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沈从文曾宣称,他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建造一座小庙,把人的天性供奉其间。而男女两性之爱,作为人性中最原始最深沉的质核,自然也就成了他视点的中心,创作的原动力,观照社会、反思历史、找寻人生真谛的基点。与情爱世界大观园的伟大建筑师曹雪芹一样,沈从文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也建造了两幢颇有特色的情爱大厦,一幢就是根丝坚固,依附着自然山水,颇有点古色古香的乡村情爱大厦,一幢就是根基浅显,耸立在喧闹的文明社会中的都市情爱大厦。沈从文在建构他的情爱艺术世界之时,既有“生命重造的快乐”,也有深味人性沦丧的悲哀,既有神已解体,因而“大多数人的生命如一堆牛粪,在无热无光中慢慢燃烧”的深沉感慨,也有希冀用雄强、犷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在晚唐诗坛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是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既有杜甫的深沉,又有杜牧的清俊,更有李贺的浪漫;然而最令人铭心刻骨的还是回荡在李商隐诗歌中的丰富的感情世界。  相似文献   

3.
<正> 沈从文走上文坛,并不是一心要做个描写爱情圣子,他一心所想是建构一座神殿,这神殿供奉着“人性”.“人性”.自此成了沈从文心目中评判事物美丑、道德善恶的一把标尺.而男女两性之爱,这“人性”中最原始最深沉的质核,自然也成为沈从文的审美领域,成为他观照社会,反思历史,找寻生命的真谛.为此,他建构起两座颇具特色的情爱艺术大厦,融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既有“生命重造的快乐”,也有深味人性沦丧的悲哀,既有对“大多数人的生命如一堆牛粪在无热无光中慢慢燃烧”的深沉感概.也有希冀用雄强犷悍的蛮野气质当作火炬来引燃整个民族青春火焰的不舍追求,涉足沈从文的情爱艺术世界.我们可以体味作家的良苦用心,理解其对于人类智慧美丽永远的倾心和对于虚伪、堕落的上流社会极端赠恶的感情.体味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沈从文是怎样将爱作为他观照历史化的聚光点,从生命的审美高度给予爱以艺术描绘.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散文作家行列中,有位别具风格的作家.他不象刘白羽那样豪情奔放,雄浑遒劲;不象秦牧那样丰富博大,妙趣横生;也不象扬朔那样明丽清新,质朴华赡;而以深沉含蓄,优美凝炼,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他就是大家交口称赞的散文《第二次考试》和《临江楼记》的作者何为.何为的散文,既有散文的诗情文采,又有小说那样的情节结构,同时,还如电影、特写一样使人感到亲切而真实.它是我国当代散文园地百花丛中一枝鲜艳夺目的花朵.广大读者喜爱他,更渴望了解他.但是,关  相似文献   

5.
曹禺先生在他的剧作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既有以侍萍、愫芳为代表的温柔贤淑、善解人意的传统型中国女性,也有以蘩漪和陈白露为代表的洋溢着生命的激情、充满现代气息的异类女性形象,正是在这类女性形象身上,寄予了作者对女性境遇的深切体验和对女性命运的深沉思考,展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6.
曾巩的诗歌创作,题材非常广泛,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既有反映民生疾苦的纪实性诗歌,又有关乎国家时政、现实性很强的爱国诗歌;既有追忆历史、缅怀古人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又有借物抒怀、感情深沉的咏物诗;既有寄托山水、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又有情感真挚丰富的酬和送别诗,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50年代末到“文革”前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第二个高峰,也是其诗词创作主题、风格急遽变化的一个时期。深沉的命运感和强烈的斗争意志使其行为与思想呈现于既相互矛盾又共同组合的复杂结构之中。这其中既有对个人政治权力的捍卫,也有对理想信念的执着。他既自负、高傲,也焦虑、狭隘。在抗争与孤愤之中流露出浓重的苍凉感。  相似文献   

8.
李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词作家,有34首词作传世,这些词作中含有丰富的意象。学界对李煜词作中的意象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涉及情感意象、自然意象、人物意象、色彩意象等,其研究对象较集中于梦、月、花等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其实受关注度较低的水、泪、雨等意象也值得研究,这些意象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共通之处,并且贯穿李煜一生的创作,与他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息息相关,寄寓着他细腻而深沉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创作湘西小说的文化动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也有对近代潮流的自觉认同 ,还有对外来文化的某种程度上的吸收。“五·四”新思潮的启示、西方文化的浸染、乡土文化的影响 ,是他创作湘西小说的外部文化动因。其内在文化动因有四 :湘西人对故土深沉执着的爱、湘西人与自然和谐的形态、湘西人的生命意识、湘西的乡风民俗  相似文献   

