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认为艺术是创作主体心智的伟大创造;审美活动则是主体自由自觉心灵的观照。艺术品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超越。艺术的自觉就表现为艺术家的审美主体在超越与回归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审美自觉不仅与情感有关,而且要使一些艺术作品具有一种超越原作者意旨和境界的弹性和暗示力,它不但使我们得到美感的愉悦,并且要指引我们去参悟宇宙和人生的奥义。  相似文献   

2.
新古典主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创作生态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经建  罗四林 《浙江学刊》2005,11(6):115-120
新古典主义(文学)是学界近年来已开始引起关注的话题.本文首先确认新古典主义是一种在"现代性"语境中生成的创作思维理念和艺术审美倾向;继而在与启蒙现代性和伦理实用(中心)主义的比较中,从审美现代性和道德理想主义的层面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新古典主义创作进行艺术审美阐释和文化价值判断,力求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作为一种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的新古典主义现象.  相似文献   

3.
反思一词的原意是反射、反映,用于哲学以后,意义为沉思、再思、后思、内省等。康德的反思判断有八种含义。反思判断在美学上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把审美看成是判断,就把美学研究的基点放在了主客体关系之上;在主客体关系上,反思判断学说把重点放在主体上;把审美活动看成反思判断,揭示了审美活动的特殊性;反思判断学说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审美心理过程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审美能力是人类文化层面上的高度特殊化了的精神过程。文化格局以及文化群落所造成的集体表象和情感认识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们造成原始民族想象力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它们各自特殊的审美能力,形成了审美能力的群体意识,导致了某一群体共同拥有一套情感标准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情感判断的无限差异。原始人审美能力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功利和非功利活动分化的开始;各民族之间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活动是独立发生的,它们有其相对的自律性。人类审美能力的群体生成过程独立于其他能力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社会生活一种情感和形象的审美反映立论出发,论述了作为文学创作反映客体的社会生活审美特征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文学反映主体,即作家自我审美感受活动中的直觉、想象和认识、情感和表象等三个层次及其作用,作家的自我审美感爱不同的心理类型形成了不同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分析了文学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即作家自我与社会生活的诸种关系及其互相间的客观制约和主观创造的两种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存在方式,体现了对人的生存状态深刻的道德关注甚至终极关怀,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包含了道德上的自省和反思,能够通过启迪和诱导人们的行为方式而发挥道德感化功能.文学中的道德判断是以情感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且是从主体出发,由情感而生判断,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主观好恶免不了渗透其中.因而文学的道德评判是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超越道德判断的层次,把人物或行为纳入多维价值系统进行立体的观照,从而做出更高的富于人生哲理意味的把握,因此,文学的道德诉求与道德超越是文学与道德关系的两面.  相似文献   

7.
一、情感是塑造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重要内容 情感作为自我意识的产物,是人与客体在对象性关系中形成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伴随着主体对客体认识而产生的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和体验。它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心理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以外心理体验的结果又对新的社会体验发生定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韦庄是唐末、五代文坛上一位诗、词兼擅的重要作家.他的诗的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唐末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韦庄诗具有和谐之美,具体表现在情感内容上的和谐,即以"衰调写衰代";艺术形式上的和谐主要包括意象运用、情景处理和典故运用以及情感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和谐,即以清词丽句来写感伤之情,并形成清丽的风格.韦庄诗的这种和谐之美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作为大众艺术形式 ,一种文化形态 ,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大众文化层次和艺术素质。它要求电视剧编导自觉将自我审美品味、价值判断与大众思想脉博、心理指向、欣赏情趣、娱乐需求相契合 ,拍出既融入创作主体艺术旨趣、审美理想、具有较高品位又合大众心态、大众口味并为其喜爱、认同的作品。2 2集电视连续剧《十品官吴山羊》,则紧紧把握住大众艺术的本质特征 ,适应众多接受对象的要求 ,以新鲜的内容 ,深刻的立意和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高歌时代的主旋律 ,将农村生活中的苦乐年华、悲喜人生从容不迫地依次展现于观众面…  相似文献   

10.
现行的文艺理论教科书在论述创作主体的要求时,每每强调世界观(思想)、生活经历、艺术技巧三个因素的作用,对情感这一因素却置若罔闻。这种创作主体条件论总是面临这样的困境,即它不能解释下列事实:一个人如果只有深刻的思想而无丰富的情感,他也许只会成为思想家、理论家而不能成为艺术家;即便他具有深刻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并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然而倘若他感受力迟钝、情感干瘪,反映在他笔下的生活也许显得苍白和贫瘠;也许他不乏艺术技巧,但因为缺少感  相似文献   

11.
(一) 艺术批评以艺术欣赏为基础和环节。艺术创造到艺术社会职能的实现要以艺术欣赏为环节,艺术创造到艺术批评也要以艺术欣赏为基础。对理论著作、科学著作的批评,可直接对其著作的内容进行理性分析,无需经过欣赏的中介,而艺术批评或者说与科学批评相对的审美批评则根本不同。审美批评必须建立在对艺术品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必须以艺术欣赏为中介。因为艺术作为美的一种形态,是不能直接用抽象理性把握的,而只能用审美观照和情感体验的艺术欣赏,才能准确、恰当、细致地把握艺术在生动丰富的感性形式中的理性意蕴。失去了艺术欣赏的基础,就失去艺术对象的特征,艺术批评也就变为一般的理论批评,而不成其为审美的批评了。  相似文献   

