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翻译批评是联系翻译理论及实践的重要纽带,而谁作为翻译批评的主体将直接关系到翻译批评质量的好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翻译批评的目的及方式,对翻译批评主体进行重新分类,并阐述各自特点及相互关系,试图进一步论证翻译批评主体多样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外生态学界对生态批评的界定悬而未决,致使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形态的面目模糊不清.因而从立足点、指导思想、观照对象、研究范围、基本任务和终极目标等方面对其理论特性予以探讨,以及对作为生态批评主体的批评家的基本素养提出要求,十分迫切和必要.这将有助于人们清楚把握与准确使用这个概念,有利于批评家提升与其承担的生态责任相适应的实际操作能力,使生态批评更好地发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审美效益和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3.
"奇笔"是古代文学创作论中的重要范畴,蕴涵着古人对于文学表现手法的独特认知,基本含义是指出人意料的用笔。在不同的文体批评中,"奇笔"的含义略有差异。"奇笔"在文学批评与书画批评中存在互文性,二者都受到古代兵法影响。从使用时间上看,"奇笔"在唐代先用于绘画批评,在宋代偶用于文章批评,至明清时期才大量用于文学批评尤其是小说批评之中,呈现出从书画批评到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活动的几个环节入手考察,当代文学批评的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时期、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以来——某种程度上对应着从作者导向批评、作品导向批评到批评家导向批评模式的转换。这样一种演变情况表明,文学批评并不是知识生产,而应该是作者、作品、读者和世界等各个环节之间关系的体现。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始终存在着的批评过剩现象,正可以看成是文学批评缺席的表现;但若从现代性的双重性的角度看,批评过剩现象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某种程度上,文学批评的有效性正体现在两者间平衡关系的把握中。  相似文献   

5.
批评的伦理底线与批评家理论主体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当前文学批评的具体案例,主要讨论了两个相关命题:一是批评的伦理底线,认为在目前比较混乱的批评现状下,求真务实应该是批评家言说的基本职业道德;二是文学批评家的理论主体建构问题。一个具有理论主体的批评家,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批评家,也才能坚持良好的批评伦理。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批评在当代中国的出现,既来自于文艺学与美学学科知识更新的要求,更源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本土社会与文化现实的挑战,无疑是文化批评历史性出场的根本性原因。文化批评是文学批评的内部成员,它与审美批评具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旨趣。它们可以相互补偿,却没有高下之别。文化批评不是审美批评,也不同于庸俗社会学批评。就文化批评与文学自主性的关系而言,文学的自主性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上来加以理解:一个是制度建构的层面,一个是观念与方法的层面。作为现代性制度建构的文学场的自主性和作为文学观念与文学批评方法的自主性理论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重要理论形态之一,长期以来因其形式的独特性而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古代文学批评史中文体形式之历时性演变为论述视角,通过对“论”的概念界定,及其内在演变规律的把握,试图揭示出“论”的纵向发展脉络“,论”之独特性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张治国 《江淮论坛》2010,(6):176-180
由于中外生态学界对生态批评的界定悬而未决,致使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形态的面目模糊不清。因而从立足点、指导思想、观照对象、研究范围、基本任务和终极目标等方面对其理论特性予以探讨,以及对作为生态批评主体的批评家的知识素养提出要求,十分迫切和必要。这将有助于人们清楚把握与准确使用这个概念,有利于批评家提升与其承担的生态责任相适应的实际操作能力,使生态批评更好地发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审美效益和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在借鉴西方现代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已呈现知识多元化格局,辨析这些理论资源的哲学立场将有助于建设良性的文学批评生态环境。辨析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尺度,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提供了这一尺度。建设文学批评的良性生态与秉持文学批评的尺度并不矛盾,二者并重是对唯物史观的尊重和坚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经历了从进化论文学批评观下的多元化批评,到以现实主义模式独尊的阶级(政治)论文学批评观,再到以社会政治为主导的多元并存的文学批评观的曲折变化历程。这一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化层次的文学批评道路,有着历史历程碑的重要意义。但这种严重倾斜到非文学的社会立场之上的文学批评观,在文学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上是颠倒、错位的,导致了一系列批评观念的偏误,需进行严肃的辨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演化思想与中国演化经济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学新范式的角度来看,演化经济学与中国古代演化思想之间在深层结构上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周易》是一部"关于变易和创造性的著作","变化日新"是其思想精髓,这无异于演化经济学研究纲领之"硬核"的"新奇创生"。中国古代演化思想在哲学基础上不仅与演化经济学具有广泛的共同性,而且还可能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在西方演化经济学引入到中国后,通过对中国古代演化思想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我们就有可能创造出"中国的演化经济学"。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传统,这种传统的人文精神也贯穿着中国古代文论的 整个发展过程。考察古代文论中的文艺本质观,特别是考察古代文论中影响极为深远的情感论的发展,能够 从中发掘出中国古代文论中深厚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诗歌摘句批评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两晋南北朝为成型期,唐代为发展期,宋代为繁盛期,元明为深化期,清代为完善期。古代诗歌摘句批评的特征则主要体现在实证性、细部批评性、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贞节的结构、演变及其实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的贞节观念包含“夫妻之贞”、“从一之贞”和“童贞”三个层面 ;就其产生的过程来看 ,经历了由“夫妻之贞”到“从一之贞” ,再到“童贞”的发展变化 ;就其关系而言 ,“从一之贞”的提倡进一步强化了“夫妻之贞” ,而“童贞”的大力鼓吹又使得再嫁成为困难的事情 ,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从一之贞”的观念 ,最终有利于“夫妻之贞”的维持。国家提倡贞节的本质在于通过女性恪守贞节 ,履行养老抚孤的社会责任 ,来增强家庭的稳定性 ,最终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5.