10.
汪元量是宋元易代之际的一位爱国诗人、词人。人们向来只重视他的纪实诗,却往往忽视他的爱国词,而事实上,他的词也是有着很大的价值的。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其词饱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感,充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抗争力量;从创作方式上来看,其词亦有许多独到之处,如以词写史的大胆尝试、独到的比兴等。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柏杨都以鲜明的人格魅力著称.两人的人格建构,既有鲜明的共同点,也有迥异之处,整体上分别呈现出"高山"与"激流"的特征.鲁迅像一座悲凉深邃的苍山,伟岸挺拔,厚重、深沉;而柏杨则像一条发自高山深谷间的激流,充满自信的生命力,演绎激情人生.鲁迅和柏杨虽然人格建构有差异,但他们都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他们构成中国的脊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富于实用理性精神的中国文化传统,以博大深沉的生命意识为其重要内涵,既有对人格理想、功业抱负的追求,也有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慨叹.这体现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就引发出许多感人肺腑的作品,既有哀伤孤独的基调,也有慷慨激昂的乐章.同时,生命意识在古典诗歌中,还产生了重要的泛化现象,即以侧面的渲染和间接的传递,渗透到怀古诗、饮酒诗、山水诗等类型中,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生长于沅水流域的沈从文,带着特有的观照世界的眼光,游移于城市和乡村、现在和过去、世界和中国之中;他感受着乡土文化的滋润,也踏着故乡的土地,将湘西这个美丽而负重的地域在他的生命里演绎感悟了。他特有的人生体验决定了他文学生命的自然本质——刻画美和善的人生形式,这是沈从文的审美选择,也是他追求生命自然状态的外在表现。他以特有的人道主义呼唤着人性的复归,又饱蘸自身生命经历的笔墨,写出了一个特殊的湘西世界:这里有对人性的赞美,也有作家深沉的痛苦,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又有对生命最佳形  相似文献   

14.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理性思考—读《爱弥儿》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梭这位让后人争议的启蒙思想家的矛盾个性在《爱弥儿》一书中也可见一斑。我们可从其矛盾的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中悟出一些真谛。他的性善论既充满了理性主义色彩,也充满了人道主义的体验;他是教育效能的积极肯定者和倡导者;他把儿童发展严格划分为五个时期。《爱弥儿》一书既有卢梭关于教育理论的精辟见解,也有充满美好臆断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近代传奇杂剧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一种可称之为传统主义的创作现象。这种现象在思想主题、艺术结构、文体形态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既有对传统的眷恋和坚守,也有对传统的适度改造,其思想观念和艺术品格表现出复杂多变、思虑深沉的特点,反映了戏曲家哀婉与感慨交织的创作心态。近代传奇杂剧中的传统主义产生于特殊的戏曲、文学与文化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其价值不仅是戏剧史、文学史的,也是文化史、思想史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对生命的感悟是深刻的,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受到了西方哲学家和美学家的影响,在其著作中渗透了作者的多维的生命感怀。既有难以诉说的心灵的苦痛,亦有个人情感世界的爱与哀愁;既有源于现实生活的悲凉、孤独、寂寞感,也有反抗荒谬、悲观境遇的奋进力量。  相似文献   

17.
陆文夫的一部分散文写到了饮酒,蕴含着浓郁的酒文化色彩,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散文中,既有民国苏北酒乡民俗的形象描绘,也有“左倾”年代人们借酒浇愁的政治烙印;既有文人苦难之中的关爱友情,也有他们事业成功后的淡泊情怀;既有酒场酣战的经验认知,也有童年生活的深情回忆;既有明知伤身却又贪杯的个性坦陈,也有酒场之外倍受呵护的温暖亲情.陆文夫散文的酒文化内涵是作家多彩生命的形象诠释,它体现了作家特立独行的文化个性,也使作品本身具有了永恒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彝族古代诗人余家驹,汉文化修养很高,用汉文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其中的山水诗作,寄托了自己深沉的情感,从其作品中,当时彝族知识分子的心态可见一斑。在艺术风格上,他的诗作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可见到李白、苏东坡、陶渊明的影子.  相似文献   

19.
简媜散文代表作《渔父》对传统的父亲角色既有所承继,更有所颠覆,其中充满了爱的生命意蕴,这种爱既有温情脉脉的舐犊之爱,又有惊世骇俗的男女之爱,更有宽厚深沉的人类之爱,包含了丰富的哲思,并给了我们广阔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20.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先是依据德国宗教批判的完结,从而让批判回到世俗世界,然后又由世俗批判深入到哲学批判,最后由哲学批判诉诸于现实批判。这里,马克思的批判不仅体现了一种具备深沉历史分析方法的严密逻辑性,还体现了客观、科学的批判原则。这种科学的批判是一种既没有全盘否定也没有全盘肯定,而是既有否定又有肯定并以否定形式为主的扬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