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宋史》是《二十五史》中最芜杂、错误最多的一部书,其《吐蕃传》部分的某些记载也难免有误。《宋史·吐蕃传》是研究宋代吐蕃的基本史料。为了在研究中更好地利用《宋史·吐蕃传》,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历史以真实,有必要对其作一定的考证。  相似文献   

2.
黄辛建  石硕 《民族学刊》2013,4(1):87-90,126-128
在吐蕃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宰相制度变化最多,影响政局最深,对吐蕃王朝的发展演进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吐蕃宰相制度日益成为藏学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足,还未出现对吐蕃宰相制度的系统全面的论著,对单相制、多相制及僧相制的具体生态未能完全呈现。对宰相制的发展阶段还未形成一致意见,对宰相制度的互动关系研究还不够,影响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制约了藏学研究整体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唐代吐蕃的宰相制度,是吐蕃官制中最具变化和代表性,且影响吐蕃王朝最深者。吐蕃王朝的宰相制度,历经四变:其一为独相制;其二为众相制;其三为僧相制;其四为回复众相制。其中众相制的推动与实施,对吐蕃王朝影响极其深远,包括确保了悉补野氏政权的祚命,稳定了当时吐蕃的政局,阻绝了臣下太阿倒持的现象,赞普重新站上了国家最高领导者的位置,也使得赞普王室手中多了操控吐蕃政治与吐蕃氏族生态的利器。文章以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大事纪年》及吐蕃碑刻铭文为主要史料,勾勒出吐蕃众相制的部分轮廓,并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包括众相的官衔、员额、任期、职权以及众相是为大论的候补人选等,认为吐蕃成功地师法唐朝的众相体制,且深得众相制的精髓,再次证明了唐蕃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相似文献   

4.
关于吐蕃服饰 ,集中资料作过一些专题研究的 ,国外学者有德金桑姆 (DejinZang mo)、休·黎吉生 (HughRichardson)、海瑟·噶尔美 (HeatherKarmay)等 ;① 我国学者有王尧先生等。② 其他学者对此也偶有涉及 ,多散见于部分论文、专著中。吐蕃服饰的脉络 ,就在对材料的搜剔分析中渐渐凸显出来 ,其中的某些推论对进一步研究颇具启发。吐蕃王朝时期的人物图像资料 ,目前所见的并不算很丰富 ,大概包括唐代阎立本所绘《步辇图》卷轴的摹本 ,吐蕃占领时期的敦煌石窟部分壁画、③ 绢画 ,唐昭陵前的松赞干布石…  相似文献   

5.
"三尚一论"(zhang gsum blon bzhi)语出<贤者喜宴>一书.日本山口瑞凤以为"三尚一论"实为吐蕃赞普墀松德赞时期的体制.其余学者对"三尚一论"并未质疑,均认系唐代吐蕃的政治体制.作者指出,<贤者喜宴>虽为教法史料中最为可信的一部书,但所载吐蕃相关史事,仍未脱教法史料的通病,亦即必须与吐蕃文献史料以及汉文史料相互印证对勘,方能确证其记载是否详实.作者从吐蕃宰相制度的角度论证"三尚一论"可能从未在吐蕃实施,并由敦煌文献<吐蕃大事纪年>以及P.T.1071<狩猎伤人赔偿律>之记载重新解释<贤者喜宴>所载的zhang gsum blon dang bzhi等,考证"三尚一论"是否符合史实的记载.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两唐书《吐蕃传》《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史籍所载及吐蕃宰相官称、中央的其他官称、边境军区官员衔称以及身份等为例,与吐蕃传世文献,包括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碑铭以及后世藏文文献《贤者喜宴》所记载的吐蕃官称作比较研究,以之作为论断唐朝究竟对强邻吐蕃是否有充分理解之判准。  相似文献   

