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克隆技术迅速发展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类自身,至此克隆人从技术上突破有其现实可能性。这种科学技术进步与传统伦理之间的矛盾必将出现。所有错综复杂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克隆人与传统伦理的不相容性。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来对待克隆技术,否则就会导向歧途。  相似文献   

2.
克隆人技术应用的“能做”与“应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哲学的维度 ,以对人的解读为切入点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紧张中 ,分析克隆人技术应用的“能做”与“应做”,反思并祛魅工具理性 ,寻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笔者认为 :在严格的意义上人是不可被复制的 ,克隆人技术至多只是开辟了人类繁衍、自身生命再生产的一个新途径 ;工具理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性与社会问题 ;试图在基因层次上确定“完人”终极标准的努力既不现实 ,又十分危险 ;克隆人技术及其应用作为一种工具理性 ,必须有其目的性价值 ;在对克隆人技术及其应用采取理性谨慎态度的同时 ,应当对探究科学未知活动给予社会宽容。  相似文献   

3.
自从克隆羊“多利”报道以来 ,克隆羊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克隆羊技术除了其在技术上的进步意义外 ,也引发了不少的伦理学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 ,“克隆人”将有可能成为现实 ,必将对现行伦理学规范产生巨大的冲击。本文就伦理观念的更新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以莫言的经典力作《蛙》为分析对象,通过计划生育前后事件及主要人物的言行,尤其是姑姑、王肝、秦河等人对待爱情、生命的态度,分析和探讨莫言对爱情、生命乃至人性的深刻认识。认为: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爱情和婚姻被传统和现实隐匿,生命的繁衍异变为生殖的膨胀,主人公们也为此付出了沉痛的生命代价和人性代价。  相似文献   

5.
“英国移民作家三雄”之一石黑一雄的小说《别让我走》,借助叙事者凯茜的回忆触及克隆人的内心世界并再现其生命历程。小说中意义繁丰而方式隐曲的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命运反讽、制度反讽贯穿始终,体现了人类对克隆人的无情压迫以及隐藏其后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社会霸权构建,彰显出显著的批判功效。反讽消解了文本的袁相,促使读者识破事实的真相、作者对荒谬现实的体悟和客观的价值判断,进而激励人类进行自我反思并关注弱势群体,建立和谐共存的美丽世界。  相似文献   

6.
羊年多莉羊死了,而克隆人的脚步声近了.克隆人技术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克隆人技术会不会带来人类基因异常、带来人的本质的异化、带来传统伦理的变异?在克隆人技术对人类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没有产生真实的危害前提出批判性的忠告,也许会有偏颇,但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对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克隆人技术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明确克隆人技术研究和运用的法律、道德界限,在不危害人类的前提下,促进人类基因组工程技术研究的深入,迎接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使生物克隆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7.
反思关于克隆人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克隆人问题进行讨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要不要克隆人”的问题,国内学界有赞成派与反对派之争,在对两派的观点和论战过程加以纵括之后,对这场论战存在的问题、目前的态势以及将来的前景,做出了自己的分析与评论。  相似文献   

8.
对克隆人问题进行讨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要不要克隆人”的问题国内学界有赞成派与反对派之争,在对两派的观点和论战过程加以纵括之后,对这场论战存在的问题、目前的态势以及将来的前景,做出了自己的分析与评论。  相似文献   

9.
若要讨论预设的克隆人的社会伦理和法律地位,首先需要研究人的内涵是什么。文章通过对人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属性的分析和不完全生命实体的属人性的讨论,尝试说明克隆人的属人性及其在人种谱系上的伦理位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大学生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主要由教育内容的抽象化和生命内涵的现实化之间的矛盾、教育培养方式的产品化与生命存在的个体之间的矛盾、社会物质的丰富化与生命信仰的匮乏化之间的矛盾引发而形成的.因此构建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寻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会热爱与尊重生命尤显重要,且迫切.  相似文献   

11.
生物技术改变着包括生与死在内的自然秩序。生物技术的发展起初是为了人类的利益,但今天它却对自然法则及人类自身构成了威胁。正如Jangja在其寓言《混乱之死》中所说的,为了人类的福祉所做的研究却让人类感到不安。基因操控和克隆人就是对人类构成威胁的代表性技术。利用受精未满十四天的胚胎进行实验,是因为这样的胚胎没有被当作人。但在道教看来,这样的胚胎已经是人,因此将卵细胞用于干细胞研究必须从伦理学角度进行检视。根据道教关于生命的自然主义观点,胚胎干细胞和人体干细胞研究都应被禁止,而不育及不治之症可通过道家的养生方法治愈。  相似文献   

