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 的美称。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是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也应知礼、讲礼、守礼,以体现大学生应有的素质。下面介绍择业中的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  相似文献   

2.
《职业》2007,(24)
礼仪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立足社会、成就事业和获得美好人生的基本条件。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知礼、讲礼、用礼是礼仪之邦的特色。在古今中外的人际交往中,礼仪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古代思想家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了礼仪的重要性。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礼仪、用礼仪已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对于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学习礼仪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未来的旅游从业人员——现在的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礼仪意识、掌握得体的礼仪,是一个有必要深入研究,用心探索的教学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3.
在古远的周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时代沿袭和周人的不断损益造就了宗周辉煌灿烂的国家仪典和礼学成就,华夏民族素来以礼仪之邦自居,我们可以从周礼之中窥见一斑。《诗经》不仅是一部煌煌的文学作品,更是研究先秦礼学的重要史料,本文试图通过《诗经·大雅·云汉》探讨周人的"天命观"和"地祇观"。  相似文献   

4.
李朝晖 《老年人》2014,(4):14-14
正近日,《新京报》就"中央八条禁令对公务员影响"在多个省份随机抽取100位公务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大都表示中央"八条禁令"对他们影响很大。"大"在何处?主要是以前能间常收到的一些购物卡、烟酒之类的礼品没了,红包也没了,少了许多"灰"色收入。中国是礼仪之邦,"礼"除了孔子所说的是一种抽象的仪式外,具体到现在的实际生活中,更多的是伴随物质交往而  相似文献   

5.
中国泱泱大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自周初制礼作乐,在制度和文化上都奠定了后世发展演进的基础。儒家六艺中又以礼为第一位,传承至今,构筑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国礼文化。而礼文化中礼义部分成为政治制度的基石,礼仪则成为人与人之间、家族与宗族之间、群体与社会之间、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社会交往的礼法规约、禁忌习俗。   中国人的生活,常以礼为指南。在实践礼宾待客、拜贺庆吊、酬酢宴饮以及馈赠赏赐等等社交活动时,无不奉行以礼相待,崇尚“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来必报之以礼,往必答之以礼。拜访礼就是最常应用…  相似文献   

6.
黄俏琳 《职业》2011,(23):132-132
一、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历代的统治者、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礼仪教育,将其作为安邦立国之本。中国礼仪教育的开山鼻祖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安身立命、经世治民的重要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7.
孔子德治思想的前提是通过"正名"的方法恢复"礼"的社会规范作用,达到有礼有序.德治的理论基础就是"仁"、 "礼"、 "和"的思想,通过"克己复礼"的途径,从亲属伦理的"孝悌"原则推广到社会范围的"仁者爱人"原则.其社会进步方略是以德治国,通过统治者方略、用人方略、经济方略、政治方略和教育方略达到德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柏洁 《公关世界》2022,(18):10-11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以礼待人是最基本的素质,这也是领导干部必须具有的品质,有助于维护国家形象,在日常工作中增进亲和力,提高为民服务工作效率。本文从政务礼仪的含义出发,剖析其深层意义及特性,并提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方式,以此来提升当地领导干部政务礼仪修养。  相似文献   

9.
心灵 《当代老年》2010,(2):56-57
我国是礼仪之邦,以礼为基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续。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走向进步的结果。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礼仪水平的高低,是其政治、经济、文化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一个团体、个人礼仪修养如何,是其道德水平综合素质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当下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餐桌礼仪一直体现着我国独特的食礼文化,被人们所继承发扬光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优良传统在今天似乎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餐桌上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礼仪,礼节被淡化的现象,以及年轻人对食礼文化概念的模糊。为什么教育的普及,不但没有让传统文化更好的得到继承和发扬,反而被边缘化?通过研究不难发现,这种变化不仅来自于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教育理念变对它的忽视化,同时也来自于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对我国传统食礼文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可见,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因为,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1.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  相似文献   

12.
《职业》2008,(4):20
商务送礼讲究艺术和技巧,从时间、地点一直到选择礼品,都要费人心思."利"和"礼"相连,往往是"利"、"礼"相关,先"礼"后"利",有"礼"才有"利".很多大公司在电脑里有专门的储存,对一些主要关系公司、关系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爱好、生日都有记录,逢年过节或者什么合适的日子,总有例行或专门的送礼,借以巩固和发展公司和客户的关系网,确立和巩固公司的商业地位.  相似文献   

13.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本项目调研高职女大学生礼仪素养第二课堂教育情况,尝试通过设置更灵活,可操作性更强的第二课堂,探索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礼仪教育,在大学生中营造知礼、懂礼、行礼、尚礼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是一个以"礼"、"法"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先秦文化生成时期的一个思想精粹。但是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仍对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坛文化是中国礼制文化的一部分,礼是社的内涵,社则是礼的载体。以广西L市N村为例,对社坛文化与家庭女性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女性并不总是处于"助祭"地位,她们在家庭礼文化与社坛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是社坛文化功能通过家庭女性得以发挥;二是女性在社坛雅社活动中发挥着行为主体作用;三是女性在礼文化与社坛文化的交汇传承中既是"育礼者",又是"传礼者"。  相似文献   

16.
王书强 《现代妇女》2014,(4):297-297
"礼"、"孝"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两个伦理范畴,儒家认为"礼"本乎天地,人应该遵守人伦、等级的规定,"孝"则具有"经天义地"的维度,这里面,"礼"、"孝"不单单涉及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可以说更是将视角延伸到了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生态问题上,"礼"提供了一种行为范式,而"孝"则提供了一种道德依据,这对今天生态问题来讲无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惯常的视域之中,"礼"常常被指认为独属于儒家的理念,这不免遮蔽了先秦诸子的丰富性。探析老子的"礼"观念,试论其对"礼"的看法,并从中挖掘传统的思想财富。在三代"礼治""礼乐文化"等观念建构"政治合法性"的深远影响下,在春秋以降"礼崩乐坏"、诸侯征伐的历史背景下,"礼"是老子用于回应时代传统、在否思中重建"政治合法性"与"政治秩序"的重要哲学概念,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18.
梁正科 《现代妇女》2014,(4):303-304
儒家文明以"仁"是人的人性的本质特征,其核心内涵是爱人,"仁者,爱人"。"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仁"作为礼的内在精神,使礼具有爱人的人道主义的意蕴,使礼的各种关系能保持一种理想的、宽容的、关怀的、和谐的张力,同时仁也在道德人格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上,具有核心地位。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会 《当代青年》2021,(4):25-30,38
苏南农村调研发现,当地婚姻仪式中盛行"叫礼",而非彩礼.叫礼仪式下,代际财产转移由男女双方共同承担,从夫居住形式逐步消亡,妇女与男性在家庭权利和责任义务上是一种对等关系,妇女有命姓权和人情规则制定权.新的婚姻仪式的形成深嵌在当地村庄社会经济基础中,并家婚姻模式、较强的代际能力和妇女财产权的发展是叫礼形成的根本原因.叫礼预示着父权、男权的极大削弱,苏南地区形成的这种性别互惠关系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俗语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句千百年来奉劝世人在生多做好事、死后留下好名声的古训,是我国礼仪之邦注重品德修养的真实写照.纵观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传载着许许多多受世代人敬仰的名人佳话: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舍小家顾大家,千古美名传;李世民忧国重民,轻徭薄赋,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包拯大义铡亲侄,奉为"青天"万民仰;杨震"四知"拒贿,于谦刚直清廉,羞煞古今贪赃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