王立 《北方论丛》2005,(2):8-13
丧悼哀毁习俗将哭悼伤身毁颜与否,作为人格评判尺度,叙述模式还将丧悼主体充分儿童化.以往较多注意到儒家伦理纲常对丧亲者恪尽孝道的影响,这之中还有道家返璞归真思想,力求以古朴真淳的亲亲之情面对人生变故.叙述者在一种精心选择的框架中体现着自己的道德责任.该习俗成就了悼祭文学主题,而文学主题超文史性叙述模式经久活跃,对相关民俗心理、行为的嗣续也起到了不应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西方社会的政治运动,其精神实质是从政治和文化上对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其缺陷在于未能建构出一种理想的社会和文化模式。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经历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后现代主义有极其相似之处,而且文学的发展也具有了对意识形态批判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但在从反政治意识形态到泛意识形态的转变中,文学走向了迷失。重新使文学关注意识形态,使作家在社会责任和市场经济中寻求平衡,是文学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宋元人对理学文弊的批判和理学文学观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理学在德、艺关系和文、道关系上走向了重德轻艺和重道轻文的极端 ,程颐提出“作文害道”说 ,对宋元时期的诗文和文学理论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但程颐等人的主张是不符合先儒垂训的 ,于是在宋元时期 ,许多人起而批判这种文道观 ,批判由此造成的文弊。与此相伴随 ,宋元时期理学家们的文学观念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一方面 ,他们改变了理学宗师们提出的一些文学主张 ,如抛弃“作文害道”说而提倡“融会文理” ,抛弃“作诗妨事”说而提倡“敛情约性”以为诗 ;另一方面 ,他们对理学前辈提出的一些反文学的文学观做出了新的解说 ,我们称之为“非诗理论的诗学阐释”。由此角度 ,我们也可以审视宋元时期文学思想的变化 ,特别是与理学影响有关的文学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汉唐地理数术知识的演变与古代地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对地理知识和地理书的认识,还没有完全脱离数术的范畴。《汉书.艺文志》形法类所录相地书很可能属于三种不同地理对象的相地术,与图宅术在性质上有本质区别。图宅术以五行说为基础,是在日书基础上经过精密化、系统化形成的选择术。这种选择术当时可能主要面向阳宅,与葬书不相统属。随着古代学术体系的转变,魏晋之间,以《山海经》为代表的相地术,其平实雅正的地域描述体系,取得正统的知识地位;其相术部分,逐渐发展为宅、墓并重的选择术。随着墓地荫泽后代思想的流行,冢兆选择术逐渐成为该时期数术发展的一个潮流。在某种意义上,古代地理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确立是早期数术分化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文学理论批评是一个由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和基础研究构成的、上下贯通、三向互动、富有内活力的生命系统,其兴衰变化与环境息息相关。并以这样的观点,对新时期文论的演进历程及其未来走向进行梳理、评价和瞻望,指出尽管还有许多缺陷与困难,但生命之树已经枝干健全,具备了应变与再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发展大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都有其存在形式和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也是如此。探讨它的发展过程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存在形式,可以为当今的历史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经历了先秦、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阶段,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的繁荣和嬗变阶段。本文旨在阐述这一发展大势,以就教于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