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伟达 《殷都学刊》2009,30(3):7-11
王懿荣吃中药时发现甲骨文,各类记载有10余条,关于范估最先送甲骨给王懿荣也证据确凿.王懿荣深厚的古文字学知识,使其具备了发现甲骨文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殷墟甲骨文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发现,最早考订购藏甲骨文的人,是清末金石学者王懿荣。这是自甲骨文出士至今90年来,学术界公认的事实。但在近年来,关心此事的同志,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异议,在一定范围内展开了讨论。 事情的起因,可能是《历史教学》1982年第9期发表了王襄先生1955年的遗稿——《簠室殷契》。文中提出:“世人知有殷契,自公元1898年始(即清光绪二十四年)”的论断。随之有的同志提出,认为在目前出版的几种甲骨文书籍中,“谈到甲骨发现一事时,有的不甚确  相似文献   

3.
安阳殷墟是商代甲骨文的故乡。甲骨文自1899被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发现至今八十多年,学者书家之钻研者众。海内外共藏有殷墟出土的甲骨,据著名的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统计,共为十五万四千六百零四片,遍布世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至于研究甲骨文的国家和地区更多。  相似文献   

4.
中国安阳甲骨文发现95周年国际学术纪念会概述郭旭东殷墟甲骨文自1899年被王懿荣发现认定后,至今已经95年了,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发现,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安阳市旅游局共同发起,安阳市旅游局、市文化广播事业管理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三家主办,安阳市殷墟博...  相似文献   

5.
’94中国安阳甲骨文发现95周年国际学术纪念会概述本刊记者殷墟甲骨文自1899年被王懿荣发现认定后,至今已经95年了。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发现,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安阳市旅游局共同发起,安阳市旅游局、市文化广播事业管理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三家主办,安阳...  相似文献   

6.
1999年8月20日至23日,为了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在甲骨文的故乡———安阳,隆重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1899年,王懿荣发现了商代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不仅证明中国有与古埃及的纸草文字和古巴比伦的泥版文字同样古老的文字,同时也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使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推了一千余年。发掘殷墟甲骨,直接导致商代考古学的建立,并为寻找夏文化,探索夏代历史奠定了学术基础。总之,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文明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件,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头等大事。100年来,甲骨学、商代考古和商史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殷墟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世界文明史上的奇珍。但自1899年被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发现后一段时间,在国内学者们积极搜集的同时,一些外国人,尤其是传教士乘机私自收购并作为商品转售,有的直接非法运往国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请读者思考。  相似文献   

8.
自1899年殷墟甲骨文被王懿荣鉴定并作为珍贵文物而有意识收藏以来①,迄今已经经历了100个年头。作为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珍品的甲骨文,自它被发现之日起,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蕴藏在这些"断烂朝报"中的古代社会奥秘被逐一"发掘"出来,从而使"文献不足"的商代历史研究柳暗花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今天的甲骨学,已是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形成了严密的规律并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课题的一门成熟学科,并和语言学和汉语史、历史学、考古学、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②,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  相似文献   

9.
一、序 上一个世纪的最后一年,即公元1899年的一天,中国学术界发生了一件意义非同寻常之事:一位古董商人从河南安阳携带一包“龙骨”来到北京王懿荣家中,让其观看。王懿荣“细为考订,始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乃畀以重金,嘱令悉数购归。”这便是让世人震惊的甲骨文的发现。此后第二年,王懿荣开始收购甲骨。刘鹗在《铁云藏龟·自序》中说:“庚子岁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文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厚价留之。后有潍县赵君执斋得数百片,亦售归文敏。”在此之前,殷墟甲骨多是被村民当作“龙骨”卖给了中药店。而在此之后,则是当作宝物卖给了古董商人或直接卖给学者,挽救了甲骨的厄运,保存了这一重要历史文物,为甲骨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如今甲骨学不仅是中国的学问,也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从1899年至今,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快一百年了。如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线,到本世纪末,正好前后各五十年。本文则以这两个时间跨度而分别叙述之。 二、解放前,甲骨文研究之概况  相似文献   

10.
殷墟为殷都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罗振玉通过精心研究,确认其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并首次指出甲骨文出土地——安阳小屯即殷墟。王国维通过对甲骨卜辞中商代先公先王之考证,确认《史记·殷本纪》所记商王世系之可信,断定《古本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之说之可靠,并指出盘庚所迁之殷为“洹水南之殷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确凿无疑的汉字,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上古文化信息与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研究殷商及其之前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是殷商文明真实而又丰繁的镜像。  相似文献   