7.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的记载,一位曾以三种不同身份——赞蒙、母后、太后(即)出现的女性墀玛类(705~712在位)活跃在公元675年至712年间,她便是吐蕃历史上的一代女王墀玛类。 墀玛类是芒松芒赞(650~676)之妻。虽说在其子墀都松( 676~704)翦灭噶尔家族之前(即699年前),吐蕃王朝的军政大权,几乎操纵在噶尔家族手中,但墀玛类还是参与了一些政治活动。如675年春,赞  相似文献   

8.
唐代吐蕃的僧相体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前言 唐代吐蕃的相制与吐蕃政教情势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早期,在赞普都松芒保杰(Vdus srong mang po rje公元676—704年在位)族灭论钦陵(mgar khri vbring btsan brod)大相一族(公元699年)之前,吐蕃实施的是独相制。即由一人单独担任大相(blon chen po, blon che),由其实际负责吐蕃政府的运作,大小  相似文献   

9.
吐蕃赞普墀祖德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冠群 《中国藏学》2005,2(4):38-56
吐蕃王朝时期,赞普墀祖德赞幼弱即位,由僧相辅政过度崇佞佛教,将僧相拔擢于首席宰相之上,破坏体制,激起贵族集团的怨怒;大兴寺院,供养大批不从事生产的僧侣,造成财政的负担,也因此不得不对外采取消消极政策,全面求和以维持已有之疆域.吐蕃在其主政下,迈入了衰微崩解的局面.因此将其此拟为吐蕃三大贤君,只是惟宗教史观治史,不是历史本来之面目.  相似文献   

10.
吐蕃时期昌都社会历史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呷 《西藏研究》2002,(3):90-96
7世纪初 ,吐蕃第 3 2代赞普松赞干布率部南征北战 ,削平群雄 ,建起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吐蕃王朝。随着吐蕃地方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 ,其实力不断得到壮大 ,为松赞干布最后统一青藏高原创造了条件。位于藏东的昌都地区就是在吐蕃强盛时期被征服的。吐蕃武力东扩并占据昌都等康区地方 ,是在松赞干布去世后的噶尔家族专权时期。 65 6年 ,禄东赞 (噶尔·东赞域宋 )率兵攻白兰 ,使党项畏逼 ,请求唐中央王朝支持其举部内迁 ,而留在今川西、甘南、青海东南部的党项人即归吐蕃治下。 680年 ,吐蕃攻陷唐安戎城 (今四川茂汶境内 ) ;西河河蛮与其…  相似文献   

11.
唐代吐蕃名相禄东赞后裔五世仕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吐蕃名相禄东赞(按:禄即论的异译,大臣之义,藏文献作噶·东赞,今据《唐书》)是一位传奇式人物,就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往唐王朝求婚的名臣、大家都熟知的“五难婚使”的故事,说明他是非常聪慧机智的。他至长安,见到李世民(太宗),应对得体,得到李世民的赏识,封他为右卫大将军”,以琅琊公主外孙段氏妻之。则当时不仅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结成甥舅关系,而禄东赞亦与唐王室有姻娅关系,他的儿子钦陵也到长安“入侍”,故后来他的孙子论躬仁(《唐书》作弓仁)谓:“宰相为论,因而氏焉”。率部归降,子孙因家自银川,至于京兆。就很自然了。  相似文献   

12.
一、佛教在吐蕃得以传播的历史根源吐蕃王朝是以囊日论赞为首的娘、韦、嫩、侧绷、琼波·邦赛、桑郭米钦等奴隶主贵族联合专政的奴隶制国家。它之所以叫吐蕃,是因为在西藏的雅隆河——拉萨河流域各氏族普遍信奉过的“苯”教作为统一思想的原则,国家也就以苯教命名。吐蕃就是(?)的音译汉名。  相似文献   

13.
吐蕃七贤臣事迹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吐蕃七贤臣的记载,在许多藏文史籍中部可找到,但有不少矛盾之处。本文先就《汉藏史集》、《奈巴班智达教法史》、《贤者喜宴》等著作中有关记载,作一番比较和辨误工作,然后就七贤臣的事迹及在吐蕃(藏族)文明发展史上的意义加以阐释。不当之处,敬请教正。  相似文献   

