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一浮先生在抗战的历史背景下,拒绝西学,主张以"心"为纽带,实践"知""行"的统一,强调传统文化中实践的品格。通过对"复性书院"历史轨迹及《复性书院丛刊》出版历程的梳理,探寻了马一浮教育思想中对社会道德问题的关注,探讨了马先生所坚持之学校教育要以儒学为主要内容对于我们今天教育体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代常州府地方教育发达,独立于官学之外的书院有47所。其中龙城书院最负盛名。补官学之不足而设的书院在日常的藏书、刻书等文化活动外,地方官员及书院山长对生徒进行考校是值得关注的部分。经由山长等甄选结集的课艺是其文学活动的成果。清代常州府龙城书院山长(斋长)编选的《龙城书院课艺》共收课作2 199篇,其课作文体多样,其中《词章》部分收赋33篇。对书院课士赋的研究是清代赋学研究领域中未被开掘的课题。在清代书院科举化的大背景下,常州府龙城书院课士赋与科举关系密切。在书院科举化的模式下,山长谋求举业与讲学相通,学子们"绩学能文",通过书院中赋体的习作,达到科场八股写作"清真雅正"的官方标准,以全其"道德、勋业、节义、文章炳史册而耀桑梓"的初衷。  相似文献   

3.
张劲松 《九江学院学报》2022,41(1):27-32,73
地方志保存了大量的书院文献,是书院研究的资料宝库.地方志书院文献的发展反映了书院在地方文化与社会生活中影响不断加深的趋势.地方志书院文献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从清代历朝编纂的武宁县志看,除"学校·书院"或"书院""艺文志"门外,"卷首·图""古迹""坛遗"等也有丰富的书院文献,但由于没有出现在"学校"或"书院"...  相似文献   

4.
南宋祠官寄居书院讲学或兼任书院山长,是宋代士大夫文化值得关注的现象。祠官寄居书院讲学兼任书院山长,透露出书院私学精神与官学制度的结合与矛盾,也反映了南宋士大夫在政治之外对经世之志和生命意义的另一种实践与诠释。  相似文献   

5.
"东亚书院与儒学国际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成功举办。这次会议以多学科、多视角、新方法研究为特点,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书院本身、书院与儒学的关系、韩国书院研究三个主要方面展开学术交流。对韩国书院的研究是这次会议的亮点,而对中外书院的比较研究将成为以后书院研究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书院学礼制度源于中国古代学礼制度。书院学礼制度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修学与讲会之礼容礼仪;二是释奠释菜等祭祀礼典活动。书院之学礼,有其自身的特色,书院祭祀系统代表着书院的道统与学统,在完成书院培养人材的目标、继承传播和发展传统的儒家文化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期导读     
书院是存在于唐宋至明清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千余年来,书院和科举制度相关联,2011年是我国书院改制110周年,我们特别策划了"书院和科举"专题,发表了三篇重头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科举制度研究专家李世愉的《论清代书院与科举之关系》指出:清代书院的兴衰和清朝政府的态度具有很大关系,政府加强书院建设是为科举培养人才,书院只有和科举联系起来,才能获得发展,故清代书院表现出与科举同命运的特点。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我国  相似文献   

8.
清代重庆书院的发展基本与全国书院发展趋势一致,历经迅速发展、整体繁荣、清末改制废止的流变过程. 但由于重庆特殊的地域文化特点,其书院发展变化起伏很大,出现了乾隆、道光、光绪三个高峰和雍正、嘉庆、咸丰、宣统四个低谷,这是清代以前历朝历代未有之现象. 清中期,重庆书院的普及与繁荣是响应清政府书院扶持政策和顺应地方文化教育发展需要,在全国书院高速发展大潮流推动下的应然之景,而清末的改革、改制与废止则是在"西学东渐"、"经世致用"思潮影响下,为适应社会时局变化不得不"改"的适然之策.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明清关中书院与文学之关系,从社会文化史视角对明清关中地区书院的复兴、书院的学术、书院与科举、书院与文人之风气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明清关中书院对明清关中文学发挥着促进作用,为科举人才的培养和文学环境的营造创造了条件,成为明清关中文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0.
清代河南书院藏书略论李景文我国历史上书院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藏书、二是供祀,三是讲学。产生最早的唐玄宗时代的长安丽正书院、洛阳集贤书院实质上就是藏书、校书、刻书的地方,即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①。随着书院的兴起与发展,书院藏书日渐丰富...  相似文献   

