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慧平 《人文杂志》2005,(2):101-106
网络媒体为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了新的存在领域 ,给文学观念带来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网络时代文学批评的实践已经打破了传统文学秩序 ,提出了诸多的理论问题亟待人们探求。就文学批评来说 ,批评对象、批评主体的身份、批评方式、批评标准、批评自身的规定性 ,以及文学观念等与传统媒介时代相比都需要重新审视与建构。  相似文献   

2.
1933-1935年,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场引人注目的“软”、“硬”电影之争。这次论争在左翼电影批评家与软性电影论者之间展开,涉及到电影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艺术性与倾向性、批评的基准等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双方政治立场、文学与艺术观念以及电影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场论争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左翼电影理论与批评、软性电影理论与批评、左翼文艺理论及新感觉派的文艺观都提供了有力的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彭树欣 《兰州学刊》2006,(12):166-167,107
对梁启超与“现代”文学观念(即具有现代性的文学观念)的兴起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大致分两条路线展开,一是对梁启超文学(文学观念)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一是对梁启超的文学观念及其形成过程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相对来说比较零碎,有必要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现代性这一新的研究视角下对梁启超的文学观念作进一步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以便探讨中国“现代”文学观念是如何兴起的。  相似文献   

4.
刘林 《文史哲》2011,(4):130-138
美国"红色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在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观念影响下,表现出明显的"向左转"倾向,同时延续了此前现代主义文学倡导形式创新的艺术追求,激进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与前卫形式相融是其显著特点。美国主要左翼作家和批评家具有很强的理论反思能力,在1930年代后期"法雷尔之争"或"左倾错误"讨论中,他们就批评了左翼小说中流露的"口号化"、"政策工具论"、人物形象重复单调等弊病;而且他们发现了左翼文学作为"阶级的文学"沦为了"党的文学"是文学的穷途末路,这也正是美国左翼文学衰落的原因。美国左翼文学的论争,实际上触及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如何组织和领导左翼文学运动、如何妥善处理政策宣传与作家创作自由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汇聚了多斯.帕多斯、斯坦贝克、亨利.罗斯等小说名家的美国左翼小说创作,对中国的影响颇巨。美国左翼作家史沫特莱积极参与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运动,伊罗生仿照美国左翼刊物《新群众》在上海创办和编辑英文杂志《中国论坛》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左翼作家,斯诺夫妇借用美国"红色三十年代"文学的理论框架观察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颇有心得。但美国左翼文学的教训并没有引起中国文坛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论“语用学转向”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立足于 2 0世纪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历史发展 ,从哲学方法演变的视角上 ,阐述了“语用学转向”的内在动因 ;总结了语用思维在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哲学传统以及维特根斯坦和哈贝马斯哲学中的表现形式和基本观念 ,并从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合流的角度揭示了语用思维的意义 ;分析了科学解释模型、指称理论、真理观念和意向性思维朝向语用化的发展 ,揭示了语用学转向给哲学研究带来的新的思维和观念 ,指出“语用学转向”为哲学提供了新的对话平台 ,形成了新的哲学发展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文化”一词含义的演变记录了人类对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生活中历史变迁所产生的一系列重要而持续的反应。在文学研究领域里引进文化研究,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实际上是对“语言论转向”的一种反拨。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带来研究范围和意识形态两方面的影响,但是文化研究不能取代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谢昭新 《学术界》2004,(5):59-67
胡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他不仅是文学革命的首倡者 ,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文学理论观念 ,而且对诗歌、戏剧、小说的创作均作了大胆的尝试和创造性的实践。相比较而言 ,胡适更大的贡献是在文学理论上。他的文学革命理论 ,不仅包括“诗学革命”理论 ,“戏剧革命”理论 ,而且包括“小说革命”理论。他的“小说革命”的理论观念主要表现在 :肯定了小说的文学正宗地位 ;标举写实主义 ,文学面向人生 ;反对团圆主义 ,提倡新的悲剧观念 ;科学地界定了小说文体 ,规则了短篇小说做法。他是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8.
凌燕 《河北学刊》2012,32(4):105-107
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由于长期被划为左翼文学之“异者”,其独特价值迄今被淡而化之.七月派作家群体是左翼文学的一支,但在左翼文学独尊文坛的时候又扮演了一个独特的角色.七月派文学的核心价值是“人本思想”,其精神资源与19世纪西方文学密切相关.七月派赋予了中国左翼文学一个开放性视野和超越的品格.研究七月派文学不仅需要现当代的文学视域,更需要世界文学的视域.  相似文献   

9.
语言学的变革与文学研究——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语言学变革与文学研究关系密切,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支点”或参照系,对文学研究的影响是全面和深刻的。本文着重论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在观念上的变革对文学研究的启示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并将结构主义对文学研究的方式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张晶 《学术研究》2005,(3):127-130
在中国文学的研究中, 我们感受到了两种趋势: 一是古代文学博士点的增加带来的研究队伍的扩大; 二是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而引起的学术创新度的弱化。因而, 古代文学研究在新世纪初应当如何发展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辽金文学作为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部分, 自然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新时期以来, 文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方法论热”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和方法。这使文学研究呈现出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脱离研究对象客观情况、仅凭主观臆想的空谈之作。辽金文学的研究者们则体现了严谨求实的学风, 检…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30年代,以“左联”为旗帜的左翼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下了复杂的一页。“复杂”性之一是就其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的贡献而言,左翼文学是无愧于历史的,不少左翼作家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还有不少左翼作家一直奋斗到社会主义革命,“一生  相似文献   

