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市民社会、政治国家与依法治国”作为分析框架,分析和解释了中国市民社会兴起后形成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分化与互动最终导致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出台。依法治国的推行,使我国法治思想发生了转变,那就是立足于“治理”而不是“统治”,立足于市民权利而不是国家权力,立足于社会而不是国家。当然,我国以依法治国为核心的政治文明还面临着困境,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来摆脱。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与鲍威尔提出的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方案截然不同,根源在于他们对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鲍威尔认为实现政治解放就实现了人的解放。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还不是人的完全的解放,政治解放虽然使国家摆脱了宗教控制,但它无法解决人在市民社会生活中的异化问题。所以,马克思批判政治解放和完成了政治解放的国家,并进一步批判市民社会,指出解答犹太人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无产阶级消除市民社会中的资本主义精神。《论犹太人问题》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奠基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在探求民主法治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本国国情,但也不能忽视国际上的历史共同经验和基本规律。世界各国民主法治的进程都伴随着市民社会的成长与壮大,市民社会是民主与法治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发展市民社会也应该是我国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不可忽略的过程。市民社会的内核是自治组织,它与民主政治具有相同的民主运行机制,两者都以理性文化为基础,而规则意识则是民主政治与法治的共同灵魂。因此,党和政府要重视并推动市民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优化有关市民社会建设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也应预防自治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消极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成熟的市民社会是宪政与法治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民社会孕育了宪政文化,培养了法治精神,形成了社会权力,消解了国家压力。因此,宪政与法治的实现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成熟。中国历史上缺失市民社会和现实中市民社会不成熟是中国难以实现宪政与法治的根本症结。因此,中国建立宪政之途和走向法治之路就是培育和形成成熟的市民社会。推进经济的市场化,加强政治民主化和权力监督,推动社会利益分散化和利益多元化,推动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多样化,这既是为了培育成熟的市民社会,也是在铺垫宪政与法治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是措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具有相对独立的领域。撮据马克思的观点,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政治国家,是法产生的基础。现代法治的实现,必须以市民社会为基础。在我国,要积极椎进法治的进程,就要积极加强市民社会的培育.促进市民社会的成长,以构建法治实现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社会生活领域。独立的市民社会是法治形成的必要社会条件。西方中世纪后期市民社会运动为近代法治确立奠定了基础。市场经济作为市民社会的经济形式促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发展,并孕育社会普遍的法治理念。市民社会权利以各种形式制约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模式,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把社会等级和政治等级二者分离开来,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角色二重化:一方面他是国家公民,处于国家的官僚组织中,在政治方面人们是平等的;另一方面,他又是市民,处于市民社会组织中,在这里,他是处于国家政治之外的。市民社会的组织原则就是现代国家组织原则,而法治就是实现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现状中达到二者一种平衡的结果。法治的构建也应本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者的分离与对话中来着手,这样的法治国家也应包括宪法、市民社会中私法与政治国家方面的公法。  相似文献   

8.
在加入 WTO的背景下 ,中国法治道路有了自己的特质 ,并将在深层次上为中国走向法治之路提供契机。在外部力量的冲击和内部力量的涌动下 ,在中国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两者之间互动发展过程中 ,法治理念将逐渐融入市民社会 ,渗透到政治国家 ,内化为民众的价值追求。在成熟的市民社会和规范的政治国家这两个轮子的互动下 ,在法治理念的指引下 ,中国将步入法治之路 ,走向宪政之巅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从经济维度界定市民社会,将其理解为“需要的体系”,开辟了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现代模式;而哈贝马斯则从文化意义上规约市民社会,视其为“话语交往织构的社会文化体系”,一举实现了市民社会研究的现代转型.二者都从“需要”问题切入对市民社会的探讨,然而,由于所立足的哲学范式与时代背景不同,他们虽然都强调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分离,但是对市民社会的基本内涵、市民社会的限度、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市民社会等问题上的理解上又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对于人权的起源与发展,要从市民社会理论探源。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才形成人权要求,市民社会确认了人权主体和基本人权,并对这种人权实质做了揭示。在人权实现上,马克思认为基于政治解放局限性无法充分实现人权,市民社会中的人权存在极大不平等性,只有变革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才能充分实现人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