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存<诗经>文本中,保存着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这就是"比体诗".然而,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样式,它在诗经学史上被误解、埋没了两千余年.事实上,现存<诗经>中保存有"比体诗"40余首.在题材类型上,这类诗歌主要表达有关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哲理,包括人事哲理、家事哲理和国事哲理.在艺术特色上,这种体裁诗歌的艺术手法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1)"比喻型"句子以"干细胞"的功能被"复制"扩展在整个诗篇的章节之中;(2)四言诗句加三个段落的核心篇章结构与内容重章复叠、联缀成诗的表达方式交相辉映;(3)普遍使用了婉转暗示的修辞格;(4)使用了丰富多彩的比喻形态,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  相似文献   

2.
杨保健 《唐都学刊》2006,22(3):145-148
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指从公元前11世纪,即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最早的诗篇出现起,直至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国古代(含近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学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传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风”、“骚”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二、“诗言志”、“诗缘情”与重表现、重抒情的传统;三、文学形象创造的“形神兼备”传统;四、文学形式的多样性传统;五、文学风格的丰富性传统。认真研究和梳理传统文学的艺术传统,并加以扬弃,无疑有益于当今的文学发展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王立 《求是学刊》2012,39(3):121-126
讨论古代叙事文学渊源,必然落实到具体的题材、母题和类型.在佛经文学影响下,中国传统小说呈现出了以文言为主、偏重实录和承袭题材类型等特色.其主要类型,大多原非国产或本土故事原貌,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文学价值观误读加工下,又突出地体现为亲和动物植物、热衷精怪灵异想象、信奉奇闻幻术、认同豪侠精神、褒许女性智慧等.至《聊斋志异》乃融会贯通,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题材类型稳定化、注重传承依傍、人鬼灵怪全方位思维而以普通人的人生为本位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4.
上古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创作的不自觉性,即“出于天籁,成于自然”。那时的集体作者们,往往只是从大自然中受到启发,用摹仿、类比、联想等方式,进行歌咏唱叹,以表达他们非理性的情感内容。这种情形,一方面是上古人类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局限,而另一方面,大自然则理所当然地起着启发人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伟大作用。《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作品总集,就充分体现着这种不自觉的艺术精神。无论是《颂》诗中的“玄鸟”,还是《国风》中的“棠棣”,都可能是原始自然崇拜的遗迹。而那“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  相似文献   

5.
风俗视角与《诗经》的还原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元英 《唐都学刊》2001,17(4):64-66
《诗经》因为被罩以神圣的光环而掩盖了它的原貌,也蒙受了种种附会和曲解。从风俗视角可以梳理出《诗经》文化背景的两个重要特征“诗以言志”的习尚和“礼乐救化”的传统,有助于对《诗经》的还原阐释,风俗视角还能使读者领略到《诗经》所展示的鲜活多彩的风俗画卷,感受“天籁之音”的艺术魅力,有利于《诗经》去圣返俗。  相似文献   

6.
董晔  李妍妍 《唐都学刊》2006,22(3):131-134
孔子在《论语》中用“思无邪”对《诗经》作了整体性的评价。毋庸置疑的是,无论后人对“思无邪”作何种解释,它的意思仍是说:《诗经》中的所有篇章都合乎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由于《诗经》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相当复杂,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孔子之“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原因,就必须考察其在《诗经》和《论语》中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以及由此造成的两种含义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一文中指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的确,曹雪芹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他写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文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深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更受到前代文学传统的影响。《红楼梦》确是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但这种“打破”,是在继承基础上打破的,《红楼梦》第一回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对于蒋子龙同志的《蛇神》,评论界曾予以热切关注。有一种看法,认为小说旨在“揭示‘文革’十年使人们灵魂所发生的演化和变异”,并据此给《蛇神》归纳了两点失误:选择了不熟悉的题材,造成作品总体结构的局促,故事情节推进匆忙,人物心理变化突兀;扬优藏拙的艺术活动偏离了文章主旨本身所限定的审美规范。(参阅《小说评论》一九八七年第三期)十分明显,持这种看法的论者所提示的“失误”,是同他们对《蛇神》主旨(即主题)的理解密切相关的。我们认为,这些同志显然没有真正理解《蛇神》的主旨,因此也就无从准确评价作品的得失。本文主要想就这篇小说的主题(即主旨)作一些探讨,并对小说作者表现于这部作品中的探索与追求略加评述。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放 《学术交流》2001,(1):110-115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须从既往的历史积淀中反求诸己.过去我们没有把全世界读者看作是"服务对象".对外国平民百姓来说,并不都是因为意识形态不同而拒斥中国文学,主要还在于我们的作品所描写的内容和题材,是否具有更广泛的全人类性,是否能让他们通过观赏文艺达到一种相互了解和心灵沟通.当前文学失序的状态和创作群体的多极化、多元化,是这种大视野的"全民文艺"观的明证.也是文学大获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文学批评的政治标准可以简化为一种法律,如作家所写的题材和内容不违法,艺术性就上升到衡量该作品标准的第一位了.我们要求文艺作品的最高境界,是思想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当这种最高标准难以达到时,一种急功近利的捷径,常常代替艺术创造的艰苦努力.今天有些作品"思想大于形象",主题设置模式化、概念化,迷信"题材决定"论,重思想型写作而轻艺术型写作,都可能与受"政治标准第一"的曲解和误导有关.  相似文献   

