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1990~2000年中国生育模式变动及生育水平估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在对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进行漏报评估的基础上,重新估计了1990~2000年间的妇女生育模式,进而对这一时期总和生育率进行重估。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水平自1994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72~1.76之间。  相似文献   

2.
杨鑫  李通屏  魏立佳 《西北人口》2007,28(6):59-62,66
中国的计划政策三十多年的实施对控制人口数量起了积极的作用,也使中国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通过对世界109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其他数据共20项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国家总和生育率的线形回归模型,并根据该模型估计出当前中国在无计划生育条件下的总和生育率。以此研究目前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总和生育率的影响,针对严峻的人口问题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已经达到低生育水平,但对真实生育率却一直迷茫,人口规划与宣传口径与实际调查统计长期严重脱节.为了推进低生育水平研究,文章综述了低生育率类型的划分口径,并对若干生育率或出生漏报率的估计从方法上做了简要评论.借鉴国外低生育因素模型,文章对中国具体情况的研究发现:推迟生育对总和生育率具有显著压抑作用;而子女性别偏好对生育率的影响方式已经从多生转向性别导向的人工流产,因而也会显著降低生育率.文章还通过示意性测算表明,在低生育率研究中忽视其他抑制因素便会导致夸大出生漏报对生育率的影响.此外,文章还对近年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乃至全国生育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生育率:到底下降了多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90年代以来 ,中国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 ,已经进入低生育国家的行列。 2 0 0 0年人口普查 ,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 1 2 2 ,明显存在漏报。那么中国的生育率到底下降了多少 ?本文利用亲生子女法、生育史重构法和胎次递进比方法分析了 1 990年代生育率的下降过程 ,认为 2 0 0 0年总和生育率最准确的估计应为 1 5 8。通过分解总和生育率的变化 ,认为 1 990年代生育水平的下降 ,2 /5归因于结婚年龄的推迟 ,3/5归因于婚内生育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育率的地区差异及其政策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中国妇女生育率的发展现况进行了客观的估计 ,分析了生育率及其地区差异的特点 ,从内容、可行性、合理性等不同角度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了审视 ,指出了现行生育政策条件下中国妇女生育率的发展趋势。面对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人口问题与挑战 ,从是否需要调整、调整幅度与如何调整三方面对生育政策调整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讨论了各种可能的生育政策调整方案 ,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年龄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间接估计方法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讨论了人口分析技术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年龄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间接估计方法,并以人口普查数据为例展示年龄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间接估计方法的建模过程与实施步骤,同时指出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在假设2010年普查漏报率与1990年普查漏报率相同的条件下,再次估计了2005年以来中国的生育率。普查同队列人口的比较计算表明,1990年0~5岁人口漏报率高达7.7%。以此漏报率调整了2010年0~5岁人口,进而推算相应年份的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同时,又通过总和生育率与出生率之间的关系,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率,间接估计了2005年以来的生育率。这两种方法得到的估计结果虽有差异,但可以认为存在一致性,也进一步证实了以往一些研究使用不同数据和方法进行估计得到的结果。估计结果表明,中国近期的生育水平不会低于1.5,很有可能在1.6左右的水平上。文章亦对研究假设和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的生育水平 (一)生育水平的估算翟振武、陈卫(2007)以独立于“人口系统”之外的教育统计数据,估计2000年人口普查中的漏报,最终推算出中国1991年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之后进一步下降,低于更替水平。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7~1.8。张青(2006)针对现有人口抽样数据的特点和缺陷,通过对总和生育率指标的分析和改进,测算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1994~1996年的1.80左右下降到2001~2004年的1.62左右,其中2000年为1.66。  相似文献   

9.
一 引言 1982年以前,有关中国三四十年代妇女生育率的资料几乎是一个空白。由于三四十年代处于育龄期的妇女在1982年时基本上已退出育龄期,因此,通过对1982年时已过育龄期的一部分妇女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以此来估计三四十年代的生育率,是填补这一空白的唯一手段。 1982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的个人调查对象为1982年6月30日15~67岁的妇女。从妇女生育率抽样调查资料可以直接推算出1964~1981年的全部年龄别生育率。但对1964年以前的年龄别生育率,则  相似文献   

