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拙文《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在《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期上发表后,在学术界与社会上引起激烈反响。仅在《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6期和1995年第1期上已有9位同仁加入了这一讨论。不管对这些文章中的批评意见赞同与否,我都理当作出一个回答。男女平等问题及其争论,几乎同人类社会一样古老。然而每当一个社会经历了一场巨变后,这一问题就会被拿出来重新争论一番。为什么这一问题历久常新?原因之一在于“硬  相似文献   

2.
郑也夫先生在《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一文中,用了相当的篇幅论证男女不平等的起源、功能,目的是映照和衬托出男女平等的收获与代价。他得出的结论是:男女不平等的父权制,其最大的收益在于,“为性别提供了一种模式,使他(她)们免于陷入个体选择的困惑与冲突”,“最大的代价是压抑个性,不允许一个出类拔萃的女子超越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规定,从而极大地浪费着女性的才能”,而男女平等的最大收益不过是“普及了女子拥有与男子同样权利这样一种观念,从而为了发展潜能提供了机会”,而代价呢,一是扶弱抑强,“瓦解了社会的起码效率”,二是干扰家庭角色模式,总之是秩序与效率的双重损失。郑先生想通过这一比较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大概也不言自明了。我想,比较代价与收益是应该的,无论社会还是家庭,我们都可以将它视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男性。在我的手中,是一本关于女性问题的书:《关于性别的追问》。我翻开书,阅读;合上书,思考。正如女性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一样,男性也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在社会中,男性也有不同的角色。男性怎样看女性,这要由男性的不同角色决定,不能一概而论。这是就一个人而言。众多的人,更有不同的层面。但《追问》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似乎想给出一些定义,对“女人”,对“女性美”……尽管封面上就有作者引用的雨果《九三年》中的名句“我说的是平等,我没有说相同”,但我读完书,还是有些疑惑:作者是倡导平等,还是倡导相同?作家、女作家,诗人、…  相似文献   

4.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对中国妇女和中国人民有非同寻常的意义。20年前,将性别观点纳入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主流,在《北京行动纲领》中被确定为促进男女平等的全球战略。尽管如此,那时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社会性别”。20年来,在中国妇女运动、民间社会和国际机构的推动下,社会性别主流化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5.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重要的不在于卖什么,而是怎么卖”,这是一个十分复杂、十分宏大的问题。我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还因为我接触到的许多企业家,他们做了一辈子买卖,居然还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他们已经习惯于“别人怎么干,我  相似文献   

6.
重建性别角色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言 本刊1994年第2期发表了郑也夫:《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一文,引发了男女学者对此问题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这是一件好事。首先,它打破了男性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沉默,将仅仅活跃在女界的命题推入社会科学的殿堂,本身就是对妇女研究的推动;同时,由男女学者共同参与的讨论,将会给这一研究领域注入更多的理性。我们认为,科学的严肃性使我们没有理由排斥同样是严肃的研究,不应该用一面“妇女解放”的旗帜堵住别人的嘴巴,同样男女平等的实现和性别角色的合理分工有赖于社会中男性与女性共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一文(简称郑文)的积极意义是引发了学者们对男女平等问题的再思考。但郑文的论据是难以成立的,他的结论也是难以接受的。 1.郑文对男女不平等下了一个错误的定义:男女不平等不外乎两种:女性凌驾于男性之日和男性凌驾于女性之日。但“不平等”的含义要比“凌驾”宽得多。女生入学要求的分数比男生高,并不能说男生凌驾于女生,而且这种不平等的标准也不是那些男生规定的,说不定是一个女性决策者作出的决定呢!解决了谁“凌驾”谁的问题不等于解决了其他“不平等”的问题。在当今世界上,女性当了总统或总理,是否这个国家就女性“凌驾”于男性,或男女平等了呢?完全  相似文献   

8.
社会心理承受力与社会价值选择——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不但在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影响和改变社会,而且社会也在为他们提供许多不可多得的思考空间和问题焦点。例如,曾有研究者指出,“转型”原来不是一个社会科学概念(晏辉,1998),但今天谁不使用它,恐怕已很难说清当今中国社会的现状了。而“社会心理承受力”据说原先也没有这样的说法,它作为一个研究概念是到80年代才出现的(张大均,1997),其产生的合理性可能是学者希望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能寻求一个贴切的概念来说明广大民众所做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反应吧。但就目前有关研究来看,这个概念的含义还不甚清楚,影响了实证…  相似文献   

