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铁范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6):114-119
“全速、高速、公然、全能、稳步、大力”这类一般只能作状语修饰一部分动词(主要是表动作变化的动态动词)、表示情态方式或状况的词称为方式词。方式词和副词、形容词、区别词在语法功能上有本质区别;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方式词和区别词是处于一个层级上的,即加词层级,它们在分布上有互补关系,从本质上说,它们都属于单功能的实加词。 相似文献
2.
通过和名词、动词、形容词、方式词的比较,得出了典型的区别词是与方式词处于词类系统的同一个层级上,既非体词,也非谓词,而是一种单功能的实加词,即名词前加词的结论。其内在表述功能是修饰,语法功能是作名词的修饰语或放在“的”前。 相似文献
3.
聂志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5):65-69
本文以黑龙江方言为主,通过对北京官话中用于方位词后边的词缀和用于指代方位的代词的考察,认为北京官话中存在着专门的方位词缀和方位代词;并进而推论,在现代汉语词类体系中,方位词应该独立成类. 相似文献
4.
严戎庚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一、问题的提出自从王力先生40年代正式提出兼语句(王曰“递系句”)以来,辩之者说有,攻之者曰无,论争时断时续。吕叔湘先生指出:兼语句同连动句一样,“怕是要终于赖着不走了。剩下的问题就是要给它划定界限。”由于大家的努力(包括主张取消兼语句的人的促进),兼语句的界限已渐趋明确。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兼语句仍罩着一层嫌疑,想把二分法贯彻到底的人忌讳 相似文献
5.
6.
邵霭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2):90-96
《现代汉语》教材中都有方位词论述。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方位词论述的特点是:定位准确,次类划分细密,例词数量多。不过,该教材的方位词论述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词是如何划分出来的,"往×"、"之×"、"以×"是不是方位词,方位词跟处所词的关系,方位词组跟偏正词组的关系,都值得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7.
魏兆惠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9(6):81-84
"高头"作为方位词,不仅用于吴语中,也存在于广大南方方言和部分北方方言中。主要有表示定向方位和泛向方位两种用法。其出现时间大概在唐宋时期,并在近代的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从它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来看,"高头"在历史上是一个带有浓厚方言色彩的方位词。 相似文献
8.
梁金荣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
<正>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词类问题始终是个难题.从《马氏文通》至今历时九十年了,虽然前辈学者对这一问题作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但由于汉语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圆满的解决.虽然经过五十年代词类划分的一场大论战,无词类论者已无多少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有词类论者的完全胜利.关于词类划分的标准,词的基本用法和临时用法的区别,兼类跟活用的划界,同音和多义的区分等,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我们以《马氏文通》的字类假借说为出发点,考察一下汉语词类划分的历史,或许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探究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兼及与之直接相关的否定词的性质。一、副词性质辩正 1.1.自《马氏文通》问世,迄今八十余年,语言学界对副词的性质和范围一直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1.1.1.马建忠把副词定义为“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状字’”①黎锦 相似文献
10.
俗语的性质和范围——俗语论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构成汉语词汇材料最高级次的单位是熟语。熟语是由数个大于词的不同类型的成员组成的大集体。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另文中已论及,不赘。但构成熟语的成员有哪些?它们各自的性质、范围、功用怎样?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对这些问题人们的看法颇不一致。然而无论为了准确地揭示词汇系统的构成,或为了正确地使用词汇材料交流思想还是有利于词 相似文献
11.
黔东苗语形容词和动词的形态和句法特征没有本质的差别,它们互相容纳,并不排斥,可以合并为一类,称之为谓词。因此苗语的主要词类格局是体词和谓词两大类,苗语应该属于形-动不分类型的语言。 相似文献
12.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Z1)
现代汉语副词在我国当代汉语学研究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进一步探析现代汉语副词,笔者以《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研究》为课题,从现代汉语副词相关概念解析入手,对现代汉语副词的基本性质与虚实判别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副词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13.
