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莱辛在《拉奥孔》中的核心观点可以提炼成"媒介决定论"和"诗画异质论"。高友工从艺术媒介考察美典类型,认为每种艺术媒介都有"代表现实"和"象征心象"两种功能,充分发挥了媒介"象征心象"功能的抽象性艺术才是抒情艺术,这种认识拓展深化了莱辛的"媒介决定论"。对莱辛的"诗画异质论",高友工借取西方乐论反观中国抒情诗(律诗),着重论述了中国抒情诗的"空间象征性",不仅修正了莱辛将叙事诗当成诗的认识偏限,而且将中国抒情诗以时间性的艺术媒介展现一个心理空间架构的特质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2.
莱辛的谈话录《恩斯特与法尔克》是其晚年代表作之一,其中"第二次谈话"所涉及的"(三大)灾难"与"分外之工"问题,对我们思考与当下处境——特别是新冠疫情之后的处境——直接相关的文化与文明冲突问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这一谈话,既与莱辛的《论人类的教育》和《智者纳坦》有密切关系,表达了莱辛对市民社会的深刻判断,也与赫尔德、施莱格尔等现代思想者形成了有意味的对照.对比赫尔德等人对莱辛文本的改写和重新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莱辛,更好地理解"分外之工"的内涵,从而努力学会做真理的永恒探索者而非武断占有者,并从根本上习惯世界的矛盾、多元和不同价值在冲突中的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3.
莱辛是德国18世纪著名剧作家、文学史家和哲学家。《智者纳旦》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个剧本,也是他的神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剧本写于莱辛与葛茨的神学论战之后,莱辛借剧中人物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宗教宽容和人道主义思想。在启蒙运动高举"反基督教"的大旗时,作为德国启蒙运动大将的莱辛却通过自己的世界观理解了基督教教义,强调基督教的重要性,宣扬宗教宽容和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4.
新闻制造者     
获奖多丽丝·莱辛年近88岁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以《金色笔记》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这一奖项有史以来最年长的一位得主。莱辛的作品一向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虽然常常被冠以"女权主义作家"头衔,但是她却公开表示对这一思潮表示厌恶。获奖后的莱辛表示:"我此前已经获得所有的奖,每一个该死的奖,所以我很高兴能最终实现大满贯。"  相似文献   

5.
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苏菲主义思想是莱辛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在不同的语境中苏菲主义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本文涉及到苏菲主义的内涵,哲学与宗教的区别;讨论了伊德里斯·沙赫与苏菲主义的关系,西方新苏菲主义与伊斯兰教的苏菲主义的区别;最后,驳斥了苏枕的"苏菲主义推崇众人皆信教,它完全排斥理性、否定国家形式"的说法.莱辛接受的苏菲主义是西方语境下的苏菲主义,它既是一种知识又是一种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多丽丝·莱辛流散意识的形成与战后英国科幻文学沙龙的影响有关。通过参加科幻沙龙活动,莱辛阅读了大量科幻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借助想象探索广阔宇宙,这促使莱辛打破重重界限,形成流散意识。同时,科幻沙龙使莱辛更加关注科学前沿,对极地考察和太空探险的关注推动莱辛从宏观层面探索人类历史走向,对生物医学的关注促使莱辛想象生物医学灾难导致的末日景象。莱辛的流散意识体现为科幻小说末日书写中的宇宙视野,其笔下的世界末日是人类摆脱僵化、实现意识提升的良机。  相似文献   

7.
"化美为媚"是莱辛在《拉奥孔》中的重要观点,该观点的提出基于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化美为媚"即是将造型艺术中所呈现的令人愉悦的、适中的、平静的"美"变化为诗歌艺术中所呈现的令人愉悦的、流动的、富有生命力的"媚"。其实质是:诗人使造型艺术的"形似"在诗歌艺术中做到"神似",并使读者通过"内摹仿"产生一种审美幻觉,从而实现造型艺术和诗歌艺术的交融与转换。  相似文献   

