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近代思想家之人格观的转变与近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经历了钢常名教为体、以中化西和确立自主平等人格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一转变与西方思想的引进和中西思想的融汇有着很大的关系,它既使中国人民接触到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发展脉络,又使古老的中国思想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出现了某种适应近代化发展方向的转机和再生,并由此影响到中国近代改革的面貌。然而不同阶段的变换并不完全是由中国社会内部新经济、新阶级因素的壮大所推动,而主要是由于对西方入侵所造成的亡国危险的回应。因而中国近代人格观的演变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急就章的痕迹,往往都带有过分强烈的感情色彩,而能以充分的理性来全面分析中西思想,从而影响了对改革的指导深度。研究中国近代人格现的演变,不但有助于人们认清中国近代改革成败得失的原因,也有助于人们总结历史经验,比较分析中西思想之特点,并在实现两者最优组合的基础上,创立一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新型人格。  相似文献   

2.
吴炫 《浙江学刊》2001,1(6):79-87
本文从否定主义理论出发,认为"文学是人学"暴露出中国作家关于人的"神性优于兽性"、"个性解放"等非创造性理解、以及好文学不一定是写人的概括之弊端;"文学反映论"暴露出认识论思维肢解文学的丰富性、忽略作家创作过程的创造性程度、以及人的主体性和文学主体性相混淆的弊端;"审美活动论"则暴露出将审美现象与艺术现象等同、难以区分模仿与创造、创作与非创作的价值差异、以及文学观上的大而无当性等弊端.  相似文献   

3.
吉田茂既是日本战前政治向战后政治过渡转变的桥梁,也是战后政治同战前政治联系传承的纽带,他是战后历史时期内,现代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的日本国家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的奠基人。 吉田茂生于1878(明治11)年9月22日,死于1967(昭和42)年10月22日。他的生父竹内纲是土佐自由党人。吉田诞生前即已指腹过继给吉田健三,生后即由吉田健三抚养。吉田健三早年曾去英国游历,通英语,归  相似文献   

4.
试析冯从吾的佛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美凤 《唐都学刊》2009,25(2):84-87
冯从吾站在理学正统立场上,围绕“道体”、“心性”等问题所展开的“儒佛之辨”,一方面彰显了儒佛根本宗旨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晚明关学学者独特的佛学观。其中暴露出的由于自身对佛教理论了解的阙略而导致对佛教思想和内在精神理解把握上的偏差,是一个应当引起注意的思想史现象。  相似文献   

5.
试析日本人的色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传统的色彩观在注重感官直觉的基础上以审美为主要内涵,以华丽与素雅并立为主要特征.色彩是日本人用来表达情感和展示美感的重要手段.日本人的用色准则是对于无彩色情有独钟,对于彩色注重搭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达成和谐.日本人色彩观的形成与日本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宗教思想息息相关.同时,这样的色彩观对日本人的生活及文化心理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6,(7):116-118
战后初期,日本的内外政策在追随美国的基调上展开,尤其是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亦步亦趋。日本的对华政策在吉田茂担任首相时期日趋清晰,奉行了基于意识形态因素的敌视中国的外交政策。《吉田书简》的出台以及日本政府与台湾当局签订的《日台和约》,是日本在冷战体制下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的产物,阻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日本推行反共和反华外交政策的确凿证据。  相似文献   

7.
杨晓峰 《日本研究》2002,6(1):68-73
在吉田茂第二至第五届内阁时期 (1948、10— 195 4、12 ) ,日本开始了重新武装 ,军备力量得到长足的发展。 195 4年 3月《防卫厅设置法》和《自卫队法》在国会强行通过 ,至此 ,日本已拥有一支人数超过 15万的由陆海空三军组成的自卫队。不过 ,日本的重新武装 ,并非一蹴而就 ,吉田茂内阁采取的是一条优先发展经济、逐渐军备的战略。那么 ,吉田茂内阁为什么会作出如此选择 ?本文拟就当时的日本国内状况、国际环境、吉田茂的策略以及重新武装进行分析。一  战败后的日本 ,国土荒芜 ,经济衰竭 ,民不聊生 ,一片惨淡景象。战争不仅给遭受侵略的…  相似文献   

8.
利欲问题是先秦诸子论战中的重要论题。儒墨道法等派在此问题上各持已见,莫衷一是。其辩论深度与实在性,正是当时社会变革各种社会集团及个人之间利益相撞击较为深刻的反映。这场辩论虽然距今已经成为久远的历史,然而,重温先秦诸子们在利欲问题上的卓越见解,对进一步深入理解现实中的利欲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一、见利思义“见利思义”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观点。利即利益、功利;义即儒家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一种总的概括。儒家试图利用道德的功能作用来限制人对利益的欲望和追求。  相似文献   

9.
试析冷战后的东盟安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时期东盟国家的安全观强调安全的内在方面,即民族统一与国家振兴;对外则倡导和平、自由和中立区思想,要求地区外国家不干涉地区内部事务、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地区的力量格局发生了变化,东盟开始把安全考虑的重心移向安全的外在因素。对中国和日本可能填补“力量真空”的忧虑使东盟暂时放弃了和平、自由和中立区概念所提倡的避免外部卷入的原则,转而采取均势政策对待周围的大国。  相似文献   

10.
福泽谕吉的民族主义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课题,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其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部分——中国观的探讨尚不充分,以至于影响到对福泽整个民族主义思想的评价。国内外学术界几成定论地把福泽的民族主义思想按早期的平等观和后来的扩张主义划分  相似文献   

