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成人依恋问卷和网络利他行为问卷对23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发现男性大学生的依恋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女性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倾向显著高于女性大学生;成人依恋中的依恋回避不能显著预测网络利他行为,依恋焦虑能够显著负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性别在依恋焦虑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中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相对于女性大学生,男性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更易受其依恋焦虑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探讨大学生依恋、幽默风格与学校适应的关系,采用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幽默风格量表和大学生适应量表对22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均与学校适应存在显著的负相关;(2)亲和型幽默、自强型幽默与学校适应呈显著的正相关,嘲讽型幽默、自贬型幽默与学校适应呈显著的负相关;(3)依恋回避与亲和型幽默、自强型幽默呈负相关,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均与嘲讽型幽默、自贬型幽默呈正相关;(4)幽默风格在依恋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依恋既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校适应,同时又通过幽默风格对其产生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发展现状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版》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福建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大学生的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成人依恋的两个维度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专业上文科生比理科生表现出更强的回避性,年级上大一学生的依恋焦虑明显高于大二、大三学生。2.依恋两个维度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的现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人际信任度的个体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与特点,为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丛中、安莉娟编制的安全感量表和Rotter.J.B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分析.结果:(1)大学生有较高的心理安全感及人际信任度;(2)在心理安全感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3)心理安全感在生源地、是否独生上虽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4)人际信任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虽有微小差异,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5)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正相关;(6)人际安全感因子能预测人际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5.
焦虑感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旅游体验在维持个体心理健康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积极效应。本研究以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多维感官体验为视角,基于地方依恋和安全感的中介作用,构建了焦虑感的抑制机制模型,采集了5A级生态旅游景区的游客数据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显示,感官体验的四个维度(视觉体验、听觉体验、嗅觉体验和触觉体验)对焦虑感的两个维度(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但通过地方依恋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焦虑感。从对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抑制总效应来看,视觉体验最强,听觉次之,触觉和嗅觉最弱。虽然安全感在感官体验对焦虑感的影响中不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但安全感显著地负向影响焦虑感。本研究结论从游客最原始和朴素的身体感觉视角拓展了旅游对个体心理健康与福祉的积极影响,为新时期生态景区精准实施感官营销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依恋理论最初来源于精神分析学,后由社会心理学家Hazan和Shaver将其运用于组织中,以研究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工作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当代西方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组织依恋。组织依恋是个体对所在组织的情感联结,表现为个体对组织的信赖感和归属感,以及个体要离开组织时对组织的留恋。员工对组织不同程度的依恋决定了组织依恋可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三种类型。我国情境中,领导风格、人际氛围、组织文化、组织投入和工作场所特征构成了组织依恋的五大影响因素,且上述五大影响因素对组织依恋类型具有相应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使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15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其心理健康之闻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其心理健康之间有密切关系。其中专注型男女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冷漠型男女只在抑郁上存在显著差异;只有恐惧型恋爱与没有恋爱在人际关系、敌对、精神病性和其他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安全型与不安全型只有在躯体化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在其他各水平上均达到显著。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群体对依恋对象的依恋程度高于中等强度值.大学生成人依恋存在性别、学科和学校层次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文科学生显著高于工科学生,专科生显著高于本科生,恋爱经历不同的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存在着显著差异,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显著高于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9.
在具体的情境下考察不同人际特质和依恋类型的合作互动情况,基于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到三点结论:(1)合作情景中的男女人际特质匹配基本符合Leary的人际环状模型结构;(2)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人际互动中表现出不同的人际风格倾向;(3)不同依恋类型的男女配对的合作满意度不同,其中以双方都是安全型依恋的个体的合作满意度最高。  相似文献   

10.
师生互动风格是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人际行为特点和态度特点.教师成人依恋的焦虑和回避维度分别对师生互动风格的"影响性"和"亲和性"维度有显著影响,师生关系预期的"自我"维度和"学生"维度也分别对师生互动风格的两个维度发生直接影响.同时,师生关系预期的"自我"和"学生"维度,在教师成人依恋的两个维度对其师生互动风格两个维度的影响申起到中介作用.因此,在上述推论的基础上可以形成教师成人依恋、师生关系预期对师生互动风格影响的路径模型.  相似文献   

