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静 《学术论坛》2012,35(8):75-79
北宋前期是词由晚唐五代向北宋转变的关键时期,从词人籍贯的地理分布可以显见词坛格局由五代西蜀和南唐两个中心转而变为以汴洛两都和苏杭为新的中心,并有偏重于南方的趋势;同样,从具体的创作地来考察词作的地理分布,也能梳理出南北词坛相对均衡而南方据有优势的特点。北宋前期词坛格局的变化与北宋汴京政治文化中心的确立关涉较多,同时又与南北地理和文化上的差异有着较强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9,(12):126-135
唐末五代,新的政治格局逐渐形成,而传统的贡献制度也应时而变,买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买宴的史料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末,并在五代时期大行其道。买宴的主体是方镇,朝臣也一度参与其中。后周太祖时期,中原王朝内部的买宴,随着方镇力量的衰弱而最终消亡,而中原王朝与南唐间的买宴,却在后周世宗征淮南后,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后周、北宋与南唐外交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买宴的背后,涉及了较多的中原王朝与方镇、中原王朝与属国这两组政治关系的维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经济史切入,从侧面考察唐末五代政治史的不错视角。  相似文献   

3.
北宋后期围绕英宗、哲宗和徽宗策立功事件,皇太后与帝王、宰执间展开了激烈争斗,尤其是对于英宗和哲宗策立功,在政局演变不同时段被不断提及并重新认定,体现出党派斗争与权位争夺的复杂性和尖锐性。以上三次非同寻常的策立功事件之所以争议激烈并不断被重提,除事件本身因涉及帝位传承而颇为神秘复杂外,在以变革为“国是”与残酷激烈党争和政争背景下,该类事件往往与朝臣欲依附主政者巩固自身权位,主政者欲依赖、利用宰辅以稳固自身统治与推行既定路线和政策,由此形成双方相互利用、见机合作的政治格局密切关联。故策立功之争不只是朝臣间权位之争,它是该时期朝廷内部帝王、后妃与宰执间所展开的特殊政治斗争,是深度剖析北宋后期党争与变革发展演变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6):85-89
南唐刘崇远的《金华子杂编》,保存了较为丰富的晚唐五代史料,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文学风尚等都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一是记载了帝王、藩镇、官宦的言行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客观反映了晚唐五代社会现实,有政治资料价值。二是记载了晚唐五代文人轶事及文学活动,有助于研究作家作品及创作情况,有文学资料价值。三是记载了唐代科场轶事、士族风尚、民间娱乐等内容,有社会风俗和文化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政治稳定是政治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政治文化是对稳定的政治体系长期不断的认知、评价的结果的积淀。政治文化是构成政治稳定的深层因素,政治稳定的实现依赖于政治文化的性质与类型。建构有利于政治稳定的政治文化,既是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实践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晚明以降,阳明学与程朱学并立格局,因由时势的变化,引发了政治上的纷争。思想多元,党争频仍,社团林立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表象。这些因素引发了晚明党争与文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追根溯源,唯有从政治与学术的双重视角切入,方可突破其表象,得其实质。宏观上讲,晚明党争对文学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晚明党争与文学流派,主要指性灵派(包括公安派、竞陵派);二、晚明党争与文人结社,如复社、几社等政治性社团;三、晚明党争与时事文学,如时事剧、时事小说等。  相似文献   

7.
南唐词的审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间词与南唐词,是五代词坛盛开的两束奇葩,虽然较多表现离别相思、儿女情怀,却展现出各自不同的气质风貌、艺术魅力.两者风格特征的区别,与巴蜀和江南地域文化的差异密切相关.通过与花间词的综合比较,彰显出南唐词独特的审美特质:富贵典雅之致、忧患感伤之意、主观情性之美、疏朗清畅之调.南唐词艺术为北宋文人词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居正改革失败后 ,其负面作用促就了晚明政派党争和文人结社的进程。即 ,一方面 ,由于受相权膨胀、专制肆行及言路阻塞的束制 ,阁、部之争演变成了党派与宦官势力的角斗 ,言论自由的回拨 ,又催促了党争的激化 ;另一方面 ,严酷的政治环境 ,使许多落魄文人无可奈何 ,只好远离政治旋涡 ,退而结社 ,觞咏酬唱 ,致使晚明文风亦为之大变。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的湖南迁出移民较少,且主要集中于唐末五代与南宋中后期,五代末马氏迁南唐是唐宋时期湖南最大的一支外迁移民。就移民原因来说,以唐五代而论,唐末五代时段以战乱与政治移民为主,其余时段则主要是宦游移民;宋代则以开垦移民为多,还有部分宦游、战乱和被掠卖移民。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15,(3)
"儒教之争"事关重大,关系到如何理解儒家、儒学或儒教的本质,如何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如何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如何进行中外文化比较、世界文明对话等等。宗教概念问题是整个儒教之争的理论症结所在,而"比较方法"与"文化自觉"则成为贯穿整个儒教之争的两个深层问题。全面梳理以往的争论线索,客观评论各派的论争焦点,深入探讨现存的概念、理论,尤其是方法论问题,有助于推动今后的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