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近年来,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和演变的重要因素。它往往成为直接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间接推动高校群体性事件恶性化发展的“催化剂”和阻碍高校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解决的“绊脚石”。为了应对这些影响,应当构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建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网上、网下联动应急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论群体性事件的应急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形式日趋激烈,如何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要坚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原则,防止矛盾激化,因事施策,分类处置。政府只有建立必要的应急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才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项目主持人法律与行政学院向良云副教授[主要研究内容]基于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组织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理论。形成跨学科的理论框架。深入分析转型期我国重大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现实背景与内在根源,探究结构性背景下公众对导火索事件的社会认知模式与过程、情绪与行为的结构性传导、群体与行动的相互强化等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确立衡量重大群体性事件演化升级的表征指标体系,厘清演化过程中诱发事件、原生事件以及次生事件的交互作用方式和类型、链接和耦合、衍生和扩散等多种逻辑和非逻辑关系,初步确定其一般演化过程与轨迹。在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和编码处理,运用聚类分析和因素分析方法,识别影响重大群体性事件演化的恶性因素。探讨各个因素分别作为自变量、因变量、中间变量、控制变量等多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总结和归纳重大群体性事件演化的核心规律并进行一般的形式化模型表达。最后结合其发生和演化规律,寻找关键环节和拐点,建立重火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与源头阻断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新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实现由治标到治本的转变。结合Q市社会调查样本,通过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预警指标的阈值分析,发现征地拆迁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资矛盾问题、收入差距问题和腐败问题成为当前可能引起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因素,建立健全预防预警机制成为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5.
[摘要]省际结合部往往是多民族杂居的区域。历史上,这一区域具有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小传统”。通过调查发现,省际结合部所发生的民族因素群体性事件情况主要表现为:一是当地民族群众维权行为;二是因山林、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争夺引发群体性械斗事件;三是黑恶势力介入的群体性犯罪行为;四是流动少数民族与有关部门的冲突。因此,预防和处置该地区的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对策是:在省际结合部地区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源,通过非官方力量调解民族关系;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的中国,由人民内部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增多。在治理群体性事件过程中,政府肩负着治理群体性事件的直接责任。但是政府自身在资源分配、人员结构、组织体系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确实很难做到群体性事件应对的高效、快速、协调、灵活。因此,应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群体性事件的作用。但非政府组织在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中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对此,应在促进协调、健全法制、增进互动、强化预警、加强自律、完善监管、扩大宣传、科学评估等方面不断完善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努力推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公众舆论和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社会背景下,群体性事件的处理需要摆脱对以往认识上的误区。实践社会学视角的分析表明,新形势下的群体性事件应对需要打破既有思维定势和模式化套路,在遵从实践状态的事件本身演变的基础上不断认识和把握其规律。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新形势以及公众舆论与传媒影响日盛的现实,使得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化解和处理途径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与机制以做出保证。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因而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缘由也错综复杂难以掌控。本文深刻剖析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缘由:客观现实的多变性、诸多诱因的不可测性、讯信传播的快速性、民主的复杂性;在防范中必须坚持领导重视、提高认识、建设和谐校园、建立预案、建设防火墙、严防群死群伤、加强公寓社区的防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讲究消除诱因的艺术、科学处理事端,才能保障校园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给互联网治安环境和社会治安秩序带来影响.为做好网络群体性事件警务工作,在充分认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及治安特性的基础上,可从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立法、加强网络监督工作、逐步推行网络实名制、建立网络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坚决打击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违法犯罪人员等方面开展警务工作,以期减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净化网络环境,发挥网络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近十年来我国发生的若干起典型群体性事件的经验性分析表明,我国当下群体性事件的化解机制仍以传统的压制型模式为主。同时,疏导型化解机制在不断生长,回应型化解机制则初露端倪。为了寻求社会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引导全社会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矛盾纠纷,应当促进群体性事件向回应型化解模式的转变。为此,应当从建构矛盾排查、快速反应、信息发布、协商对话、多元主体参与及善后回应机制等六个方面进行积极努力,实现我国群体性事件的良性根治。  相似文献   

11.
民事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导致的相关犯罪正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民事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因素.根据这类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我们应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角度入手探究其成因.  相似文献   

12.
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特殊的利益诉求行为越来越受关注.“付出-回报失衡(ERI)”模型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从付出和回报的不对称视角探讨社会压力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理.基于此模型可以推导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出现与参与者追求社会公平有关.参与者在现实世界中付出与回报的失衡状态引发的不公平感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重要驱力.本研究从政府管理和网络传播两个方面完善了“付出-回报失衡”模型,并提出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为公共管理部门处理此类事件提供了整合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以问题研究为取向,综合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从“风险社会”的视角考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成因和应对策略.研究表明: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下社会风险经由网络行为主体的交互行动发生的、具有较多网民参与、推动或转化的有一定影响的非制度化事件.社会结构转型风险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现实根源;网络技术风险是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潜在根源;群众利益诉求的制度风险是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动因.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要建立以舆情监控为先导、制度规制为主体、技术规制为手段的风险规避机制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4.
受当下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社会各阶层矛盾利益的激化和转变,我国近阶段频繁发生一些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上访、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等群体性冲突事件,并表现出多种特征.这些事件反映了当前各种社会矛盾开始进入一个敏感阶段,需要各界高度重视,深入分析原因,并研究相应的完善方案和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土地流转步伐加快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法规不健全,体制机制不配套,一些地方借土地流转损害农民利益,引发一些矛盾和纠纷,甚至出现群体性事件,迫切需要从立法、执法、监督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机制,加强对农民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干预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学生群体性事件对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严重的威胁.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对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干预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应遵循的原则进行研究,结合高校实际,从预防教育、快速反应、信息沟通、规范处理、心理干预、善后处理六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寻求建立适合当代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干预机制,以应对越来越频繁的学生群体性事件,维护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从党群关系的视角研究群体性事件符合中国的政治逻辑。党群关系“异化”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冲击,主要表现为能够产生社会矛盾和加剧社会结构紧张。虽然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具体制度是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历史、现实和制度性根源,但党群的政治关系是群体性事件生成与否的重大逻辑。密切党群关系有助于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应该着重从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建设、群众利益的保障和发展机制等三个方面入手,在发展党群关系中实现群体性事件的治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形式日趋激烈,如何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要坚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原则,防止矛盾激化,因事施策,分类处置。政府只有建立必要的应急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才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因为各种利益冲突引发的各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近年来规模和数量不断升级。由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将群体性事件政治化、刑事化,用解决治安问题的方式加以处置,只注重如何处置群体性事件,而忽视如何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只注重国家权利和社会稳定,而不注重保护公民的基本人权,影响了当前社会稳定。从法律的角度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定性、分类并加以规范,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传统中,群体性事件属于集体行为研究的范畴。中国社会几十年的社会转型,在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与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相关联的社会心态现象。从群体性事件中反映出来的社会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群体性事件反映出了由社会不公平和不公正引发的严重的社会心态失衡状况;群体性事件中反映出了阶层分化基础上的社会冲突意识和泄愤情绪等消极社会心态;群体性事件反映出了社会信任特别是民众与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任严重缺失的状态。简要的动力学分析表明,心态失衡为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储备了基本的社会心理能量;社会冲突意识强化了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边界激活作用;社会信任的缺失削弱了群体性事件的控制和处置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