12.
在生命伦理观上,儒家与道家虽存在歧义但其精神实质相同。对于人类生命的地位及其价值,虽然儒家认为人贵于物,道家主张天人并生,但它们都有着贵生精神。对于不同生命之间的地位,虽然儒家仅主张德性平等,道家认为物无贵贱,但它们都具备平等精神。对于生命所持情感,虽然儒家主张兼爱万物,道家主张泛爱万众,但它们都充满仁爱精神。对于生命的存在状态,虽然儒家侧重于人际和谐,道家侧重于天人和谐,但它们都彰显了和谐精神。对于生命的终结问题,虽然儒家主张通过建功立业来超越死亡,道家主张通过与"道"合一来超越死亡,但它们都表现出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命科学时代的到来,基因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克隆技术特别是人的克隆技术作为基因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愈来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克隆技术作为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它的发展和应用也必然蕴含着其特定的美学价值。作者从真与善的高度统一即美的理论前提出发,论证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实际上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试图阐明克隆技术的美学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道教之“道”,是神仙信仰之“道”;道教之“教”,是“教化”之“教”。作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以神仙之道设教是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征。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神仙道教力求从调节人们的身心关系出发,逐渐形成了注重内在炼养、注重师承传授的宗教文化特色。道教的这种调节和整合功能,客观上适应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体现了道教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面。同时,由于道教文化兼容并包,涵盖斋醮科仪、风水术数、武术导引、医药卫生、内外丹炼养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深的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世俗社会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道教又被称为生活道教。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实质是"天道"与"人道"一致,即将宇宙的存在原理、运行规则与人的存在、道德规范视为一致。道家的天观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是由天道推衍人事,借托天道作为人间秩序的依据;道家通过自然或天了解人,并且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由于对道家文化的接近与体贴,戴望舒在他一生的处世、为人、诗歌创作、择取西学的路径等方面有鲜明的独异性特征.戴望舒与道家文化的关联很深,老庄哲学、诗学、美学思想对他影响极大,并内化为潜在心理机制,影响着诗人的人生选择与诗艺追求.他在爱情生活中选择逃避、他的悲天悯人的忧郁气质、他钟情于死亡书写、独特的诗歌写作的运思方式、诗歌经典意象的营造等等,都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徐訏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个性独特的作家.从早期社会改革的实践者到晚年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徐訏以其卓尔不群的人生追求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把宗教关爱的目光投向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对理想人生的憧憬.徐訏的很多作品传达出强烈的宗教感,在佛教意味、道教色彩和基督教情怀的交融中抒发对于人性与心灵深处的探询和对于人生哲理的宗教式感悟.  相似文献   

18.
徐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个性独特的作家。从早期社会改革的实践者到晚年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徐以其卓尔不群的人生追求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把宗教关爱的目光投向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对理想人生的憧憬。徐的很多作品传达出强烈的宗教感,在佛教意味、道教色彩和基督教情怀的交融中抒发对于人性与心灵深处的探询和对于人生哲理的宗教式感悟。  相似文献   

19.
道教生命哲学以“道”为本源,认为“道生万物”,而人的个体生命与“道”之间是一种特殊与普遍、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精”、“气”、“神”作为道教生命哲学中的三个重要范畴是联结“道”与人的生命的纽带。通过对“精”、“气”、“神”的阐释,道教得出了人的个体生命只有一次、不会重复的结论,由此提出了珍惜现世生命、“人命最重”的哲学命题。道教由注重珍惜人的生命,逐渐上升到企图通过种种方法来保全生命,进而超越生命,与“道”共存的观念。这种对人类生命无限关爱和永恒呵护的哲学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作用社会、造福人类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明中叶以降,社会政治环境对于道教是不利的,道教的衰落趋势难以阻挡,天师道的发展趋势走向世俗化和民间化。道教的宗教活动变成世俗生活的组成部分,其影响力逐渐深入社会下层,向民间普及;明代道教俗神庞杂多样;道教经典的解读趋于通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