12.
王晖 《社科纵横》2010,25(3):74-76
素有文坛鬼才、全才之称徐訏的小说创作中蕴涵着浓厚的距离意识,这是一种专注审美的心理距离,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重心有所不同。早期的创作倾向于营造美的距离,以停顿在美感距离上的情感尤其是独身主义爱情为人侧目,表现了对真、善、美的世界的向往;后期则偏重于探讨审美主客体间距的"失距"所带来的人间悲剧,在亦真亦幻的艺术世界中表现理想的失落,这种距离意识的营构与徐訏的自由主义者立场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崔丽萍 《社科纵横》2013,(9):100-101
思孟学派与亚里士多德都坚持一种道德荣辱观,都认为荣誉是一种与政治和整个社会体系相关的外在善,应该积极追求,但不应过度和名实不符。所不同的是:思孟学派不仅将羞耻作为一种基础的道德情感,也认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德性,而且是对整个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德性,更加重视羞耻之心,即内在的反思和戒惧在德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而亚里士多德更加强调荣誉的外在作用和积极的引导作用,强调对羞耻的超越,只是将羞耻作为一种德性形成过程中的有效情感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伦理价值对事实认定的选择性表现为"纯"事实,即"是其所是"的抽象之所以可能,是受一定社会伦理价值的认识目的和伦理价值机制亦即"应是其所是"所中介或选择的。从科学史上看,科学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总要受到一定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的需要及其满足和科学研究传统的伦理价值的选择。伦理价值主体的意志自由对其科学自由具有选择性。从道德认识论视角看,科学理论研究主体的自由意志是一种思维的理智,是通过思维把自己作为本质来把握,从而使自己摆脱偶然。从道德社会学的视角看,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任何一个科学理论研究主体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而首先以作为担负着一定的社会道德责任的主体而存在。伦理价值对于科学的选择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与民间文化形态间的关系,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学史的角度,确立了“民间”概念的基本内涵,提出中国现代文学中存在的三种主要民间理念,即启蒙文化视角下的民间观,与政治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民间观,从民间立场理解“民间”的民间观。这三种民间理念在不同历史情境和不同作家创作中又有不同的表现。中国现代作家走向“民间”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意义:一是丰富了文学创作主体的精神、情感,带来富有本土内涵的个性化艺术世界;二是意识到“民间”是新文学生成、发展的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审美资源;三是为知识分子精神提供了现实的文化土壤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文艺价值取向的二重性取决于人的艺术需要的二重性,人的艺术需要表现为与普遍审美情感相沟通的一般需要和与具体社会历史特征相关联的特殊需要,其中一般需要决定着文艺审美的基本价值取向,特殊需要决定着文艺功利、道德、宗教、科学的实际价值取向。艺术需要的系统由艺术意向、艺术冲动、艺术心境、艺术兴趣、艺术态度、艺术信念、艺术理想构成.它作为一种选择机制,在文艺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性中作出定向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外文学理论及史实说明:“艺术就是情感。”诗更是情感的宠儿、情感的律吕和色彩。诗尤其需要情感的爆炸——“灵感”的获得。情感与灵感的关系:情感是灵感的母体;灵感是情感的产儿、触媒、导火索和爆破点,是情感孕育诗篇的必经的重要阶段,“是诗的受孕”,是诗人富有个性特征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全新的美的愉悦,是诗情中最感人最富创造性的力量。诗主情,重灵感;而诗情和灵感不是心灵固有的,也不是天生的,是诗人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独特审美判断及与之俱生的情感反映。诗主情与其他艺术主情的区别,在于“诗缘情而绮靡”。作者认为,这就是诗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邓福舜 《求是学刊》2001,28(3):87-91
东晋兰亭诗的创作源于一种新的山水审美观念。山水之本体是“道” ,兰亭诗人以“玄”应对山水 ,把山水之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联系起来 ,在此基础上表现了诗人的逍遥之趣。兰亭诗的审美经验主要表现在 :将身心共融于山水 ,求得身心俱畅的状态以及对山水景物的独特体悟。兰亭诗矫正了玄言诗理过其辞的情况 ,对山水美的进一步发现与开拓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在探索通过诗歌艺术在山水文学中表达情感和人生感受方面提供了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9.
检视后七子的诗学理论系统,不仅从探索创作径路的角度,主张"积学"的修习之道与"精思"的锻炼之工,并且基于追求创作理想之境的诗学立场,强调悟入这一创作主体的自觉活动,进而达成在对一种高度技巧化的诗歌语言秩序的理解与组织的基础上,工致而不失自然地表现其各自的审美体验,从不同的层面显示了诸子归至诗歌本体而格外注重艺术经营的一种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一、道德判断的内涵 1.判断是一定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凡是对事物的属性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都是判断。当某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被赋予某种道德属(如善、恶、正义,非正义等)的时候,这个判断说是道德判断。用语言的形式表示出来说:A认为B的行为是善(恶)的。“A”是判断主体,“B”是行为主体,“B的行为”是判断客体,“善(恶)”是判断主体以某种道德属性对判断客体的肯定或否定。 2.道德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的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道德”表示行为合于理,利于人,内含一种价值上的肯定。作为道德判断的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