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观念的形成对当代东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此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观念的建构中,以及此后的延伸与发展中,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的明显分流.无疑,中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念的形成都是与不同的政治意识紧紧地交合、渗透在一起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都在努力阐释和宣传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但由于各自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各自的政治思想和理论观念不同,因而他们各自的理论内涵和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
论政治信任——改革开放前后比较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近年来公共性突发事件的频发,政治信任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政治信任是要建立一个以"人民主权"为原则的政治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形成的体制才能赢得公众的合法性认同,也使得公权力的运用能以保护公众权利为准则.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中国公众中存在着一个"政治信任层级差"心理,也就是层级越高越受到信任,基层政权的信任度最低.这一心理既反映了制度规范的差异性,也体现了压力型体制造成的政治信任疏离,当然还表现为利益协调过程中政治信任的流失,更为重要的是政治信任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应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两点:一是政治上的可信承诺关键在于需要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保障;二是面对当前复杂多变以及公共性突发事件频繁的现状,一方面要强化执政体制的综合力,另一方面要善于培育和运用社会权力,用社会对社会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政治信任是指在直接或间接互动的基础上,民众对政治体系相信、托付和期待的一种政治心理.在历时态上,政治信任可分为传统、过渡和现代三种形态,它们的根本分野在于政治信任结构中人格信任与制度信任的权重.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整体社会相契合的是传统色彩浓厚的政治人格信任;改革开放以来,与转型社会相适应的是过渡形态的政治信任,其表现为人格信任日益消解,制度‘信任逐步成长.两种形态的政治信任前后相继,共同构筑了当代中国政治信任变迁的基本图式.  相似文献   

4.
王岽兴 《学术交流》2005,1(12):38-41
政治共识是现代民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包括宪政共识、集体目标共识和观念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主体在理性自觉和自愿基础上形成了广泛的政治共识,但已形成的政治共识尚存在不足,表现在宪政共识和观念共识仍处在形成中。这种现实一方面要求切实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提升共识层次;另一方面也表明当代中国拥有构建高层次政治共识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游宇  黄一凡  庄玉乙 《社会》2018,38(5):158-181
在当代中国,自然灾害如何在短期内影响公众的政治信任,其作用机制如何?本文使用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前后收集的调查数据,试图通过自然实验设计来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发现:在时间维度上,外生的自然灾害会在短时间内提升公众的政治信任;在结构上,地震对公众政治信任的边际增长效应呈现差序性特征,即对区县政府政治信任的正向作用最强,而对中央政府政治信任的强化作用最弱。在此过程中,国家主导的媒体宣传起到了关键的中介作用,即公众接收官方媒体信息的频率越高,其政治信任在短时间内提升的幅度越大。研究表明,灾后短期内的政府动员与鼓舞性的媒体议程设置是提升公众政治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从长远来看,切实加强政府的长效治理能力建设始终是巩固政治合法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5,(9):57-60
政治信任是中西方国家及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政治信任的生成同政治参与的程度、政治参与制度化以及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协商民主意味着公民平等地参与政治过程,在实质性的程序和制度框架制约下,秉持理性、包容和相互尊重的公民精神,通过公共协商实现偏好的转变,达成共识,从而赋予立法、决策合法性。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乐观地认为,协商民主能够增强民众对政策的认同和对政府的信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由于协商民主自身的局限,它对政治信任的生成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夏瑛 《阅江学刊》2010,(5):138-145
中国正处于制度变迁的特殊历史时期,转型期下的民众,一方面根据现代正式制度,采用新的观念模式和行动策略评估政府,一方面又受制于传统人情因素,对政府行为作主观评判。这种状况使得政治信任状态呈现明显的不稳定因素。整合民众、政府及制度等因素,能够解释制度如何通过影响民众对环境的预期及其对政府的判断,最终影响政治信任的基本状态。通过改变分析框架中的制度因素,可以探索当制度发生变迁时,人们对政府的信任状态如何随之变化,由此构建基于制度的政治信任的变迁机制。  相似文献   

8.
池上新 《社会》2015,35(2):166-191
本文利用CGSS2010的数据,考察市场化背景下中国居民政治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对政府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居民权威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明显趋于弱化,但民主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变化;第二,中国居民政府信任水平的东、中、西区域差异显著,市场化进程与居民政府信任水平呈线性递减关系;第三,权威主义的政治价值观对居民的政府信任水平有促进作用,但这种正向影响会随着市场化进程愈发弱化,而民主主义的政治价值观对居民的政府信任水平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文章最后指出,中国居民当前的政治价值观可能正处于过渡期,这种“过渡型”政治价值观既包含对传统权威主义的高度认同,也隐含现代民主主义精神。此外,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理性思维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提升政府信任的最直接途径可能还在于提高政府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6,(12):66-70
政治信任意指,基于规范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寻求有序政治生活以及规避风险的需要,在政治体系与公民的良性互动过程中,建立在对于政治体系的良好心理预期并有所托付以及政治体系给予回应基础之上的政治心理现象与交互合作关系。从过程上看,政治信任内涵了公民对政治价值的公共性认同、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确认、对政治文化的观念性支持以及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性实践,并在政治过程中突出表现为鲜明的现实性和有效性。而且,基于"有限性"、"有为性"、"结构性"和"现实性"之政治信任有效性在当代中国集中体现为对当前凝聚改革共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持与期待。  相似文献   

