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军队是进行战争的主要工具。为了进行战争,不同的国家、民族、阶级和政治集团都非常重视军队的建设。为保证军队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军队战斗力的充分发挥,各自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军队的组织、管理、训练、储备、征募等法规,由这些法规所确定下来的原则就是军事制度。军事制度属于上层建筑,与社会政治制度、科技水平、民族特点、历史传统、地理环境以及战略战术思想等各种因素有密切的联系。恩格斯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革和变革。”而作战方式的变革,必然导致军队组织等各方面的变化。在中国,明代火器的大量采用,特别是清末后膛枪、炮的使用,都引起了作战方式和军  相似文献   

2.
明末西方传华火器技术包含了很多方面,火器倍径技术是其核心技术之一。火器倍径技术在西方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最终依托传教士作为载体传播到了明朝,并深深地改变了明代的传统火器技术和知识,使得中国传统火器技术从明末开始走向现代化。《西法神机》和《火攻挈要》完整的记载了西方传华火器倍径技术,并且在明末的军事实践中多有体现,对明末以后的火器技术也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火器的发明是兵器技术发展的重大突破。自北宋以降,火器的种类、质量得到不断的创新和提高。明代前期,中国的火器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明代中期以后,欧洲火器技术后来居上,火炮和枪械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兵器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阵法战术也必须不断地作相应的变革。进入16世纪以后,欧洲各国军队装备的火器越来越多。为了充分发挥火器的威力,既能克敌制胜,又能减少己方伤亡,在欧洲出现了拿破仑的火炮战术、科尔多瓦的火绳枪手与长矛兵混编战术、摩利士的前后分排依次齐射战术等新阵法,军队的战斗队形、作战方法、指挥方式乃至整个战场的面貌随之发生重大变革。兵器技术的发展与阵法的演变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从最初弱小的莫斯科大公国发展到现今的庞然大物,是伴随着数不清的战火硝烟的,而在这些战争中,俄罗斯的军事作战样式也在不停地发生着改变,不断适应着新的世界政治变化和军事变革。1994年和1999年爆发的两次车臣战争让俄罗斯看到了自己军事上滞后,这使得俄罗斯决心改变自己的军事作战样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战争形态的变化,军事对抗已经扩展到网络空间,网络战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对抗形式。作为新的对抗形式,网络战具有暴力性是物质力量和作战空间随着战争形态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逻辑必然,但网络战的主要作战方式是以信息对抗为主的网络攻防,导致了网络战暴力的不彻底性。因此,正确地认识网络战的暴力性关系到和平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重心偏转,也关系到信息化战争信息化和机械化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战争形态的变化,军事对抗已经扩展到网络空间,网络战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对抗形式。作为新的对抗形式,网络战具有暴力性是物质力量和作战空间随着战争形态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逻辑必然,但网络战的主要作战方式是以信息对抗为主的网络攻防,导致了网络战暴力的不彻底性。因此,正确地认识网络战的暴力性关系到和平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重心偏转,也关系到信息化战争信息化和机械化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明代的火器制造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制造出了较先进的各类作战火器,这与当时设备齐全的兵器生产部门和管理制度是密不可分的。作者:王珂,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郑州450002火器自宋代应用于战争以来,经过200多年的使用和改进,到...  相似文献   

