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北少数民族赫哲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渔猎生产特色的宗教信仰,其中对鹰的崇拜十分突出。对鹰崇拜产生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赫哲族物质生产落后,对周边自然万物的认知能力所限,同时也源于赫哲族对鹰作为生产辅助工具的依赖以及内心对它所拥有的威力的折服与向往。赫哲族的鹰崇拜较多地反映在本民族的神话传说中,而以翱翔在我国古代东北及西伯利亚一带的鹰隼——海东青为创作原型所塑造的"阔力"形象在赫哲族民族史诗——伊玛堪中比比皆是,这充分展现出赫哲族对鹰深厚的崇拜之情。通过对赫哲族鹰崇拜的研究,能够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核心,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赫哲族是我国东北渔猎民族之一,它和我国其它的少数民族一样,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灵魂观念。他们崇拜自然,崇拜鬼神,相信万物有灵。对自然物、动物以及灵魂都有自己的观念,形成了赫哲族传统的宗教观,为我们今天研究赫哲族人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非常少的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为4640人,其中近90%聚居在黑龙江省同江市的街津口、八岔,饶河县的四排三个民族乡和佳木斯市郊区的敖其村。赫哲族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不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而且也创造出独特的精神文化。由于赫哲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单纯记录赫哲族的历史文献无法找到,只能借助清代东北的地方志。  相似文献   

4.
东北极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对赫哲族传统文化上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即赫哲族把一切自然万物都赋予了生命的同时,把他们提升到了与人对等的境界。这种物我同体肯定、天人浑然不分的生态观,其所强调的是人类与自然的亲和性,促成了古代的赫哲族与地理环境相互和谐、统一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因生活的地理环境、自身发展历程的影响,长期以来以渔猎经济为主。但在清朝中后期,随着清政府对东北边疆地区管理力度的加强,赫哲族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结构及生活习俗等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赫哲族的社会变迁做一简要剖析,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外国人对我国东北边疆进行了一系列考察,撰写了大量相关著述,这为研究该时期我国边疆史地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日本人小越平隆先后两次深入东北边疆考察,以亲身经历和所见写成了《满洲旅行记》一书。该书记述了光绪年间我国东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研究清末东北史的第一手资料。小越平隆的许多见解对东北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清代三姓地区农业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北方论丛》2002,(5):27-32
三姓地区是黑龙江省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清代赫哲族农业最早兴起的地方.作为新兴的社会经济因素--农业在三姓地区获得了持续的发展,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东北边防的巩固,并对赫哲族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唐代营州政府经济职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营州是镇守东北边疆的重镇,辖境内民族众多,社会经济成分复杂,发展程度各异,作为唐王朝设立在东北边疆地区的唯一内地型府州,营州政府对辖下核心区正州、边缘区城傍羁縻州、监管区诸少数民族羁縻都督府具有不同程度的经济职能,如征收赋税与土贡、经营屯田、管理互市等。诸种经济职能的实施,既加强了唐王朝对东北边疆诸族的统御,同时对于唐王朝管辖与控制东北边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中国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已然开启。乡村产业融合,是东北边疆朝鲜族聚居区实现产业兴旺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东北边疆朝鲜族聚居区乡村产业融合应当秉承“稳固一产、精致二产、做活三产”的思路,通过深度挖掘多种生产要素,培育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并打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服务支撑体系,逐步突破乡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困境,为实现东北边疆朝鲜族聚居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发展之匙,以期利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东北边疆朝鲜族聚居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0.
徐建平 《北方论丛》2001,4(6):97-100
锡良任东三省总督期间,锐意改革边疆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他把发展教育作为开边疆风气之先,并针对东北的特殊情况,发展特色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其次,他通过改革边疆管理体制,废除了旗,民双重管理体制,建立了近代行政管理体制,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其三,他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组织移民实边,垦荒,辟路,开矿,为当地政治,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四,他充分利用东北广阔的土地资源,以农为本,全面发展,使东北边疆的生产力迅速提高,加速了东北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东北边疆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还有广泛的地缘利益,并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因此,东北边疆文化治理问题是国家边疆治理的重中之重.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族交流交融程度低、西方价值观念渗透严重以及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强化不到位等原因,导致东北边疆地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较低.出台惠民经济政策、普及汉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抓住学校教育主阵地、增进民族文化提炼和发展,是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吴兆骞是一位不多见的以描写东北边疆而著称的边塞诗人,为我们研究清初东北的山川地理、民族风俗及抗俄斗争提供了一些资料,他应在东北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位置。  相似文献   

13.
边疆地区内生增长能力是“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边疆地区主要通过劳动力和资本促进经济增长,资本、土地增长效应有待加强。资本增长效应在东北边疆最高,土地增长效应仅在西南地区显著。边疆地区资本利用效率正逐渐恶化,但劳动、土地利用效率逐渐改善。增强边疆地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建议:西南地区改善土地利用效率;东北边疆改善资本利用效率;西北边疆改善劳动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民国初年,由于俄国与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导致东北边疆危机进一步加剧.面对严重的边患问题,民国政府继续实施清政府已经推行的移民实边政策.政府官员、垦植组织及报刊杂志等也纷纷就此问题发表看法,强调东北边疆危机的严重程度以阐释实施移民实边政策的必要性,呼吁加大政策的实施力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形成了关于东北移民实边的舆论潮流,对于民初东北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麻痹赫哲族的民族意识,断绝赫哲族与东北抗联军队的联系,从而加强对赫哲族的殖民统治,日伪对赫哲族实行毒化政策。日伪在赫哲族地区广泛种植鸦片,给赫哲族发放“吸烟证”,鼓励赫哲族吸食鸦片,从而达到其拉拢引诱的目的。在日伪毒化政策的实施下,赫哲族的体质受到了摧残,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民族面临濒危,同时在精神上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丧失了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16.
赫哲族的传统渔猎文化源远流长,赫哲族的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多彩并深受渔猎文化的影响。然而经济腾飞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赫哲族民族体育文化产生诸多影响,赫哲族不可避免地面临传统体育文化、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被强势民族同化的命运。对赫哲族体育文化的抢救、挖掘已迫在眉睫。本文以赫哲族的传统渔猎文化为切入点,对赫哲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文化内涵及传统体育中渔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了分析研究,力求为保护发展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伊始,清代东北移民问题便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一直是人口史、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边疆史等领域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成果丰硕,成绩斐然。通过梳理民国以来关于清代东北移民政策的研究成果,分析当前学界关于清代东北移民研究的不足,希求能够拓宽清代东北移民研究的领域与路径。  相似文献   

18.
针对赫哲族文献的特色,提出了建设赫哲族文献数据库的意义、收集文献的方法以及如何构建赫哲族文献资料的网络检索平台,并论述了构建赫哲族文献特色数据库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人类学实地田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赫哲族的传统体育,对赫哲族族群认同进行研究,同时也从赫哲族的地域、血缘、亲情等方面进行群体认同研究,从而引导和唤醒赫哲族人群,在当代社会人口流动、迁移的趋势下增强赫哲族的族群认同、团结意识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而加强赫哲族民族文化教育的工作,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然具有重要意义。一、赫哲族民族文化教育现状文化是民族分野的标志,民族文化是指各个具体民族长期积淀起来的原住民文化知识。赫哲族民族文化是赫哲族人民千百年来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形成的传统的物质生活、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