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代女性”是茅盾小说创造的重要形象系列,成为文学史上一个自成体系的引人注目的文学形象群。然而当我们从史的角度去考察时,却不能不注意到,新女性形象的创造并不始自茅盾。掀开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即可看到,被“五四”浪潮所唤醒,从追求个性解  相似文献   

2.
“时代女性”,作为具体的文学形象来看待,它并不是一个具有明确质的规定性的概念,而是一种形象类型的统称。考其出处,大约最早要见于茅盾1933年的《几句旧话》:“终于那‘大矛盾’又‘爆发’了!我眼见许多人出乖露丑,我眼见许多‘时代女性’发狂颓废,悲观消沉”。这里,“时代女性”是对大革命时代知识分子女性的泛指;正同茅盾在别处提及的“新女性”、“时代的新型女性”之类字眼一样,强调的是形象的“时代性”,并非特指某种人物,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极为宽泛的。如果只注意到《蚀》与《虹》中的某些“特异女子”,或以这些“特异女子”去概括“时代女性”的本质,显然是很不全面的。研究必须从形象的总体性上去把握,思考作家描绘出一个庞大的人物世界,为历史所提供的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在“五四”时期,写女性的从苦闷到觉醒然后又陷入苦闷,寻求人生的真谛,已成为作家们共同关心的主题。尤其是女作家更为突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五四”女作家群的小说。鲁迅《伤逝》的出现把这一主题引向了深化。到茅盾《蚀》的发表,新女性的形象从作家们一个又一个典型现象,发展为“时代女性”群的形象。嗣后,茅盾在短篇集《野蔷薇》、《宿莽》,中篇《路》、《三人行》、长篇《虹》里,续续着力塑造了“时代女性”的系列群象。也可以说,茅盾在他早期的  相似文献   

4.
茅盾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大致经历了从“旧女性——新女性——时代女性——都市女性”的艺术探索过程,最终在塑造都市女性时达到了女性书写的理想境界。其形象内质趋于丰厚,叙述方式臻于老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都市女性书写特质,为中国现当代都市文学作出了特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冲突与选择——论茅盾早期文学创作的个体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宁 《兰州学刊》2006,14(8):91-92
茅盾的早期作品塑造了现代文学史上栩栩如生的“时代女性”形象系列,其间隐藏了作家在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层面的深刻的思考和积极的探求,体现了他作为文化巨人开放性的文化意识和建设者的气魄。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日趋高涨的民族救亡热潮,使女战士、女英雄成为国统区新女性形象塑造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符号代表。公共舆论和社会宣传通过真实的女英雄事迹的报道,或是虚构的女英雄形象的想象,呈现了战争背景下新女性形象的时代特质,并借助多元的传播途径,让国统区妇女以女英雄为榜样,自觉建构新的女性角色和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妇女解放的历程中,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女性观的两次激变至关重要。蔡楚生拍摄于30年代的电影《新女性》,形象地诠释了左翼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妇女观”对五四时期生成的自由女性观的取代,在艺术层面上前瞻性地实现了中国现代妇女问题在意识形态上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从“人”之子的觉醒到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从追求恋爱自由到建立现代性爱观念,从批判男权文化到努力建构女性自己的话语方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现代女作家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在平等的“人”的位置上言说女性心声,反映女性从“女”到“人”再到“女人”的发展过程,记录了女性成长的曲折的心路历程和沉重的前进步履。  相似文献   

9.
郭运恒 《江汉论坛》2006,(10):102-104
林语堂是位学贯中西的学者和著名的现代作家。其一生在致力于“幽默”文化的同时,还十分关注女性解放的现代命题。但林语堂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女性观却是复杂的。作为最受西方影响的现代知识分子之一,林语堂在理论上极力张扬男女平等、女性独立自主的现代观念,在创作中也多以女性为主人公,表现出对女性的关爱和尊重。但是,作为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林语堂也受到了封建“男权中心”思想的影响,他自觉不自觉地站在男权的立场上,显示出其女性观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新女性自立自强,特立独行,敢于对父权文化和男权主义说"不".她们主张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早期电影中,新女性的形象大体分为情欲型、知识型、革命型三种.新女性的出现与五四新文化运动、都市消费文化、政体体制的变化不无关系.中国早期电影对新女性形象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公式化、口号化的弊端,但毕竟改变了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丰富了电影的人物画廊,更主要的是给电影注入了现代化的气息,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时代女性”的提法出自茅盾1933年的《几句旧话》。他说:“那时正是大革命的前夜,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女学生或女性知识分子颇以为不进革命党便枉读了几本书……终于那大矛盾又爆发了!我眼见许多人出乖露丑,我眼见许多时代女性发狂颓废悲观消沉……”其实在此之前,“时代女性”已作为一个相当完整的形象出现在《蚀》、《虹》中,这是特定时代的一些特异女子的探索、发现和艺术上的概括显现,不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时代和生活,也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本文将就《蚀》、《虹》中的“时代女性”展开分析,力图从真善美三个方面寻找出“时代女性…  相似文献   