9.
自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一直倡导男女平等,并努力通过法律政策、宣传教育等手段维护妇女的平等权利。但是到目前为止,推进社会性别平等仍面临不少的问题与障碍。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决策者对中国社会性别平等问题的认识,推动政府在人口与发展领域的性别平等主流化,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首次对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卫生部、国家计生委和全国妇联的242位部、局级高层决策者进行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调查。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有必要把问题的焦点放在领袖问题.而不是青年领袖上来.市民社会的运行机制在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转型.当我们把关注的焦点指向青年问题时.市民社会更加意味着行动.首创精神或创新意识.部分政治管理机构已经开始尝试采用新的办法认识青年问题,这也是从政治角度解决青年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将性别观点纳入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主流,在《北京行动纲领》中被确定为促进男女平等的全球战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忠实履行“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之职能,同其他妇女组织和广大妇女一道在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中做出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一篇关于美国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书评中 ,我谈及了中国当代的公共知识分子问题 (苏力 ,2 0 0 2a)。尽管我的基本观点没有改变 ,但那样的讨论实在是太粗略了 ,尽管是由于主题和篇幅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在此专门讨论一下中国当代的公共知识分子的问题。我将基本延续那篇文章中借用的由波斯纳提供的分析美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制度框架 (波斯纳 ,2 0 0 2 )。延续就不是重复或照搬。在本文中 ,我将集中讨论一个可能更中国化的问题 ,即除了其他因素外 ,有哪些中国特定的社会因素影响了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发生和发展。但是说社会因素其实并不能准…  相似文献   

13.
翟学伟 《中外书摘》2009,(11):24-25
在我讲授“中国人社会行为分析”的课堂里,有几个过来旁听的同际交换生。一天课后,有一个外国学生追着我问了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谈素质?无论出了什么事,总是回到素质上来。似乎中国现在各种问题都同人的素质有关,我到处听到人们说什么公务员、企业主素质差,什么教授、学生、领导、员工素质低,市民、农民工、农民等素质更低,这是什么意思啊?”  相似文献   

14.
夏季达沃斯论坛将“社会企业家”作为一个单独界别隆重推出,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国内首届新公益论坛上,有关“社会企业”的讨论也让这个近年从欧美引进中国的新事物引人注目。在国内公益界,已有不少人跃跃欲试要兴办“社会企业”,声称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帖良方。不过,与之相伴的是另一种声音:“别急着炒热。”  相似文献   

15.
在有关“过劳死”的讨论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劳累过度。这肯定不是人们想要的状态,如果不是因为各种压力——这种压力正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谁也不会以生命为赌注。  相似文献   

16.
“相亲”是现代人择偶的一种重要方式,尽管它以“电视相亲”、“交友网站”、“婚姻中介所”等多种形式出现,但是它都不同程度的反应着当代青年的择偶观,尤其是两性在这一社会互动中的地位。社会性别理论主张透视个人行为与角色的社会性别意义,试图把社会性别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考察,以把握社会性别是如何制约人们的社会互动并在社会互动中得到强化或发生变化的。  相似文献   

17.
提起教会与中国社会的关系,现在官员、学者和教会人士最常用的一个词是“相适应”,意思是宗教(当然包括在中国的基督教会,且天主教或曰“基督公教”以及基督教或曰“基督新教”的教会在内)要与社会(特指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想,我们更应该说的另外一个词是“做贡献”,意思是宗教(在此特指在中国的基督教会)必然而且已经与社会(在此指中国社会)相适应,并且已经从“相适应”走向了“做贡献”。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一个民族及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女性教育质量对女性素质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育体系中女性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为了能够实现教育公平,就需要树立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加强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由于我国传统封建社会中对于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以及男女平等现代性别观念夹缝中,当代女性极其容易在这夹缝中迷失自身意识与自我满足,因而社会性别意识及女性意识教育的推动对当代女性价值体现具有重要的重要。本文站在社会性别视角,对我国传统社会、民国时期以及现代社会教育女性教育进行分析,并对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性别不公平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经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多德教授第一次提出,到8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再到90年代LEVI—STRAUSS海外虐待女工事件被曝光后,生产守则、社会责任标准纷纷出台,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吸引着世人的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受西方经营理念影响以及出于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思考,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逐步增强,经历了2004年“民工荒”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中国社会,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讨论正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20.
凝视与社会行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 言一方面 ,有关社会行动的社会学讨论始于 2 0世纪初的社会学家韦伯 ,至今仍讨论不休 ,尚未定论 ;另一方面 ,既然社会行动牵涉“人”与“人群”的问题 ,哲学家自古以来都在讨论。本文的讨论采用了双线世系 ,即同时采用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这两个世系。与本文讨论有关的人物 ,前者主要是韦伯、舒茨、帕森斯、加芬克尔 ;后者主要是康德、黑格尔、胡塞尔、舒茨、利科。他们的言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一 )舒茨既是社会学家又是现象学家 ,他合胡塞尔的超验现象学和韦伯的社会行动论 ,开创了他的现象学社会学。 (二 )加芬克尔是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