汉语词类的研究,是我国语法学界用力最多的问题之一。王力先生在四十年代时说:“这二三十年来,中国语法学家所争论的全是词的分类问题和术语问题。”五十年代初期,语法学界又开展过一次大规模的讨论。几十年来,经过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汉语词类的研究硕果累累。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本文试图对汉语词类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和展望,总结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提出尚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代海强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26-31
柏拉图是一位理性主义者,通常认为他将知识的来源归因于理性而不是感性。但是,只要深入审视其知识论的具体内容和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感觉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不能仅仅被当作经验因素而加以拒斥。柏拉图对感觉的探讨需要参照他的整个知识论构想,只有准确把握感觉在其中所具有的地位,才能全面理解柏拉图的知识论。感觉在认识活动中既具有引导作用,又在知识来源问题上面临着困境,这些困难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孙良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1)
一、“汉语语法图解公式”的贡献“三分法”的内容及其合理性笔者在《汉语句法分析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3)一文“词在句结构中的地位”一题中说:“句中词群的全部成员,可分为三种:一、句法结构成分词、二、句法结构关系词、三、非句法结构词。”这是就词在句中的地位而讲的;现在再进一步说明,这也是对汉语词类进行再概括分类的类别。这就是说,汉语词类不管分多少种(按现在所谓通用“暂拟系统”,词类分名、动、形容、数、量、代、副、介、连、助、叹十一种),不同语法书上的 相似文献
16.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所引原文系1983年商务印书馆本)是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语法著作,它为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马氏在给汉语划分词类时,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的说法,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本文打算就“假借”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以便从中真正了解马氏“假借”的实质,从而正确地认识词类活用问题。一马氏一方面继承了前人虚词、实词的研究成果,赋予了实词、虚词新的含义,把汉语的词总分为实、虚两大类。另一方面,他 相似文献
17.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对话是人类交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文章反映社会生活的有力手段,理应受到充分重视。而当前绝大多数写作论著,或否定它是表达方式,或视其为描述的附属手段。如刘励操先生的专著《写作方法100例》断定:对话“作为一种叙述描写手段,它主要是用来刻划人物”,也可以发展故事情节:“对话还运用于议论和说明,但那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艺术手法。”我们认为,此论断对对话功能和使用范围的把握,是很有创见的,但关于对话性质和地位的理解,却有商榷之必要。本文试从破立结合角度略陈浅见,回答对话的性质和地位,以求教于刘先生和其他方家。 相似文献
18.
台语和汉语在基本词汇和音韵方面有许多共同特征。有不少古汉语的特征,比如复辅音声母,谐声,在台语现代方言里还很好地保留着。这些特征为古汉语的构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是汉台语发生学关系的坚实例证。 相似文献
19.
任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Z1)
困挠20世纪哲学家们的一大难题是语言论及其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近年来,人们对这一难题的殚思与解答几乎都陷入了对象与方法的自我相关、自我缠绕的解释学怪圈之中。一方面,人们发现:要判定语言的认识意义,必须通晓能够“需要”和“容纳”这些意义的认识论方法的框架(双方都很难孤立地做到)。但是,自20世纪以来,无论是人本主义(如狄尔泰、胡塞尔、海德格尔等)抑或是科学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和科学哲学等)以及作为二者的集大成者——当代解释学(伽达默尔、利科、罗蒂等)都将目光转向语言问题,力图在语言“本体”的基石上建立起恢宏的哲学大厦。这样一来,语言在众多哲学之光投射下具有着多元的和多层次的哲学意义,人们很难将语言多元意义之间的相关联结拆断而抽象地、纯粹地去谈论语言的“认识论意义”问题。显而易见,在这一语境(哲学语境)中谈论和解答符号语言的认识论意义是何以可能的问题,就不但依赖于判定语言客观存在的性质、特征和功 相似文献
20.
试论汉语中的异读字——兼论异读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娥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64-66
异读是汉语音读方面的特有现象,但同时也给人们的学习带来了不便。本文拟就异读的辨识,异读产生的原因以及异读字、词的规范等问题试作论述,力求弄清以上问题,使人们对异读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