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父亲车祸住院急需输血,女儿血型不配。疑心女儿追问生父下落,母亲拒不开口。元奈之下,女儿一怒把母亲告上法庭,讨要对生父的知情权。于是,女儿找到已当了副局长的生父,但生父不认她,女儿又将他告上了法庭,追认父女关系——  相似文献   

2.
父亲车祸住院急需输血,女儿血型不配。疑心女追问生父下落,母亲拒不开口。无奈,女儿一怒把母亲告上法庭,讨要生父知情权。胜诉后,女儿找到当副局长的生父,生父不认;女儿又将他告上了法庭,追认父女关系——  相似文献   

3.
女人故事会     
母亲怀上我不容易,她是35岁时才怀上我的。父亲后来告诉我,说母亲生下我3天就离开了"月床"下地干活,受了风寒,从此落下了头疼病,一直到她去世都没能断根。坐月子的母亲找一块头巾扎紧在额头上,两边太阳穴再贴两块太阳膏药,像所有农家妇女一样屋里屋外忙个不停。母亲一字不识,她对每一个识字的小学生都  相似文献   

4.
卫宣利 《当代老年》2006,(11):16-17
她15岁那年,父亲死于一场车祸。家里塌了半个天,她的心却完全塌了。从小她就是父亲最宠爱的宝贝,可是幸福到此嘎然而止。那个沉闷的夏天,她封闭了自己,几乎不和任何人说话。她看着母亲依然衣着光鲜地上班下班,和别人谈笑自如,心就像被针尖一点点地刺了个遍。她不明白,难道父亲的离去,对母亲,竟然没留下丝毫痕迹?  相似文献   

5.
晚饭后,顾小北钻进了自己的房间,听到母亲在客厅里数落着父亲,一声盖过一声。她闭着眼睛也能想到,父亲一定坐在沙发里默然不语。这次,她没有再像以前那样伸张正义,而是嘴角掠过了一抹微笑。  相似文献   

6.
晚饭后,顾小北钻进了自己的房间,听到母亲在客厅里数落着父亲,一声盖过一声。她闭着眼睛也能想到,父亲一定坐在沙发里默然不语。这次,她没有再像以前那样伸张正义,而是嘴角掠过了一抹微笑。  相似文献   

7.
"现在最苦恼的事情就是找不到照顾父亲的保姆。"李女士说。她母亲几年前去世,68岁的父亲前年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记忆力很差,语言功能也基本丧失。现在,她每天上班每隔几小时就要往家中打个电话,有时候父亲不接电话,她就会急忙赶回家去。她和丈夫想给父亲找个保姆,但人家一听说是照顾患病老人,就不愿来了。  相似文献   

8.
焦晓辉 《老年人》2013,(10):36-36
父亲家和母亲娘家相隔50里,父亲兄弟姐妹七个,人多家底薄,困窘无须赘言。而母亲是独生女,独女一枝花,日子自然比我父亲过得好。父亲和母亲从小就认识,且从初小到初中都是同学。父亲读书成绩好,人又老实本分,这让我的母亲对他心生好感。父亲初中毕业那年,爷爷生了重病,父亲只得辍学回家照顾家里。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为了家人的生计,经常饿着肚子外出卖苦力。母亲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父亲,经常独自叹息,恨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心上人。相反,父亲出身寒微,虽说也喜欢我母亲,但他从不开口提及。母亲看透了父亲的心思,知道自己如果不主动,父亲是永远也不会捅破那层"窗户纸"的。于是,等父亲一有空,母亲就约她去河边丢石子,或者说着话儿沿铁路走一阵。  相似文献   

9.
她一直觉得,她的不幸福,是父亲一手造成的.因为她清楚地记得,是父亲向母亲提出离婚,母亲说父亲在外面有人了,虽然后来父亲净身出户,把房子和钱都留给了母亲,但在她幼小的心里便种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母亲经常抱着她说,爸爸不要我们了,以后,只有我和你相依为命了.母亲还在她面前数落父亲的不是,这让她更加仇视父亲,以至于父亲跑到学校给她送生活费的时候,她接过钱,连声谢谢也没有说,扭头就走.  相似文献   

10.
我一直觉得母亲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不仅事事都要依靠父亲,让他拼命地为这个家挣钱,还要满足她无休无止的愿望。就连挠痒这样的小事,她也咋咋呼呼地跑来找父亲,一屁股坐在父亲的腿上,指挥着他的手上下左右地抓挠,丝毫不注意一个母亲应有的端庄优雅的形象。所以我常常不怎么在意她  相似文献   

11.
女大学生吕静在一次义务献血时意外发现,一起生活了19年的父亲竟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那么,她的亲生父亲究竟是谁?她是否能找到生父?他们之间又会演绎怎样一种结局?  相似文献   