8.
科幻小说是多丽丝.莱辛后期创作的一个新的尝试点,是她对当代社会现实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大胆揭露和批判。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审视莱辛的科幻作品,可以挖掘莱辛的生态智慧和生态哲学思想,为莱辛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进而唤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莱辛的名剧《智者纳坦》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即为什么是犹太人?由此凸显了犹太问题在德国乃至欧洲史上的核心位置,进而展现了由戒指之争而引发出的宗教和谐之可能。从宗教和谐到人类戏剧,这表明了启蒙精英所表述的世界理想,虽然"未必能至",但他们显然不仅"心向往之",而且"近道于思",在"诗路话语"中体现出一种胸怀天下与人类命运的阔大气魄。而莱辛所表达的"人类戏剧"观念或许正是通向"永久和平"的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国情的不同,对多丽丝·莱辛的研究就具有了不同的地域性特征:国外的莱辛研究以英美两国为代表,其特征是视角开阔、独特新颖,而且英美两国的莱辛研究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国的莱辛研究特征是以社会学批评观点为主并有间断性,新时期以后女性主义运动及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推动了莱辛研究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之作,她书写了在男权社会中,南非白人女性的悲惨命运。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探讨该部作品中所揭示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道德,并从这三个方面深层次分析酿造女主人公玛丽的悲剧一生的原因。通过深度解读,笔者感受到莱辛对建立起真诚关爱的和谐人际关系的期望,同时该部作品也彰显了莱辛的人道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当女性主义者还在为女性的不公正待遇向男人讨伐时,她已经超越了这种局限,创造了个性鲜明的角色,从而在文学作品中打破了性别刻板印象,女性要独立自主,男性也要卸下重负.她反对敌视男性,主张男女共同努力追求一种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3.
英国当代杰出的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60多年来创作了大量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本文以莱辛的代表作和部分重要著作为文本,分析和讨论了莱辛对当代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贡献,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吉米和柔斯是莱辛短篇小说《另外那个女人》中的男女主人公。吉米推崇“一夫多妻制”思想,拒绝婚姻的束缚,崇尚男性的权威,要求女性的绝对的依顺,从而使他身边的女性边缘化为“另外那个女人”。柔斯善于思考,独立自主,追求女性的平等权利和自我意识,拒绝做丧失了主体地位的“另外那个女人”。  相似文献   

15.
关合凤 《南都学坛》2009,29(4):46-49
近年来,数据库已被广泛应用于与语言相关的各个领域,将数据库检索软件应用于文学批评领域,对莱辛《隧洞突破》进行语料库索引,不仅可以使文本隐含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能够检验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力。关键词的词图分析科学地验证了小说传统的叙述结构;运用截词的方法,提取和分析小说中具有超常频率的词语及其共现关系,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到第三人称限制性全知视点这一叙事视角选择的高明之处;通过Concord功能,列举出所有人物出现时的上下文,读者可以更加直接地观察到该小说运用戏剧性叙述法塑造人物个性的艺术手法。语料库检索的分析方法为欣赏该小说的情节发展、视角选择、人物塑造等提供了一种更趋理性的批评途径,使人们得以以一种更加科学可信的方式探明该小说中各文学要素如何支撑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赞叹莱辛在创作中如何巧妙地贯彻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文学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超小说体现了小说的虚构性质,又与真实不可分割。文章从这一角度出发解读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本》,分析了该作品通过处理这一关系和对语言的驾驭而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7.
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小说《简.萨默斯的日记》中女主角作为女儿和母亲的双重感受,体现莱辛运用双重视角完整地再现母女关系这一创作思想。同时通过分析女主角在母女关系背景下的自我身份探索过程,指出母女关系在女性身份构成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莱辛诗画理论中的两个主要方面是诗画描写对象和诗画媒介的异同;分析了莱辛诗画之异同观及其产生的原因;比较了莱辛诗画理论与中国古代“意境说”,并对学术界关于西方艺术不重“境界”表现的观点,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9.
多丽丝.莱辛作品的巨大魅力就在于浅显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深邃意义,作者采用貌似混乱无序的结构,其实就是她精心设计的一份小说主旨示意图。其多维的叙事结构主要从三个方面叙述:独特的网状结构,传统与非传统形式的交汇和非线性布局。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已被碎片式的叙事语言所代替,这种多维非线性布局更进一步表现在时间安排的复杂性和结尾、开头设置的循环上。  相似文献   

20.
多丽丝·莱辛的《又来了,爱情》是一部将爱情作为主角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的书:陷入爱情的男女是怎样被社会历史所左右,而他们又是怎么改写自己的以及社会的历史的。作者通过自己的关照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历史可以左右人类,同时个人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