11.
20 0 5年3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日本研究所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九届国际问题论坛”。中国社科院院直机关及日本所有关负责同志和来自上海、长春等地的专家学者约3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着“当前中日关系的问题及对策”这一议题,从内政、外交、经济、社会舆论及思潮等角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认真的分析。值得指出的是,不仅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有较高造诣的资深学者披露了颇有学术价值的新见解,许多年轻学者也发表了富有新意的观点。为了将围绕这一议题的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本刊特从与会者提交的会议论文中选出四篇摘要刊出,欢迎相关学者对此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12.
“综合安全观”是指突破了传统安全观的限制 ,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国家安全问题。而中国“综合安全观”的“综合”性特点 ,主要体现在安全的内涵、外延以及安全威胁来源三个方面。本文提出 ,在“综合安全观”思想的指导下 ,为了谋求一个安全的国际和周边环境 ,中国的外交工作必须处理好内政与外交、“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政治外交”与“经济外交”、“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四大关系 ,妥善对待“睦邻外交”和“不扩散”两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有着过人的哲学头脑。他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新的困难和复杂的形势时,能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取决于他具有善于冷静分析和作出科学决策的哲学头脑。这种哲学头脑正是他始终坚持的以唯物辩证法思想为灵魂的辩证思维。我们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其中的立场和观点,还要学习他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为此,本文就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两种辩证思维方法作些探讨。 同中求异的具体分析方法 所谓同中求异的具体分析方法,就是从一般认识到个别、从普遍认识到特殊,研究和把握具体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深刻本质和规律的思维认识方法。这种方法是辩证思维最常见、最基本的方法。 同中求异的具体分析方法在科学认识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知道,事物的存在是以个性的存在为前提的,个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一事物同他事物的区别。虽然许多事物之间看起来相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确实相同,但是每个事物总有其特殊性,总会与他事物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别、甚至对立。科学认识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具体事物这种矛盾特殊性和个性本质,说明一事物为什么是此物而不是彼物。但是理性思维并非一开始就可以保证这种科学认识目的的实现,因为理性思维总  相似文献   

14.
穆勒是19世纪英国的经验论哲学家。在哲学发展史上他首次将经验原则运用于数学领域,从而打破了理性主义的一统天下,使经验主义在沉寂了一个世纪之后再度崛起,为现代经验论的产生开了思想先河。 一、数学观的哲学意义 现代经验论的鼻祖罗索曾说过:“在哲学方面,自从毕达哥拉斯的时代以来,在其思想主要受数学启发的那些人和更多受经验科学影响的那些人之间就存在着对立。柏拉图、托马斯·阿奎那、斯宾诺莎和康德属于可称作数学派的那一派;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和自洛克以来的现代经验主义者属于相反的一派。在我们的时代已兴起一个哲学学派,…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政策的过程观谈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明林 《社会》2002,(2):24-27
对于一项具体政策的形成、执行、反馈和调整的过程已有许多研究 ,但是从宏观背景上探讨价值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即一种在价值支配下社会政策元素的输入到在价值导向下的政策输出以及价值变迁导致社会政策变化的政策过程的研究并不多见。其实 ,着重于这样的政策过程的分析和考察  相似文献   

16.
郑毅 《日本研究》2005,6(2):58-63
本文以旧金山媾和为研究主线,以吉田茂的"商人式国际政治观"为研究视角,探讨战败国日本在旧金山媾和过程中的媾和策略.旧金山媾和是冷战形势下日本应加入西方阵营,尽可能在对日本有利的时机下实施的.是在全面媾和与单独媾和之间选择后者,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选择后者.本文认为战后日本的媾和外交策略既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近代以来日本外交传统的一种必然回归,它决定了战后日本外交战略的基本态势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作为日本当代文坛的领军人物,村上春树的中国认识不仅是时下日本人的中国观的有机部分,同时也可视为是某种标志性的存在。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中国人,村上都未能超越近代以来日本人的傲慢与偏见,充满了复杂情感和矛盾心理。他笔下的中国形象,既是为创作规律所制约的产物,也是日本文化立场和价值标准的翻版。  相似文献   

18.
福泽谕吉的中国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泽谕吉的中国观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臧世俊福泽谕吉是近代日本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劝学篇》、《文明论概略》等启蒙著作,在唤醒日本国民砸碎旧的封建制度枷锁和向欧美资本主义学习方面确实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同时,他也渐渐形成了“脱亚”思想,对中国、朝鲜等邻近国...  相似文献   

19.
周明 《南亚研究》2012,(1):15-29
从1991年中亚国家先后独立到现在,印度的中亚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991年至1998年,这一阶段印度中亚政策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加强与新独立的中亚国家之间的接触,为印度与中亚关系的发展打下基础。从1998年至2001年,随着国际形势与印度自身发展的需要,中亚国家成为印度加快自身经济发展和打击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的重要合作伙伴。2001年至今,印度加大了对中亚地区的关注与投入,致力于加强与中亚国家在政治、经济、安全与文化诸领域的合作,印度在中亚的影响也随之增强。虽然印度与中亚国家关系的发展仍受到一些制约,但印度介入中亚事务越来越明确的态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北伐前夕,陈独秀一纸《论国民政府之北伐》,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中都引起轩然大波,当时的舆论界为之哗然。人们认为他反对北伐,或者认为他曾赞同北伐,后又变得消极。这种争论从当时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党史学界。由于陈是当时中共的总书记,人们认为他的态度反映了中共的主张,所以,这篇文章便显得格外重要。笔者最近翻阅一些有关资料,感到60多年来人们一直误解陈独秀,无论说他反对北伐,还是说他的态度由积极变为消极,都不能准确解释陈独秀当时的思想。笔者认为,陈独秀始终是赞成北伐的,他的文章是对自己的“北伐观”的直抒胸臆,代表了中共党内一些人对北伐较冷静的看法。本文拟对陈独秀的“北伐观”及《论国民政府之北伐》发表的直接动因做一探讨,敬请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