8.
16 4 4年是中国历史上天翻地覆的一年 ,清八旗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几经交战 ,终于问鼎中原。大顺军之所以不敌八旗军 ,除了李自成决策层综合素质欠缺与大战略失误以外 ,也与其不注重军器作战方式的变革 ,如包括红夷大炮在内的火器的制造和大规模的使用有关。而清统治者的军事政策却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期以来,随着火器大规模地使用与性能的提高,传统武术作用降低。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将二者关系活学活用,创造了一些战争和边防的辉煌。受制于火器缺陷和社会制约,火器技术处于有限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的历史是华夏文明由萌生到渐趋成熟,进而迅速发展的阶段。此期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军事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军事理论、军事思想与军事制度。战争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由于先秦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与后世相比都迥然相异,因而这一时期战争的性质、内容与目的有着特定的表观方式,就其作战方式和特质、属性而言,先秦时期的战争又往往呈现出有别于后世的特点。我们认为,辅助战争技术的应用即是其特点之一,而这点正是学术界所忽视的。本文仅就能力所及,试图对先秦时期特别是先秦晚期的辅助战技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开始了以编练新军为主要内容的军事改革,这一活动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覆灭。晚清军事改革,作为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引起了正在中国进行激烈争夺的列强各国的广泛关注。而当时的清政府对西方近代军事思想、军事制度、战略战术和训练方式等方面的情况,仍然所知甚少。因此,以军事近代化为目的的军事改革,便不得不依靠外国教习和顾问的帮助,列强各国特别是德、俄、日三国为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扩大在华利益,围绕着中国新军的训练权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本文旨在对德、俄、日三国与晚清军事改革的关系及其影响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唐代发明了火药,但在军事上的运用的记录还不多。由于几个政权之间的对立和时常可能发生战争的状态,北宋政权下的一些军官开始在火药的研究和应用上做出努力,这一伟大发明完全由炼丹家的事业变成了兵器工匠的事业,因而火药已不再是炼丹炉中的奇观,而变成了战场上的杀人新武器。火器的发明是兵器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以往的武器———冷兵器的战争仅仅是机械性力量和人的勇气与智慧的厮杀,而火器则第一次把化学力量和单兵战斗结合起来。火器一经应用到战争中便体现出强大的威力。北宋对火器的应用由于规模不大,仅仅起了在关键性战役中威慑敌人的作用,但在南宋和金的战争中,双方使用的火器重创对方的记录多了起来。金国在同蒙古的战争中也曾依赖震天雷来坚守城池,而蒙古人在俘虏了金国的工匠后,也掌握了火器,并且在西征中把火药传到了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当然,阿拉伯人在唐朝是便从中国输入了“中国雪”———硝,在南宋是便在同中国的通商中获得了火药和它的制造方法。印度人也同时了解了这一产品的秘密。中国的炼丹家们开始并没有想到炼制长生仙丹却得到了杀生的武器。这与他们追求的理想并不符合。这种事情在技术史上是常有的。当火药作为一种新的战争武器被用...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制约了近代化的速度和深度;文化的和正精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日侵略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军事准备,以致于战争中消极防御,被动拚打;专制结构下的文化严密而整齐,克制而内向,绝对的权力集中与缺乏监督的内在机制,使慈禧的六旬庆典如期隆重举行,直接导致了甲午战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战国战争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一、诸侯国之间矛盾的根本性变化是导致战国战争的最直接原因。二、各国政局的相对稳定为战国战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内部条件。三、兵制和税制的变化给战国战争提供了兵源和物资上的保证。四、大批战略家和军事指军家的涌现使驾驭战国战争成为可能。我们认为;正是由于这四方面的原因。才使战国时期出现以武力兼并为目的,而又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战争。  相似文献   

15.
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战争、军队和作战指导等问题的理解认识的统称,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石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世界各主要国家都积极投入新军事变革之中。将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与新军事变革相结合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宋元时期,火药时代的战斗力生成模式悄然兴起。火药兵器越来越多地在战场上使用并变得越来越具有决定意义,冷兵器地位渐次下降,兵役制度由府兵制、世兵制向募兵制转变(中原地区),作战形式由骑兵为中心的骑步协同作战向以火器手为中心的诸兵种协同作战转变,以军事理论、军事教育训练、军事后勤的发展为辅助,最终初步形成了以冷热兵器并用为基石、以世兵制和募兵制为支撑、以火器手为中心的诸兵种协同作战为载体的火药时代典型战斗力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高技术应用于战争使得武器装备的杀伤力和毁灭性空前强大,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理性的回归,新的战争方式——后现代战争成为在彻底消除战争之前人类解决争端的最佳选择。面对信息化军事革命和社会变革,我国应当在展开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同时,创新非对称作战理论,积极研究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取得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8.
哈达、叶赫同为明代后期扈伦四部中的著名部落,在其发展过程中,战争成为两部关系的主题.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明朝"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另一方面是因为双方发展过程中的利益纠葛及由此产生的争端.其中,前者是两部纷争的根源.结果,双方在战争中互相削弱,最终走向共同灭亡.  相似文献   

19.
《宪章录》为薛应旂编撰的一部记载明代洪武至正德年间历史的编年体史著。该著有着独特的记事特点,薛应旂尤为注重明代政治和军事的变化,对明代选官制度及边防军政记载颇多,以表现历史发展的治乱盛衰。《宪章录》大量收录涉及当朝时势的诏书及奏疏,通过对比明前后期君臣对待国事的态度及议论内容的变化,揭示明朝国势渐衰之缘由,达到宪章当代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明代云南驿道交通处于不断变迁之中。洪武至宣德年间是云南驿道交通体系建设的时期。正统以后直至明朝末年云南驿道在腹里地区相对稳定,在边境地区则变迁繁复。明朝中后期,云南出省驿路主要使用普安路与乌撒路,粤西路与建昌路使用较少,甚至出现中断不通的情况。驿路交通的这些变化与当时频繁的军事战争、经济开发的时空进程、边疆政治地理格局的变迁以及国家边疆政策的调整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