12.
茅盾是作为一个作家、文学家而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确立其历史地位的,但他又是一个“综合体”,对政治、哲学、科学、社会革命也抱有浓厚兴趣,从而显出其文化思想的开阔性。与同时代作家“文化人”相比较,茅盾的文化思想既保持着同一性的一面,又显示出独立不羁的文化品性。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王若飞语),在本世纪,茅盾的文化思想、文化选择曾对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薛秋江 《理论界》2004,(6):242-243
本文透过宝黛的爱情悲剧分析了林黛玉作为悲剧时代的先知和觉醒了的叛逆者形象。认为林黛玉在婚姻上冲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体现了思想上的叛逆性和进步性;在爱情上突破了“郎才女貌”、“才子佳人”的封建标准,把共同的叛逆思想作为爱情基础,闪烁着时代新人理想的光辉;在思想上摆脱了传统女性的奴性意识,大胆要求男女平等,彼此尊重,把女性在婚姻上的被动和从属地位提高到主动和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14.
1928年丁玲的《莎菲女士日记》问世,震惊当时整个文坛.“一位中国妇女破天荒地描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并置它于深刻表现妇女所遭受的压迫和主要在性道德方面所受到的约束的社会环境中.是大胆,把一个病态、神经质的青年女子的心理和动作,描写的淋漓尽致,给读者一种意念上的刺激和新的兴趣,可以说,丁玲因这大胆地剖露,突破了千年封建的思想桎梏而享负盛名.然而历来对于“莎菲女士”的评价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茅盾认为她是满带“五四”以来时代烙印的新的姿态出现的“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冯雪峰认为她是“非常时刻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下产生的具有感伤色彩的恋爱至上主义者.但也有不苟同者,如林伟民、陈惠芬就否定茅冯意见提出“她不会永远迷茫,迷茫走到了尽头,就会找到光明的前途.”“虽然她处在爱的纠缠中,但她并不是把这种爱当作唯一神圣的追求目标.”纵观现当代文学史上各种见解,无非是或者褒扬,说是“叛逆的英雄”、“个性追求的大胆”;或者贬斥,说是“玩弄男性”、“自我毁亡”等等.本文试从女权观、自主观、恋爱观三个角度,对涉菲女士形象重作一次新的认识.一、“男人不如女人”——现代意识的女权观文学是人学.丁玲的创作一直没有远离女性本体,孜孜探索着女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的历史上,女性从来就没有真正赢得过自己独立的地位,而在爱情生活中所扮演的始终是被动的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角色。但时代的发展已将妇女的解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是这种情况的标志之一;而中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则与之遥相呼应,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爱情诗,同时也是人道主度大潮中泛起的一朵别致的浪花。它标志着中国新女性的“人”的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西方古典文学的女性观表现为下述特点:纯粹从审美角度出发,重视女性的外貌美;其理想少女形象都对爱情充满美丽憧憬,并勇敢地追求爱情;其贵妇人形象的美貌和才情的价值都体现在提高丈夫的社会声誉上;其坏女人形象是“恶之花”。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伴随对“人”的关注,“人”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核心关切,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导向不断参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建构。五四“人的文学”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是一代人的思想共识,也是文学与时代、社会碰撞的精神结晶。五四新文学的创作实绩给予了“人”新的内涵与阐释,同时在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中也实现了与“人”的深层互动。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当代文学继续高扬“人”的传统,延续五四以来对“人”的精神和个性的关注,展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文学面貌。  相似文献   

18.
以1927-1930年“革命+恋爱”小说中的革命女性形象为例,从男性视阈出发,对革命女性的女性气质呈现出的“去女性化”倾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革命女性在“革命+恋爱”的叙事模式中情爱主体性阙如,具有情感体验简单化的特征。这表明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文化对女性性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男性视阈的局限也成为当时“革命+恋爱”小说在叙述上出现矛盾和简单化书写的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当代华裔女作家塑造的母亲形象颇多,也颇为成功。文章结合社会性别理论,通过对比分析汤亭亭《女勇士》中“勇兰”和谭恩美《喜福会》中“琳达”两位母亲形象,探讨母亲形象蕴含的对于女性社会性别重新阐释的特质,解构了传统意义上对两性差异的认识以及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女性的性格刻板印象,建构了融合男性特质的新女性形象以及属于华裔女性独特的社会性别和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人格”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意思是:①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②个人的道德品质。那么,“女性人格意识”就是女性对于自身作为与男性平等主体存在地位和价值的自觉意识,或女性以自身应持有道德品格的自觉认识。这种意识的发扬和泯灭向来是中国妇女解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