12.
殷墟甲骨文,自1899年王懿荣首先认识并购藏以来,迄今86年已先后出土15万片以上。由于甲骨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愈益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山川异域,同研甲骨。如今的甲骨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 安阳殷墟是甲骨文的故乡。近年来,随着甲骨文不断有新的重要发现和《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等大型甲骨著录的出版,特别是1984年10月“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和“殷墟笔会”在安阳的召开,不少青年同志对这门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近,他们常致信本刊,希望就有关甲骨文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以及主要参考书目作些介绍,以资自学时作为入门参考。为了满足广大青年同志这一要求,本刊特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仁言先生撰写了《殷墟甲骨文基础七讲》:第一讲、发现与著录;第二讲、甲骨的整治与文字的契亥;第三讲、识文字与读篇章;第四讲、分期与断代;第五讲、辩伪与缀合;第六讲、甲骨文的科学价值;第七讲、基本入门必读参考论著介绍。从本期开始连载,至第四期全部刊完。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国著名的甲骨学专家胡厚宣教授来河南讲学。趁此机会,我访问了胡老。他和霭亲切,侃侃而谈,从甲骨文的发现说起,一直谈到五十年来他从事甲骨研究的经历,包罗万象,给我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胡老说,甲骨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简称。殷代的统治阶级迷信好鬼,除了个别记事刻辞以外,凡征伐、祭祀、年收、疾病、田猎等等,事无大小,都要占卜 ,所以甲骨文也叫“卜辞”,意为占卜之辞。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文字和书法艺术的  相似文献   

14.
1999年甲骨文发现100年来甲骨文不断有重大发现,细化整理与出版快速发展,研究和总结性论著陆续问世,为甲骨学发展的新100年奠定了基础。而甲骨文的国家重大委托项目和教育部等单位的古文字专项课题的设立,标志着甲骨文研究"新阶段"的到来,即进入政府推动下的甲骨文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杨逢彬认为,甲骨文中的"暨"都是动词,意义是加上、附加.本文不同意杨文的观点,认为甲骨文中的"暨"不但有动词用法,也有介词和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16.
选取<周易>古经中"角"、"虎"和"以杞包瓜"为个案,考察它们从甲骨文、金文到<周易>卦爻辞中所处语境的转变,发现它们在甲骨文的占卜语境和金文的祭祀语境中或为人名,或为地名,而转入<周易>的军事语境后,都产生了比喻义.可以说,汉语中比喻的产生正是语境转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字起源试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字中,甲骨文并非中国文字之开端.偃师二里头遗址中的陶文,是夏代文字,其中许多可以与甲骨文、金文相对应.二里头文化陶文结构复杂、简繁并存,故还不是最早的中国文字.距今约6300年-42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已脱离了原始图画的范畴,具备了文字的性质和特征,这才是汉字的源头.  相似文献   

18.
贞旬卜辞在甲骨卜辞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类卜辞,数量众多.传世文献中有关殷王朝年代的记载现在看来是不可靠的,应该通过统计与研究甲骨文贞旬卜辞的数目,求得甲骨文的总年数,由此得出殷王朝总年的下限.笔者的研究结果证明,最早的有关记载殷王朝年代的历史文献是有很大问题的,而甲骨卜辞才是可信的研究殷代史的第一手史料.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羡余现象是汉字羡余现象的一个重要分支,即在形义关系已定情况下,通过增加或繁化构件改变甲骨文形体却不改变原有意义的现象。甲骨文羡余的类型可分为单式羡余和复式羡余两大类。通过研究大量的甲骨文字,发现甲骨文羡余的特点:1.不均衡性;2.甲骨文羡余手段或方式主要表现为累加和添加两种;3.类义性羡余的甲骨文多为会意兼形声字;声符性羡余的甲骨文均有双声符的特点;4.点形构件成为甲骨文写实性羡余和衬义性羡余的主要手段;5.强义。  相似文献   

20.
在殷墟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中"和"原"都是作为单音节词出现的."中原"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出现,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和<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之句中的"中原",意为原野之中.后来,"中原"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的名词,成为一个区域地理概念和历史文化概念,其内在意义也因此而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