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西方古代思想家,基于"人"这一研究对象的共性,得出许多相近的结论;但是,研究出发点不同,最终导向了不同的道路:中国古代思想家倾向于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考察人,而西方古代思想家则始终把人的心理活动和历程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拥有一个对知识分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治官僚体系,是中国孕育出不同于西方的思想家的社会政治根源。  相似文献   

2.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内容丰富,思想精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明天人之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人对天的态度三个方面阐述古代“天人关系”问题的内容,然后说明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明天人之分”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早论及“天人相分”的是春秋时代郑国的子产。他在驳斥神灶通过对星辰出设的观察而断定郑国将发生大火灾的占星术迷信思想时说:“天道远,人道还.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左传·昭公十八年》)。子产把天道和人道区别开…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时代产生了主体性美学,包括中国思想解放的新时期产生的实践美学。主体性美学是对古代客体性美学的超越,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和理论的缺陷。主体性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征服,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主客对立的格局内,主体性不能解决自由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也就是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审美是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关系,只有变主体性为主体间性,才能解决审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蔚华、赵宗正主编的约四十万字的《山东古代思想家》,以它浓厚的地方特点于1985年进入了中国香港书展的市场,受到了欢迎和重视。1986年获得山东优秀书刊二等奖。山东古代思想家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极为重要,影响源远流长。要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就必须研究山东古代思想家。咽此,历代研究者众多,著述法若烟海。但把山东古代思想家系统地集中于一书之中的还没有。《山东古代思想家》填补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精神生产的论述相当多,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遗产。但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里只从三个方面简单地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精神生产的论述。一、精神产品的创作中国古代把道德高尚而又极端聪明的人称为圣人。认为只有圣人才能提出高明  相似文献   

6.
1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体验是人联系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体验中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人的面前展现了一种新的境界。在这个世界里,物不是异己的存在,成了人的生命的载体,人会产生自由的快感。这个体验中的境界就是审美境界,这种体验中的快感就是审美感受,美就存在于“天人之意”相沟通。中国古代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就是人的心灵在体验中与宇宙本体的融合。中国古代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自然是无限的;人生是短暂的,而大自然是永恒的;具体的人是渺小的,而大自然…  相似文献   

7.
中国思想史上,人的素质思想十分丰富。在中国古代,是在人性意义上研究人的素质问题,认为人的素质就是指人之性;主要的代表有孔孟、老庄和荀子三人,后来的思想家们基本上都是循着孔孟、老庄和荀子三人的思路。在中国近现代,以严复、梁启超和鲁迅等人为代表,他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关于人的素质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人才思想中的几个问题邢淑英一、关于选才用人的标准从中国古代人才思想的发展史上看,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在选才用人问题上都能基本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但是对德才的重视程度和要求又有所不同。儒家在选贤任能上,侧重于“德”,突出地反映在“内至外王”之说...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在展现女性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同时,也表现了她们的诚信,特别是她们为恪守诚信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她们以自己无声的抗争和悲壮的生死之歌,诠释了体现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的诚信观念,表现了中国古代女性对传统道德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
活着还是死去,是哲学中的重大问题。苏格拉底和西塞罗都曾有言,以为哲学的定义不是别的,就是死亡的准备。如果没有对于死亡问题的沉思,恐其哲学不成其为哲学了。庄子是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的古代大思想家和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是当代哲学中最卓越的德国思想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大师。不论庄子能否作为古代中国的存在主义者,把他们的死亡哲学作一比较,乃是很有必要的。如何来理解死亡,把握人生,可以成为古今文化哲学共通融合的一个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