12.
正每个花季女孩都有梦想,胖女孩也不例外。赖嘉琪就是一个胖女孩,体重曾一度达到200多斤。肥胖给她带来许多烦恼,但她的梦想却是当一名瑜伽教练,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瑜伽馆。很多人嘲笑她"现实很丰满,理想很骨感",可她却说:"胖女孩不仅可以逆风飞翔,还可以轻舞飞扬!"自卑的丑小鸭期待凤凰涅槃赖嘉琪其实是个命运多舛的女孩。8岁时,当别的同龄孩子还在父亲的怀抱里撒娇,她却在这一年失去了父亲。赖嘉琪家在广东东莞,家里开了一间胶水厂,机器由于长时间运转过热而发生爆炸,父亲当即倒在了血泊中……  相似文献   

13.
对于娄正纲来说,家的概念是刻骨铭心的。因为她12岁时就离开家了。当年,小小年纪、瘦瘦弱弱的她,随着父亲从黑龙江省鸡西市小恒山煤矿走出来,客居北京,一住就是7年。7年,娄正纲从12岁长到19岁,她多么想像别的北京孩子那样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啊!可是,她没有。她身边只有父亲在不停地催促她读书、写字、作画。父亲非常威严,威严到近乎刻板。她必须每天唱着《读书郎》去上学,严格地按照父亲规定的时间表生活。她想母亲,可母亲远在鸡西,一年也难得回去见上一面。和她朝夕相伴的只有父亲。父亲是爱她的,可这爱却表现得粗砺、…  相似文献   

14.
突来的车祸,让正值花季的她一瞬间痛失父亲、外婆和最好的同学。然而车祸带来的灾难远不止此,母亲摔成重伤、20岁的她高位截瘫。残酷得无以复加的现实如山洪般抵达眼前,她几乎除了死亡别无选择。就在最艰难绝望时,香港理工大学的5个硕士生,向她张开了天使般纯洁大义的臂膀……  相似文献   

15.
优雅到老     
最喜欢和母亲去逛街,她对衣服独特的眼光,简直可以与服装设计师相媲美。这让我这个生活在上海繁华里的女儿,常常觉得惭愧。我似乎是个永远落在时尚后面的人,不论怎么努力,都会被别人拿来做反面的例子。只这一点,我就佩服母亲,她不像我,最美丽的时候可以有大把的钱尽情地打扮自己。她50岁之前的时光,都是在父亲的郁郁不得志中度过的。她自己的一份工作,也只够养家,似乎没有更多的闲情和逸致,来让清贫的生活,因此闪亮起来。这是父辈们厌倦也习惯了的生活方式,但是母亲,却偏偏让自己,还有我和父亲,有了一份凡俗生活里,别人无法体验到的优雅和情…  相似文献   

16.
她的父亲对她不好。什么事都要挑剔:上学说她不 上进,做家务骂她不用心,参加了工作,又指责她赚不到钱。她坐得直,说她呆板;坐弯了,又说她没有教养。一句话,只要是她做的事,在父亲眼里,没有一件是对的。她与父亲每隔一天两天就要干上一仗,是动口不动手的那种。很长一段时间,她甚至怀疑自己的父亲是不是亲生的。 得知自己的身世,是因为无意中看了一本父亲的日记。 父亲本是上海某大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三十岁的时候认识了作为病人二十二岁的母亲。母亲是小镇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长得很漂亮,气质又好,还拉得一手美妙的小提琴。父亲被她迷住了,有事没事总往她  相似文献   

17.
沉重的香蕉     
当她还是个孩子时,就知道父母是一对不和谐的夫妻。父亲性格木讷,母亲则是个心气高而个性倔强的女子,两个人在一起时,常常会为了一顶点儿小事而争吵。母亲总是对父亲怒目而视,一连串的诘责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倾泻而出。母亲是不骂人的,可是从她嘴里蹦出的字字句句却如同尖厉的芒刺,扎得父亲浑身不自在,他偶尔会辩驳几句,却招来更为尖利的回击,于是他大多只能沉默着,同时紧蹙着眉,似乎有万般苦楚埋在心底。每当这时,小小的她心里总是充满了悲哀,想哭,可又不敢哭出来,她担心自己的眼泪会加剧父母间的争执。她八岁那年,父母在争吵中离婚了。让所…  相似文献   

18.
正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饭她才离开。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抹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是老了。  相似文献   

19.
<正>她和父亲的那点儿暧昧记忆里,我6岁起就和她住在一个大院。她是一个精致的女人,不太漂亮,但是很会打扮,举手投足间都很有味道。小时候,妈妈和其他阿姨都穿着黑色或者深蓝的衣服,只有她,经常穿一条大红的裙子,鲜亮得让人移不开眼睛。她的丈夫在部队,一年才回来一两次。她和我父亲是初中同学,两家是世交。她管父亲叫"哥",管母亲叫"嫂子",  相似文献   

20.
她真的很伤心,不是因为高考落榜,而是她气死了父亲。父亲病了许久,如果不是她早恋,如果不是她怀了孩子,如果不是她高考一败涂地,父亲也许会多活些日子。家里办丧事乱成一团,她躲进小小的储物间里发呆,忽然看到窗台上的褐色瓶子,她知道这是母亲用来喷果树的"乐果",一种毒性很强的农药。她把农药装进袋子里悄悄地离开了家。她发狠似地翻山越岭,爬到山顶时已经天黑,她辨不清家的方向,连灯光也看不见。天上挂着圆月,晶莹透亮,她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