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跃进时期浮夸风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跃进时期浮夸风探析戴清亮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经受了三年困难之苦。造成困难的总体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就人祸而言,又有内部与外部之分。外部是苏联背信弃义,撕合同、撤专家,欲置我于困境。内部乃指“五风”之害。“五风”(“共产风”...  相似文献   

2.
国风──男女风情的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风──男女风情的世界冯耀初《诗经》“国风”这部分诗歌通常叫“风诗”。为什么这部分诗歌叫做“风”特呢?以往有的认为,“风”是“风格”的意思,《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根据音乐风格来划分的,“风、雅、颂”所配的乐调风格不一样。“风”是什么乐调呢...  相似文献   

3.
朱天曙 《学术研究》2024,(2):154-160
清代金农写经体楷书和楷隶是金农书法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清代碑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内容。金农在四十七岁至七十岁之间形成的写经体楷书和楷隶书风,取法无名氏的宋代写经体楷书,与其隶书取法《华山碑》一样,注重“非经典”书风的汲取,这正是清代碑学发展的鲜明特征。金农写经体楷书有“写意”和“工稳”之分,楷隶有“肥笔”和“瘦笔”之分,厘清了金农楷书书风的基本形态。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分类问题可从金农楷书书风之变进行讨论,除晋楷、魏楷、唐楷之外,写经体是碑学兴起后书家楷书取法的重要来源,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2002年2月16日,美国当地时间20点50分,她像风一样冲过终点,夺得了冬奥会女子500米速滑的金牌。她,让中国体育代表团摆脱了过去六届的阴影,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结束了长达22年的漫长等待。她,就是年轻的短道速滑名将杨扬!  相似文献   

5.
武文军在《兰州学刊》1988年第4期发表如题文章,对当前社会的病态现象用“九风”、“八邪”、“六害”、“五症”来概括.“九风”是:挥霍浪费风,攀比涨价风,全民经商风、造反有理风,行贿受贿风、吸毒嫖娼聚赌风、诬告诽谤风、行骗诈骗风、乱收乱罚风.“八邪”是:师德之邪、医德之邪、技德之邪、文德之邪、农德之邪、政德之邪、公德之邪.  相似文献   

6.
李智 《家庭科技》2011,(6):30-30
风府——改善大脑供血和代谢 我们知道,中医有"六淫"之说,也就是"六邪",这当中以"风"为首。所以,中医治病时很注意这个"风",并将人体当中很多与"风"有关的穴位命名为"风",如风府、风池、风门、翳风等,这些风穴基本是风邪最容易侵袭的地方。所以,一定要严加注意,尤其是在春天和冬天风邪最猖狂的时候。在这些风穴当中,尤以风府为最。  相似文献   

7.
论清代禁烟的举措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鸦片泛滥成灾,鸦片问题是清代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因此,清代政府一直主张禁烟。从禁烟的动机与效果看,清朝的禁烟经历了初禁、严禁、驰禁、渐禁四个不同时期。清朝建立伊始,吸食鸦片之风已经出现,特别是康熙年间,开放海禁,鸦片作为药材每斤纳税三分即准予输入,“其时沿海居民得南洋吸食法而益精思之,煮上成青,镶竹为管,就好吸食。其烟不数年流行各省,甚至开馆卖烟”。[1]到了雍正七年(1729年),每年鸦片输入量已达200箱。已远远超过国内药用的需要,这表明吸食之风开始蔓延,烟民人数正不断增加。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8.
东汉初年,社会矛盾重重,为了稳定新政权,光武帝采取了减轻赋税、整顿吏治、提倡节俭等一系列措施,使社会出现了生产发展、吏洁清廉、社会安定的局面,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政权的稳定,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尤其是外戚、宦官当政后,上流社会的奢侈风和官场上的腐败风愈演愈烈,奢侈风加深腐败风,腐败风助长奢侈风,二者在恶性循环中如癌细胞一样在东汉社会肌体中迅速扩散。最终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东汉政权分崩离析。东汉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不能不引人深思。 一、奢侈之风 东汉初期,由于社会经历了长期的动荡不安,社会较…  相似文献   

9.
八面风名考     
江浙沿海一带有句俗语,叫“船行八面风”这八面风,在今天,人们通常以方位来称呼,如东风、东南风、西南风、西风、西北风、北风、东北风。岂知在古代,人们给这八面风分别以确定的名称和赋予一定的意义。《说文解字》“风”字条下云:“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按:融风又叫调风或条风。)合称“八风”。 “八风”所包涵的意义,据段玉裁说,“条者,生也;明庶者,迎众也;清明者,芒也;景者,大  相似文献   