12.
崔璨  陈国恩 《江淮论坛》2014,(6):183-187
在左翼作家中,萧红是个另类的存在.她的创作在现象与成就上均与一般左翼文学呈现出程度上的契合与疏离,她偏向私人化、体验性的笔触与视角展现出迥异于左翼文学的独特风貌,也体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学品格.本文从萧红的身世经历与文学生涯两条路径出发,提出了萧红创作背后的驱动因素,并分析了她与左翼在价值观与方法论上产生根本分歧的原因与表现.萧红对于左翼的疏离,是一个独立作家对于话语程式的突破,更是一种人生向度上的突围;她的创作,由于怀着绝望处的悲悯,由于突破了单一话语的束缚,达到了对于人生世界进行无差别审美与同情的“飞升”境界.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还原研究的方法 ,返回到陈独秀“五四”时期理论建设原始形态中去 ,对其功利主义和审美论的文学观念进行理论探讨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陈独秀两种看起来自相矛盾的文学观念统一于“人的解放”的新见解。文章有意识地将陈独秀与“五四”一代人的理论倡导和实践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 ,企盼借此为人们认识和理解陈独秀以至整个“五四”新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二律背反”现象 ,提供一个通解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文学”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 ,是整个 2 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必要环节 ,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刘克宽先生的新著《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性思考》 ,给当代文学研究带来诸多宝贵启示。“十七年文学”具有极强的政治性 ,所以对“十七年文学”的考察 ,必然要放置在总体化的政治语境中去理解。如果仅仅关注所谓非政治性的文学性 ,那么我们就会在丰富的当代文学话语实践的历史面前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贫乏。我们看到本书作者充分尊重文学发展的历史客观事实 ,正是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作为考察“十七年文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视角。由于…  相似文献   

15.
左翼文艺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因广泛的读者群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潜在的商业价值一方面使得投资人冒着政治的危险出版、发行左翼的创作以求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左翼文艺家也充分利用投资人的心理,大批量生产左翼文艺作品,使左翼意识形态更加深入人心。而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正好说明了在严格审查制度下,投资人和“左联”如何以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设法通过管理者的审查。  相似文献   

16.
一三十年代中国文学,有很鲜明、自觉的主流倾向——左翼文学思潮与运动。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十年间,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能够像左翼作家那样主宰那个时代的文学理论与创作潮流,哪怕他们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比左翼作家更大的文学成就。左翼文学的方向,是三十年代文学的主导方向。左翼文学应合着革命实践运动对文学的要求而诞生,又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三十年代得以成长和壮大,其区别于“五四”文学和同时代其他作家文学创作的,是它强烈而鲜明的政治实践品格。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三十年代,左翼…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是文学时空的再现,其变动主要源于文学观念的改变;1980年代中后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出台本意是对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文学史书写的反拨,它带来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历史转型与巨大飞跃,这在文学史书写中具重要历史意义;站在21世纪的今天,从时间的视角进一步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会发觉它照样建筑于意识形态之上,这是一个带矛盾、悖论的文学观念,它所深具的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积极意义与消极性相伴相生.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文学理论观念变革呈现出多元探索发展的趋势,形成了多种倾向或理论思潮,其中之一是人本主义或"人学"思潮。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人学"向度,表现为着重从文学与人性、人生、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精神的视角,来理解和阐释文学的"人学"本质特性与价值功能,形成了诸如文学主体论、人生论、心灵情感论、精神自由论等多种理论观念。通过对这种理论观念嬗变的具体考察可知,这是新时期以来文学实践创新发展和理论探索不断积累与沉淀的结果,它反映了当代文学实践中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强化的新现实,反映了改革开放时代条件下人们追求人性解放与自由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文学理论自身逐渐突破既定理论观念束缚,实现自我解放和创新发展的新探索。它不仅为说明和解释文学现象开拓了新的理论视野,而且也能够以理论的力量反过来影响文学实践和社会现实,促进现实的进一步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由于左翼文学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继五四之后的又一个重大转折点,它在文学史上的特殊位置,使它往往成为文学史评价的焦点。近年来,左翼文学的被贬和“妖魔化”,是当代社会转型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的变化在文学研究领域里的反映。但重写文学史不能做简单的翻案文章,我们既要看到左翼文学的历史局限性,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历史必然性。只有通过对具体历史语境中左翼文学与政治、左翼文学的历史变迁、左翼文学内部差异性的具体分析,才可能接近文学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乡土文学理论是在域外文学的启发和示范作用下产生的,但在形态上却更多地保留了传统文论的特点.在功能论上,乡土文学理论经历了从“乡土启蒙论”到“宣传论”的变化;在创作目的上,现代乡土文学理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分流与对峙的局面,左翼理论意在颠覆,自由主义作家则倡导警示.启蒙与宣传、颠覆与警示成为乡土文学流变的主线,与之相关的创作方法、审美趣味、语言色彩、叙事视角、结局模式等理论也依据各自的逻辑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