11.
成人依恋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重要方式,是人类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它会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目前成人依恋的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成人依恋的个体差异和成人依恋的检测维度。  相似文献   

12.
将不同刺激条件和面孔类型搭配呈现作为学习条件,用趋-避任务范式作为测试方式,选取53名在依恋回避维度得分偏高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安全依恋情感激活的可能性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1)依恋回避者对与依恋有关的情绪情感信息存在着普遍的回避动机;(2)在威胁性情境出现后如果总是能够接收到来自他人的积极回应,则可有助于依恋回避者安全依恋情感的激活。此发现表明,虽然是以回避为特征,但依恋回避者在适当的条件下也能够获得依恋安全感。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法以河南省农村普通中学的184名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198名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和173名非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特点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与农村非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差异不显著;(2)在依恋系统内部,农村留守儿童对母亲的依恋质量最高,并显著高于对父亲、朋友和照顾者(只针对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而对父亲、朋友和照顾者间的依恋质量差异不显著;(3)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及其与父母的联系频率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亲子依恋和人际距离知觉对幼儿分配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实验法对100名幼儿的分配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亲子依恋会影响幼儿的分配行为,安全型亲子依恋的幼儿会比不安全型亲子依恋的幼儿更倾向于公平分配;在人际距离较近的情况下,安全型亲子依恋幼儿的分配行为得分显著高于不安全型亲子依恋的幼儿;在人际距离较远的情况下,幼儿的分配行为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家长特别是母亲应该有意识地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的意识,有效地引导和塑造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5.
地方依恋指人与地方的认知、情感与行为联系,从情感驱动分析,地方依恋使人对地方拥有更强的保护态度。本研究对298位被试进行调查,探讨地方依恋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并检验环境污染焦虑的中介效应,探索促进亲环境行为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情感依恋对公领域和私领域亲环境行为均有显著影响;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和社会联结对公领域和私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不显著。(2)环境污染焦虑的中介作用显著,地方依恋水平越高,环境污染焦虑越低,越容易做出亲环境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地方依恋和环境污染焦虑在亲环境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亲环境行为促进策略应重视人与地方之间积极情感的建立,同时对环境污染的高焦虑无助于促进亲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老年人夫妻依恋类型,并比较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与入户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对260名老年人进行夫妻依恋问卷和孤独感量表调查?结果:①老年人孤独感平均得分为1.95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地区差异?居住状况和月收入水平对其有显著影响?其中,城镇居住?群居以及较高的收入水平可以降低老年人孤独感?②聚类分析表明,老年人夫妻依恋模式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并且,安全型占主导?③以孤独感为心理健康指标,发现老年人夫妻依恋类型对孤独感有显著影响?在此指标上安全型得分最低而另外两种类型无差异?结论:有效形成老年人安全型依恋模式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这对于实现积极老龄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依恋的研究最初是从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开始的,后来依恋的研究拓展到了成人领域。本文从成人依恋与儿童依恋的差别,在Batholomew提出的依恋两维度-四类型模型基础上,介绍了成人依恋的主要评估方法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研究探索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情绪调节和问题行为三者的关系.采用幼儿依恋量表、失望礼物范式、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4—16岁)测量285名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M=4.78,SD=0.73)的祖孙依恋、情绪调节和问题行为.采用SPSS22.0和Amo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与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与情绪调节呈显著负相关;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情绪调节与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2)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情绪调节在祖孙依恋和内化问题行为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情绪调节在祖孙依恋对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影响的作用机制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个体在儿童早期形成的依恋模式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可延续和影响到成人期,并且存在着代际传递的现象,父代的依恋模式与子代依恋模式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依恋模式为个体提供了稳定的认知模式,个体对社会刺激的处理和反应方式会受到认知模式的影响:依恋模式对人际亲密关系的影响已得到研究的证实,人们倾向于建立符合自身依恋模式的人际关系: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不同依恋模式下人格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探讨,已成为人格研究中的一个新视点;依恋模式对个体心理适应性的影响得到了多个研究的支持,非安全依恋模式更易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选取社交焦虑大学生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被试进行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发现两组被试在交往焦虑量表(IAS)、自动思维问卷(ATQ)、UCLA孤独量表,以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偏执等因子分上,前测没有显著差异,后测差异显著,实验组被试前测和后测得分差异显著,对照组被试的前测和后测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认知行为团体治疗能够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