10.
浩气钟河岳。斯人见性天。纪纲恢六诏。慷慨赴重泉。华表应归鹤。空山祇泣鹃。白杨萧瑟地。矫首泪澘然。云麓(?)天(?)青山(?)旧不鸡窗恒话夜。谵窟共探秋。拟御淩风舸分乘破浪 (?)天涯人万里梦绕白茅洲。旅食京华日。犹偕计吏车。独安东郭履。未化北溟鱼。滇徼终胜达。灕江欢索居。牛刀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天文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不周山在何处?又《淮南子·地形篇》:“西北方曰不周之山。”高诱注:“不周山在西北也。” 古文献中又有“不周风”的记载。不周风也在西北。《淮南子·地形篇》:“掘昆仑虚以下地……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史记·律书》:“不周风居西北。”《说文》:“西北曰不周风。”《易通卦验》:“立冬,不周风至。”立冬之日,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北。因此,立冬之不周风,仍即西北风。《白虎通·八风》:距冬至三百一十五日“不周风至”,其时已过了二十一个节  相似文献   

12.
美容之风:"神超形越"的梦(之五) 中国文字中的"风"大有讲究,什么东西一旦成了"风",真是了不得.孔子曾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这话用成语来表达,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是上行下效."风德"二字从此称为一个可以互称的词.但事实上.两者还是大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风俗巡使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间歌谣盛行的时期,当时的统治者非常注重民间歌谣的舆论作用,经常派遣皇帝身边的近侍作为风俗使者分巡天下,收辑歌谣。同时还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可以根据民间歌谣风议对地方官进行监督甚至黜置。这种使者由于大多负有巡行风俗、采察歌谣的使命,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风俗使者。风俗巡使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中原书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书风,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原书家的智慧和几代中原人多年的辛劳与付出。"中原书风"的出现既是一种书法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一出现就带有中原文化创新、包容、开放、厚重的气质。"中原书风"也是一种审美再现,它雄强、朴厚、博大、灵动。"中原书风"更是对中原历代书法经典的继承与融通。从中原书法的文化属性、审美属性和外在形态来看,"中原书风"的源头就是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原书风与江浙书风被认为是中国书坛风格差异最为明显、影响力最大的两大书法流派.中原书风雄厚,江浙书风淡雅;中原书法崇碑,江浙书风尚帖;中原书风重"势",江浙书风尚"韵".形成两地书风显著差异的原因,有主观的性格因素,也有客观的自然环境、文化氛围、民风民俗等文化环境因素.从两地书法表现的文化气质与审美情趣看,文化生态对地域书风的影响力是巨大而呈显性的.  相似文献   

16.
面对石油战略安全、原油持续稳产的新形势、新任务,笔者认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应重点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大兴学习之风,解决好适应发展的问题;二是大兴务实之风,解决好谋划发展的问题;三是大兴创新之风,解决好管理升级的问题;四是大兴勤政之风,解决好领导示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戴清亮 《学术界》2003,(2):162-167
刮风、纠风 ,再刮风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刮起了“五风”———“共产风”、命令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其中 ,以“共产风”和命令风危害最大。“共产风”这个词 ,是毛泽东在 1 959年 2月第二次郑州会议的讲话中首先使用的。它的基本内容有三条 :一是贫富拉平。二是积累太多 ,义务劳动太多。三是“共”各种“产”。毛泽东把这概括为“一平二调三收款”〔1〕。粉碎“四人帮”前的 2 0年中 ,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即刮风、纠风、再刮风、再纠风 ,一致刮更大的风。 1 958年刮风 (其实 1 957年兴修水利中已开始…  相似文献   

18.
精细化是对社会现代化的另维观察,在粗放社会向精细社会的过渡中,科学知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知识通过转化成为技术和方法,改革完善组织和社会管理及其制度,促进社会的精细化,科学知识的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促进社会的定量化、标准化和理性化三个大的方面。为此,中国现代化要大兴科学之风、学习之风、责任之风和精细之风。  相似文献   

19.
1961年10月到1962年9月间,禾得雨同志在《武汉晚报》上以《艺苑漫步》为总題,发表了二十多篇评点艺术的文章,在艺术和政治的关系、艺术和现实的关系、艺术的继承革新、艺术批评的标准、艺术工作者的修养等一系列问題上,对党的文艺方针、路线进行了恶毒的攻击。在《別是一格越剧风》(之一)、(之二)以及《‘葛麻’风》等文章中,禾得雨独出心裁地创造了“越剧风”和“‘葛麻’风”两个特殊概念。所谓“越剧风”和“‘葛麻’风”究竟包含些  相似文献   

20.
王琰 《兰州学刊》2014,(2):203-205
刘亮程作品中的风意象,是创作过程中脉络外化的表现形式,以自然界的风,或象征、或暗示、或借代、或引申、或比拟、或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哲理。更多的是风的引申发展,涉及到生活层面的的朴素哲理,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给读者带来陌生化的感觉,以诗意的语言,形成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用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化意象。所以,风意象成了理解刘亮程的一把钥匙,风作为脉络贯穿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