10.
政治认同的理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本质上是社会公众对政治权力的信任和对政治价值的信仰。当代政治认同的研究大致有三种路径,其一是以政治文化作为切入点,其二是以"政治合法性"为背景,其三是建基于"公民身份"理论展开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1.
恩幸是封建帝王身边宠幸的近臣,历代皆有恩幸存在,不同朝代,恩幸的特点不同,由于南朝的时代特点,南朝恩幸表现出明显的参政意识,并广泛参与政治。在中央表现为在皇权的支配下,积极参与中央决策、参与宫廷政变等政治活动。南朝恩幸得以参与中枢政治,与南朝官制变化、皇权上升、士族缺乏行政能力等有关,另外与恩幸自身具有从政能力、善于讨得皇帝信任等特点也有关。通过对南朝恩幸与中枢政治关系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南朝政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13.
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的社会阶层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实力的壮大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作为社会人的政治自觉性,但从实际情况看,新的社会阶层成员的政治地位一直未能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他们还未能广泛地参与到政治领域中去。从而导致新的社会阶层中的部分人员存在明显的政治游离感,缺乏隶属管理和组织依靠,其政治参与和利益诉求的渠道也不畅通。这就要求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创新制度,扩大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渠道,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各级统战部门要在思想上进行引导,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组织上进行管理,完善对新的社会阶层的组织依靠,在政治上给予安排,提高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旭 《学习与探索》2004,4(2):30-34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政治文明,应当吸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优秀的政治成果。这包括政治民意化(民益化)、政治民主化、政治参与化、政治公开化、政治商谈化、政治制约化、政治法治化(政治制度化、程序化等)、政治相对化。这八大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5.
宪政:价值、形态与表现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政的价值在于通过法律的形式界定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规范政治权力,从而达到维护和发展人的尊严和权利之目的;其政治形态表现为将国家领域的政治问题置换成法律问题,以制度化、程序化的形式解决谁来掌握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范围和限度、如何行使政治权力诸问题;而其常规表现则是政治问题的司法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6.
论政治法与法政治学——从政治与法律关系的契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与法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法律的实在化、世俗化是法律政治化的进程。政治不仅以立法过程产生法律,而且是法律的权力基础,并在法律适用中发挥影响。政治的法治化是政治领域建立秩序并有效约束权力的关键,但是政治中也保留不受法律规制的领地。政治的法治化形成政治法这一部门法。交叉研究是西方法学与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批判法学是法学、政治学研究结合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我国学者也提出法政治学范式。本文通过廓清政治与法律的关系,冀图明确法政治学的学科性质、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7.
派性村庄内的农民上访行动兼具个体意志与派性意志的双重特征。农民上访的个体意志使得个体的上访行动具备维护自身利益的内涵,而派性意志使得上访行动具备明显的政治斗争意图。在派性村庄政治下,农民上访变成了派性斗争的工具,国家权力则在上访行动中变成了派性斗争倚重的工具。通过农民上访和国家权力的干预,村庄派性之间的权力格局被重新塑造,同时国家权力也通过对村庄权力结构的塑造及上访活动的回应获得了合法性和权威性。村庄内的派性政治衍生了上访事件,同时也构建了上访事件的再生产机制。  相似文献   

18.
论政治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冲突是重要的政治现象 ,也是政治学的基础范畴。在政治冲突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理论框架下 ,政治冲突表现为政治分歧、政治不合作、政治对立、政治竞争。政治冲突的类型有 :政治机构冲突、政治领导集团内部冲突、政党冲突、利益集团冲突、公民冲突、政治权力冲突、政治参与冲突、政治发展冲突。  相似文献   

19.
I present an immanent, and explanatory, critique of reflections on the nature of politics and of power within political science. I argue that these reflections are problematic,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presuppose an actualist conception of the political, and that this is generated by an empiricist way of thinking on the one hand and a constructivist way of thinking on the other. I show how re‐defining politics, power, and the political on the basis of a dialectical critical realist ontology resolves these problems and, thereby, allows us to understand the conditions for social chan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tical and the economic. My argument has two,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irst, that the proposal that those who study politics professionally should celebrate philosophical diversity is dangerous–at least if it makes it difficult to sustain a distinct, emancipatory form of political inquiry; and, second, that the nature of social reality justifies the need both for specialized forms of inquiry, such as politics and economics, and integrative forms of inquiry, such as political economy.  相似文献   

20.
陈云松  边燕杰 《社会》2015,35(1):92-120
本文使用2009年中国八城市“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JSNET)问卷调查数据,探讨饮食社交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的社交聚餐频率对政治信任各维度均有负向效应,且这种侵蚀效应在不同体制、不同性别、不同学历和不同地区的人群间具有显著差别。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以“饭局”为途径来积累、维系和动员关系资本的过程,在特定的情境下往往伴随社会层面的消极影响,对政治信任带来“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