11.
为了整理研究陕西书院的历史概貌与区域特征,采用历史考证、统计与分析等方法,研究认为:陕西自唐代以后日渐沦为全国书院发展落后区域,多灾多难的社会环境、日益衰弱的经济基础、教育之传统与思想文化之保守等是陕西书院发展历史的最主要背景。作为人文荟萃之地的陕西书院,在陕西学术、教育、文化史上的历史留痕是不可忽视的,而关学与实学的标举发扬是陕西书院划在中国书院史上的最亮痕迹之一。  相似文献   

12.
书院是我国古代教学、研究的重要教育机构,书院与书有着密切的关系。藏书是中国古代书院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书院藏书是为书院的教学、研究服务的。本文从书院类型划分入手,分析了客家梅州地区不同类型书院藏书的种类特征,并指出无论何种书院,其藏书最终目的都是为科举服务的。  相似文献   

13.
明代运河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地主阶级内部思想上的分化,为书院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四次禁毁书院事件,对运河区域书院教育的发展形成严重的冲击。明代的政治改革,又赋予了书院教育新的内容,为科举服务的应试型书院逐渐取代了以探讨学术为中心的讲学型书院,完全成为名利者之场。  相似文献   

14.
从乡村社会史的角度研究朝鲜时代后期的韩国书院问题,书院与乡村社会的有机关系特别是与乡村统治势力之间的互动值得关注。从书院与乡村社会史、乡村统治的演变与书院组织机构、书院的本家化倾向等入手,皆是展开研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北京书院史?跳出了关于书院研究偏好宏观历史研究的思路,而代之以文化视野下的北京书院研究,在大视野、小范围的研究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作者以书院的日常生活与运作为侧重点,关注的是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给书院带来的重要影响,这为书院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该书将书院发展与历史语境紧密结合,既能透过书院窥探政治文化、军事争夺、经济发展等给书院带来的影响,又能以书院这一视角发现许多逸出宏大叙事之外的历史细节。作者对北京书院历史命运的研究,不仅在于总结书院发展之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注重分析北京书院的历史作用以及对于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6.
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新式高等学堂之一。本文通过对求是书院"中学教习"这一职务的担任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考述,展现中国近代教育在这一时期"兼课中西"、救亡图存的文化特色。求是书院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开设数学、物理、音乐等现代课程,传播新知识、新思想。同时,以国文为必修科,于内院设中学正教习一人,"教授内院生经史、性理、政治、掌故之学,按时讲肄,每月除总办考试望课外,凡学生每日日记,每旬课作,均归评削,兼编辑内外院各种经史教科书"(《浙江求是书院章程》,浙江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编号:ZD-2012-SX12-4-23)。在外院八名教习中,设中学教习四人,分授经书、史学、古文等内容。同时,规定书院总办有定时组织经史、策论考试的职责,对学生国学根基的重视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兰山书院述     
兰山书院作为清朝政府在甘肃兰州历史上设立的最大省立书院,曾发挥过"造就人才之所"的作用,在甘肃教育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对兰山书院的建立背景、沿袭与规模、组织与学规等方面的阐述,可为有些教育研究者及现代教育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明代书院讲会的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是王湛之学区别于程朱理学"以学为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讲会和书院的结合,是王湛及其后学寻求学术自由的明智选择,也寄托着社团书院的讲学精神,乃至政治意愿,理应引起人们的注意。正是他们奉"以讲为学"为利器,立书院,联讲会,才鼓荡起百余年的心学思潮。  相似文献   

19.
对于书院制度,今人对之研究不多。事实上,书院制度的育人模式有其优点,如书院制度所蕴含的非功利性的治学态度,以自由、和谐为特征的讲学、辩论的教学方法,谦虚、开放的辩学心态,意蕴深厚的文化"道场",灵活多样而又注重创造性的学习方法等等,即使在当代仍然有其重要的启迪意义。当今的研究生教育同古代的书院制度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借鉴、吸收古代书院制度的合理部分以促进当今的研究生教育,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宋明时期的书院教育在其发展的末期沦为科举考试的附庸。17世纪后期的启蒙教育家颜元,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倡导一种习行经济的书院教育,并对书院的治学内容、培养目标、为学方法进行了一番改造,其事物之学的学说体系对当代社会的教育理念仍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