10.
《诗经》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之所以被冠上“经”字,是因为它在很早就被纳入儒家理论体系之中,成为儒家理论重要的教科书。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儒家学者不把《诗经》看作文学作品,无视《诗经》的文学特征,把对《诗经》的诠释变成了封建理论的说教。现代的学...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问世400年来,可以说出现过两次“《金瓶梅》热”,一次是其刚问世的晚明时代(清初是其延续),一次就是最近几年。最近几年的“《金瓶梅》热”(吴晓龄语)是一个值得思考,也是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丹纳说:“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或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或那种艺术的出现。”从创作和接受的两极来说,《金瓶梅》产生于晚明(至少在嘉靖以后),并引起当时传抄,阅读、出版之热,都与晚明(至少是局部地区)的文化背景(商业发展、城市风貌改观、社会心理之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社会思潮、文学潮流)有关。清人入关以后,《金瓶梅》的日趋沉寂,不光是统治者禁锢的问题,也与社会传统经济秩序的恢复,理学的重倡,以及文学中理性主义、古典主义重占主流有关。读者失去了和作品的心理对应,自然“热”不起来。今天的“《金瓶梅》热”不光表现在出版和  相似文献   

12.
李清文  李志辉 《学术交流》2003,(11):144-147
行役是《诗经》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诗经》“行役诗”是表现行役者非人生活,抒发行役者哀伤怨愤情感的作品。动乱的时代是产生此类诗歌的社会根源。浓郁的悲剧性和强烈的“奔进”表情法使《诗经》“行役诗”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质,给读者以沉重的美感,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作为中国哲学原点的《易经》文本的思维特性,并与《诗经》的思维方式作了比较,认为《易经》与《诗经》是中华民族思维不同的两列系统,二者之间不存在源流关系。《易经》的卦画符号不涵有文学的象征意义,自然亦非文学形象思维的滥觞。进而作者具体而微地辨析了长期以来被混淆的“比”与“兴”两个概念在内涵上的质的区别,认为前者主理,后者主情。  相似文献   

14.
刘运好 《浙江学刊》2015,(2):103-112
魏晋以降,随着文学的自觉,经学与文学分野。然而,文章渊源于五经,仍然是时代普遍的文学观念。因此,经学诗性思维的审美特质也影响了魏晋诗学理论及其诗歌创作的话语方式。依经取义的内容表达,讽颂美刺的功能表达,引类譬喻的艺术表达,是魏晋诗学最基本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直接渊源于《诗》学,然又汲取了《易》学的"象意"说,融合了汉代《楚辞》学。这说明魏晋的思想解放与文学自觉都是相对的,而接受传统、整合提升则是主流。过去的思想史、文学史似乎都把魏晋的思想解放、文学自觉强调过了头,反而部分地遮蔽了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传统,一个是《诗经》,一个是《楚辞》, 历来总喜欢把他们连成一串,真是痴人说梦。(闻一多:《屈原问题》) (一) 《诗经》出现之后,四言体诗歌没有继续发展,诗坛冷落,实际上是一片空白。两百多年以后,屈原那带有鲜明南方楚国地方特色的诗歌出现了,宏伟瑰丽,感情奔放,卓绝一世。屈原的诗歌,“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这一新的诗体,受到广泛的重视,相率仿效,掀起了诗歌创作的大波。到了汉代,这种诗体才被称之为《楚辞》,本意当是楚人的歌  相似文献   

16.
谢延秀 《学术交流》2005,7(10):155-158
由于文学语言的特殊性以及艺术文本与作者关系的非直接性,对同一审美客体或阐释对象,不同的读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戏剧《牡丹亭》中三位人物对《诗经》卷首的《关雎》的解读,可以总结中国古代大致有三种文学批评方法或阐释模式:“教化”模式、“会意”模式和“断章取义”模式。对此进行分析,对如何做一个现代的理想读者,如何把握文学批评或阐释的规则,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7,(4):116-12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整个《诗经》反映了周民族以农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的农业生产情况。《诗经》农学思想极为丰富,在我国农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的农学思想主要表现在"重农、保农"的农家乐思想、浓厚的农时观、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思想、多种经营思想、仓储和农产品消费思想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杜贵晨 《求是学刊》2012,39(3):116-120
《儒林外史》在题材上是一部写明代以及清代的“儒林小说”,它源于史家“实录”精神的高度“写实”的文学成就,虽使其有“足称讽刺之书”之誉,但“讽刺”仅其“写实”效果的一面,又系读者“受性”自得,而非作者有意为之.《儒林外史》的总体艺术风格是“写实”,而非“讽刺”.《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优秀、最纯粹的“儒林”题材“写实”风格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9.
葛雷、齐彦芬在《西方文化概论》一书中以浪漫笔调写道:“文学是哲学、宗教、思想、文化的最美丽的花朵。”并断言:“西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尖兵和先锋部队”。如果以此为据,那么东方文学(包括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和日本文学等)就是世界文学的“后续部队”,这显然让人难以接受。因为无论从中西方文学史的纵向对比,还是某一时期中西文学创作成就的横向对比,都难以得出“西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尖兵和先锋部队”的结论,仅就小说《红楼梦》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成就而言,就敢于同西方任何一部文学名著相媲美。国际红  相似文献   

20.
据南朝鲜《韩国经济新闻》1981年9月3日报道,南朝鲜“作家协会”最近举行有100多名会员参加的小说讨论会,讨论的主题是《文学与思想》。几个著名作家作了报告。李炳注在题为《现代小说及思想性》的报告中说:“以语言为手段的文学应当是思想的艺术。有一种倾向往往认为思想即意识形态,然而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要比意识形态更宽广、更深刻、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