14.
尼泊尔王国位于西藏的西南。在古代,西藏人称其为拍隅或洛拍.敦煌文献吐蕃史料记载:“猴年,赞普(吐蕃国王)夏季居住在拍波(尼泊尔)。”在洛钦·汤拉的记载中:“我们在洛拍(南部尼泊尔)是胜利者”。尼泊尔称西藏为蕃。在公元695年尼泊尔所颁布的古代历史文件中,称西藏为蕃、卫斯提。当时这一文件明白无误地宣称,吐蕃占领着波和达这两个地方。  相似文献   

15.
“吐蕃三律”系指选自《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71号、P·T·1073号和 P·T·1075号三份重要的吐蕃时期的律例文献.其名称分别是:《狩猎伤人赔偿律》(简称《狩猎法》)、《盗窃追赔律》和《纵犬伤人赔偿律》。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资料佚失,加之语言文字方面的隔阂,使得我们长期以来,对藏族地方法制史的研究难以深入。吐蕃三律的发现,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6.
简析新发现的吐蕃摩崖石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此对尚未见史或未曾正确记载的西藏昌都地区丹玛岩上吐蕃赞普时代的摩崖刻文作简单介绍。在过去的藏族史料及近期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吐蕃金石录》、《吐蕃文献选读》等书中没有记载或未曾正确记载。其原因是:西藏史料《王统世系明鉴》中载:  相似文献   

17.
关于吐蕃告身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离  陆庆夫 《民族研究》2006,7(3):94-102
本文运用敦煌汉、藏文文书和传世史籍对吐蕃告身制度进行探讨,认为吐蕃告身制度是吐蕃王朝在其自身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对唐朝官员的服饰制度和告身制度进行借鉴模仿而成。吐蕃给平民百姓授予木质写有文字的告身khram,用以辨别身份、区分贵贱。在敦煌汉文文书中,khram被称为牌子。另外,吐蕃王朝还授予中下级官员大藏(gtsangchen)、果藏(sgogtsang)之位,这两种职位也是告身,它们与藏族传世史籍记载吐蕃授予作战勇士的铁文字告身相类似,有可能就是铁文字(lcagsyig)告身。  相似文献   

18.
一唐时,吐蕃王朝是我国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最强大的政权,其极盛时期,正如《新唐书·吐蕃传》所谓:“东与松、茂,巂接,南极婆罗门,北抵突厥,幅员余万里,汉魏诸戎所无也。”的确是唐王朝必须认真对付的力最,诚如陆贽疏论上所说:“今四夷之最盛强,为中国甚患者,莫大于吐蕃。”固然突厥一度也很强大,就是在隋初分裂为东  相似文献   

19.
吐蕃军事力量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吐蕃军队堪称劲旅,战斗力坚不可摧,在其对外扩张战争中显示出强大的军威,西域诸国纷纷臣服纳贡,即使盛誉海内外的大唐帝国,在与吐蕃争锋中也连遭挫败。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攻陷京都长安,唐代宗逃往陕州;永泰元年(765年)、贞元二年(786年),蕃军前后两次进逼畿辅,京师戒严,吏民震骇,人心惶惶。中唐以后,唐朝丧失西域、河陇之地,吐蕃“自恃其强,致书用敌国之礼”(《资治通鉴》卷二一  相似文献   

20.
盟誓是吐蕃对外关系中一项重要活动,<旧唐书>中关于盟誓的仪式和誓词等有许多记载.依据这些记载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辨析可以看出,在吐蕃与外族的盟誓中,尤其是与唐朝的盟誓中,以神为鉴照和歃血等仪式并不能简单地归为吐蕃苯教的仪式或影响.恰恰相反,这实际上都是汉族传统盟誓的有效组成成分,所以,唐蕃盟誓的仪式实际上是双方对对方盟誓仪式中传统宗教因素的折中和变通.另外,佛教在吐蕃兴起后,佛教因素也逐渐渗透到唐蕃的盟誓中,双方的盟誓仪式中,传统宗教因素和佛教因素并存,其主要的推动力量则来自于吐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