自成一家。本文主要对他的诗词书法及捐献到重庆图书馆的古籍作一个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7.
宋代书法史上曾设置过一个专门的御用书法机构——御书院。它隶属于翰林院,是皇帝学习书法、从事书法活动及选拔、培养书法人才的场所,堪称皇家“书法学院”,萃集了一批善书的书法官吏。御书院从宋太宗始设到高宗罢废,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为宋代书法的发展作出过一定贡献,是书法史上的重要事件,但却一直被治宋代书法史者所忽略。从制度层面对御书院设置的时间、位置、变迁、机构职能、人员选拔及出职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初步考证,以期对这一重要的书法史问题有新的认识,并补书史之阙。  相似文献   

18.
自80年代初以来,中国书法经历了复苏期之后的两个重要历史阶段"恢复基础平台"的阶段和"回归、深化与活用古典"的阶段.2003年以来,中国书法正在迎接一个新时期"原创性时期".提倡"原创性时代",其实也是一种艺术意义上的"启蒙".在目前的普遍以"仿书"为能事的风气中,强调"原创性"精神,是对一个书法家的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对全国性展事的评选机制的挑战!更是对书法界全体"国民素质"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金玉甫 《殷都学刊》2009,30(3):149-151
中国书法具有"艺术"的素质和性质,当我们搁置或忽视其使用性质而专注于其审美特征的时候,当我们以审美主题观照这些特定对象的时候,书法的艺术特质就凸显出来了.一代学者梁启超,书法作为其一生不可或缺的"娱乐工具",对于书法的艺术性有着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范桂觉 《南方论刊》2015,(4):99-101
东晋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史上被尊奉为"书圣",历来一直为书法家竞相学习。笔者结合多年之书法学习经验,简要阐述王羲之楷书、行书、草书之于书法创作之重要意义,并由此简论当代书坛书法学习观念之种种倾向,以期对当代书法创作作一些深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