10.
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试图估计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少生了多少人。利用1980~2008年世界140多个国家的数据来模拟在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经济社会变量与人口变量的相关关系,并据此对中国无计划生育条件下的总和生育率进行测算。将测算出来的无计划生育条件下的总和生育率和中国实际总和生育率分别代入模型进行人口模拟,比较无计划生育条件下和现实条件下人口增长的不同过程和结果。研究表明:无计划生育条件下,我国2008年生育率水平的预测值大概在2.5左右。1972~2008年间,排除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单纯由于计划生育的作用,中国少生了4.58亿人。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为基础,采用35岁妇女平均曾生子女数作为终生生育率的估计指标对当前中国的生育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妇女的终生生育率为1.52,通过教育部9岁学龄儿童人数估算的妇女终生生育率也介于1.51.6之间,因此,当前中国已经处于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族、文化教育程度、职业、城乡、农业户籍和非农业户籍、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生育水平有趋同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2.
——1999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估计为1 85左右 ,其中农村约为2 10 ,城镇约为1 37。这是90年代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定位 ,也是未来人口预测的基础。———如果城市人口比例达到60 % ,全国总和生育率就会下降到1 66。城市化将成为21世纪中国生育率下降空间的主要拓展动因。———目前全国累计独生子女数估计已达到5000~8000万 ,独生子女在同龄孩子中的比例逐渐增加 ,特别是城镇地区。由此 ,按照许多地区生育政策的规定 ,当他们进入婚育期后 ,未来我国人口的生育水平也会受到影响。一、20世纪90年代中国妇女生育…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陈卫  吴丽丽 《人口研究》2006,30(1):13-20
本文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了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的关系。通过比较农村本地人口、城市本地人口和流动迁移人口三个人口群体在生育率上的差异,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流动迁移对生育率有着非常显著影响,城市外来人口的生育率不仅显著低于农村本地人口,而且也低于城市本地人口;远期流迁人口的生育率要低于近期流迁人口的生育率。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的关系出现了与已有的迁移生育率理论的不一致。1990年代中国的迁移生育率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生育率下降:世纪末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生育率的下降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分析。通过与发展中地区,尤其是亚洲国家的对比,说明了中国生育率下降的特点;通过不同的生育率指标来刻画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的独特性;最后简要阐述了中国生育率下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生育率下降:世纪末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世纪人类人口变化最重要和引人注目的内容是战后亚洲的人口转变。而中国的生育率下降所受到的关注可能超过任何一个别的国家。本文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生育率下降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一、中国生育率下降的对比中国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表1展示了1950-1995年中国与发展中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在五、六十年代,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地区相似,生育率水平都很高,而自70年代开始,中国生育率出现迅速下降,总和生育率从1965-1970年的接近6下降到1980-1985年的2.5和1990一1995年的2以下。其他发展中地…  相似文献   

16.
性别偏好与中国妇女生育行为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陈卫 《人口研究》2002,26(2):14-22
利用 1 997年中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数据 ,就性别偏好对妇女生育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 ,性别偏好对中国妇女在家庭组建、避孕使用、流产选择、生育间隔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并用各种回归模型进行了检验。此外还对性别偏好对生育率的定量影响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17.
文章根据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据,通过模型模拟的方法对中国2000~2010年的平均生育水平进行了估算。结果发现,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中,普查的人口总数和历年的总和生育率存在明显的自相矛盾;如果2010年第六次普查的人口总数是真实的,则历年公布的总和生育率明显偏低。在考虑2000年五普人口总数存在低估的情况下,文章估计2000年以来的平均总和生育率为1.57左右。  相似文献   

18.
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总量和结构的估计   总被引:31,自引:10,他引:31  
于学军 《人口研究》2002,26(3):9-15
本文对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数据进行粗略分析后发现 ,官方公布的人口总数与年龄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吻合。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未成年人口数量过低 ,由此估计的总和生育率甚至低于政策生育水平 ,令人难以置信。文章在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各种可能性后 ,对目前中国生育水平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时期生育水平的下降,我国妇女的平均生育年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上升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时期总和生育率的估计受到进度效应的影响,人们从这一指标中难以对我国近期生育水平的变化形成正确的认识。本文利用多来源可靠数据,对我国近期的总和生育率以及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进行了估计,发现去除进度效应影响后,生育水平的时期估计值有了大幅度上升,20072012年的生育水平大约在1.7至1.8之间。研究进一步重构了19642012年的生育水平大约在1.7至1.8之间。研究进一步重构了19641985年出生队列的部分年龄别生育率,发现年轻队列的峰值年龄别生育率较低,但在较高年龄时会出现年龄别生育率相较之前队列升高的现象。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生育政策对于妇女生育行为的影响以及政策变动可能带来的时期生育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一种独生子女数量间接估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文章在讨论独生子女特定含义的基础上,以事实独生子女母亲为研究对象,从孩次性别递进基本思想和方法出发,给出了一种从生育率和生育间隔计算一孩独生概率的方法。作为独生子女数量间接估计方法应用的实例,文章对中国2000年末和2007年末的独生子女数量进行间接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