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南朝时期,以今湖北地区为中心的南方广阔地域内,遍布着“种类繁多”“部落滋蔓”的“蛮”族。按其族类而言,这些蛮族可分为两大类。“荆、雍州蛮”。据称是“盘瓠之后”(《宋书·蛮传》与《南史·夷貊传下》),即崇奉犬图腾的民族,故别称为“盘瓠蛮”或蛮族中的“盘瓠种”。东汉时。他们主要居住于武陵地区,故又叫做“武陵蛮”。《魏书·蛮传》在谈到蛮人的迁徙活动时写道:“至晋之末,稍以繁昌,渐为寇暴矣。自刘、石乱后,诸蛮无所忌惮,故其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由于考古事业的发展和全省文物普查工作的全面展开,地上地下的重要文物不断地被发现。自一九七六年以来,我们曾先后在大理地区的祥云、弥渡、巍山等县境内发现一种较为特殊的“石棺葬文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悬棺葬,分布于江南十三个省(区)。悬棺葬的族属很复杂,学术界对此有着不同的认识,其中包括川南一带广为流行的“僰人悬棺”说(参考石钟健先生《悬棺葬研究》油印书稿)。关于川南僰人的族系,当前史学界主要有氐羌说和濮僚说两种观点。其中,僰人是否使用悬棺?也是这两种观点分歧的焦点之一;此外,悬棺与铜鼓,也都在古代川南一带广为流行,这两种特点突出的古代民族文化,是否同为一种民族所使用?也存在不同的认识。《文物》杂志一九八○年六、十一期上,发表了一批悬棺葬的清理报告和论文,其中,对于珙县悬棺葬的族属,就反映了对川南僰人族属的不同观点:有的同志同意当地方志上的“僰人悬棺”说,认为珙县悬棺葬的墓主,是属于僚人的“都掌蛮”;也有的同志否定“僰人悬棺”说,认为“都掌蛮”属氐羌系统的僰人,与珙县悬棺的墓主——土僚无关。由于这一讨论,涉及对川南 相似文献
5.
"蛮"和"顶"是常宁话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程度副词,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加以考察可以看出:两者虽都为程度副词,"蛮"的使用频率远高于"顶";"蛮"几乎可以与所有形式的词语相结合,而"顶"的适用范围则窄多了。 相似文献
6.
7.
8.
明代建昌“渔人”族属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所谓“渔人”实际是指明代环邛海而居的南诏移徙的建昌“白蛮”后裔中以捕鱼为生的人。他们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邛海沿岸“大小渔村”和“张摆村”等地,并以何、段、杨、李、张等大姓为代表。明人范守已将其单独作为一种民族载于《九夷考》是不足取的。“渔人”虽以何氏等大姓为代表,但凡不以捕鱼为业者,均应排斥在外。 相似文献
9.
"蛮"作为副词正被广泛运用而进入普通话体系。但由于"蛮"与"满"在发音和使用有某方面的类似性,应认真辨析其使用差别。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通过相应教学方法,从"蛮"的本义出发,考察其变化及与"满"的区别,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类副词。 相似文献
10.
汪征鲁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2)
在有关魏晋南北朝的史料中,涉及"门地"的记载甚为繁富,历来为研究者所瞩目.本文拟就"门地"这一概念之内涵、外延,并将其来龙去脉、表现形态、社会性质及其与"九品中正制"之品第的关系等方面,试作述论. 相似文献
11.
南朝乐府《吴声西曲》中有不少诗提到“扬州”,如“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懊侬歌》)“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不断流。”(《莫愁歌》)“人言襄阳乐,乐作非侬处,乘星冒风流,还侬扬州去。”(《襄阳乐》)这里的“扬州”并不是隋唐以来的扬州,如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隋唐以来 相似文献
12.
13.
14.
彝族和白族是云南境内历史悠久和人数最多的两个少数民族。彝白的先民族属和历史源流又是云南众多民族的族源中历来聚讼纷纭的一大问题。如果把斜贯省境的元江作为云南边疆和内地的一条历史分界线,彝、白两族主要分布于江的东北云南高原的内地腹心地区,其中,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半农半牧的彝族多住山区,主要从事农耕的白族居住于平坝,这种分布特点是两千多年来有文献可征的历史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天授元年(公元六九○年),武瞾改唐号曰周,史称“武周革命”。这一次李唐王朝的政变,就其阶级实质而言,是地主阶级内部矛盾与冲突的反映,但也混杂着商人阶层及城市劳动者的争斗因素。前者有人已作过介绍;而后一事实却往往被论唐史者所误解或忽视。现在仅个人的一些初步体会,就正于专家与读者。我们为了阐明“武周革命”的社会性质。首先探讨一下武后家族的渊源。伪托钟辂着“续前定录”云:“武居常,天后高祖也。少时游洛下,人谓为猴颊郎,以 相似文献
16.
试探阎锡山的“民主建设”瑞典活刊·佛里贝尔易1930年自阎锡山与冯玉祥在中原大战被蒋介石打败以后,阎锡山流亡到大连。他在那呆了大概一年,一直到1931年9月的九一八事件以后。在这期间,他似乎对自己原来的政策进行了反省,反正从大连回到山西以后,他再也没... 相似文献
17.
<正>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许多论著中都提到要"消灭旧的分工".但"旧的分工"这个范畴到底应当怎样理解,它的内涵是什么.弄清这个问题,是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首先有必要弄清"旧的分工"范畴的提出及其基本涵义.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早期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消灭分工"的思想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就是要"消灭分工","消灭劳动".但这时谈消灭分工,还没有明确表述为消灭旧的分工.此后不久,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则明确地阐述了消灭旧的分工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之一.他指出、"现在已被机器动摇了的分工,即把一个人变成农民、把另外一个人变成鞋匠、把第三个人变成工厂工人、把第四个人变成交易所投机者的这种分 相似文献
18.
王玉柱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4):94-96
“江”“河”是两个常见的形声字,随着词义的发展和汉字的变形简化,声符“工”与“可”的表意性被忽略了,很多人认为其只起表音作用。实际上“江”“河”两词所表意义即源于其声符“工”与“可”,其声符具有示源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今存李白长短句,据林大椿先生《唐五代词》辑有十五首。其中《清平调》三首,乃李白所作,其余如《桂殿秋》二首,《清平乐》五首,《连理枝》一首,《菩萨蛮》中之二首,共十首,乃后人渗入之膺作。而《菩萨蛮》(平林漠漠)《忆秦娥》(箫声咽)等两首则存疑未决,而且自古争议不休。然李阳冰为李白诗文作序时也说“当时著作,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可知李白诗文自唐代就已散失不少。再加上年代既久,转相传抄,真膺相混,或又于有意无意中,托名流传,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首举反帝反封建的义旗,组织了强大的革命武装,建立了政权,颁布了革命纲领,初具建国规模,而且坚持了十四年之久,势力发展到十八省,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在“致治兴贤”、擢用人才方面,很值得探索总结。金田起义以后,太平军以秋风落叶之势迅猛发展,两年之余席卷大半个中国。太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