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旭光 《学术月刊》2020,(6):122-134
康德在先验层面上以"诸表象力的自由游戏"与心灵的"自由愉悦"为核心,确立起了审美行为的自律性,但他对审美判断之机制的建构与这种审美自律性本身是不统一的。这种自律性没有被19世纪的美学所接受,但"自由游戏"与"自由愉悦"在20世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就当代人的审美经验与审美理论来说,这种审美自律性是失败的。先验层面的审美自律论最终被一种源于历史演绎与实用态度的综合论所取代。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考察了康德的理性兴趣概念。康德为了说明自由是如何可能的而提出了理性兴趣概念,这一概念是康德从道德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然而,难以解释纯粹理性何以伴随着感性经验的因素。哈贝马斯认为,康德在解释理性兴趣和自由时处于困境的要害在于,康德割裂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仅仅强调后者优于前者而不是前者从属于后者,这是需要修正的关键环节。哈贝马斯则重新对兴趣概念进行定位和规划,来说明自由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3.
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之一)——关于“先验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牟宗三的康德解读提出了两点质疑,认为牟氏在理解康德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即“先验”(TRANSZENDENTAL)和“超验”(TRANSZENDENT)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和自相矛盾,他力求把两者等同起来,使“先验的观念论”与“经验的实在论”水火不容,并成为康德所反对的“先验的实在论”的另一种说法;由此也导致把康德的“先验对象”等同于“超验对象”,取消了先验对象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这篇论文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出西季威克(Henry Sidgnick)对康德的自由的区分是不正确的;第二部分分析了康德的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先验自由是实践自由的基础,但是先验自由只是说明实践自由具有可能性,并不能保证实践自由的实在性;第三部分指出西季威克与康德二者的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要说明的问题是不同的,所以西季威克认为自由意志的形而上学探讨对于一般伦理学体系没有必要是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5.
论康德的实在性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实在性概念是现代许多重大哲学讨论的起点。从先验感性论始 ,经概念分析 ,到理性定位 ,康德对实在性概念的阐述就隐蔽地为这些讨论设置了分歧点。现代认识论和本体论都因包含在这一概念中的双重含义而取得了走向极端的可能性。科学实在论与现象学的哲思趣向都隐喻性地深藏于康德的实在性概念中  相似文献   

6.
康德哲学中的时间问题,过去一般仅限于其先验感性论的阐述来理解,实际上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分析论中,康德通过图型、“主观演绎”中的直观和想象力等概念深入探索了我思统觉活动中的时间意识问题,并引发了一系列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的重要观点和矛盾。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本世纪的思想大师都注意到了康德先验自我学中的这一问题,并受其影响而开辟了哲学新境界。本文侧重于康德本人的思想,对自我和时间的关系问题提出初步讨论,并提示对人类环境危机和道德困境的哲学关注。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自由在其理论理性里被视为一种超验的“理念”,而非认知的对象,然而,这种理念的自由却是其理论建构的源头和基础,在这一方面的任何缺失都会损害其自由理论的完整性。因此,从先验辩证论的视角来看自由的设定、自由和必然的对立及两者统一的可能性,是拓展康德自由研究的有效途径,也是作为现象主体和理念主体的人达到内在统一何以可能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8.
游戏     
方百羽 《东南学术》2003,(2):136-137
“游戏”(spiel)这一概念进入文学理论 ,得益于“艺术起源游戏说”的提出 ,而在发展过程中 ,它的某些方面被着重强调 ,从对艺术普遍特征的描述衍变为艺术思维时的一种特殊形式。“艺术起源说”来源于席勒 ,但最先在美学领域提出“游戏”这一概念、将艺术和游戏进行比较的是康德。康德美学观的核心是审美判断 ,他在谈到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时涉及艺术本质问题 ,“游戏”一词便由此进入艺术领域。康德认为艺术的精髓是自由 ,艺术和游戏相通的地方也正是自由。“艺术和手工艺区别着 ,前者唤做自由的 ,后者也能唤做雇佣的艺术。前者人看做好像只…  相似文献   

9.
何良安 《江淮论坛》2004,1(4):81-85
康德通过自由、实践理性、善良意志等概念为道德奠定了基础,然而它是先验的、空洞的.唯有从道德是人存在的方式这一存在论的根基处人手,才能理解道德并使其获得自身存在的坚实根基,对道德与利益和人性的关系的说明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王若磊 《学术论坛》2012,35(3):106-110
文章通过展现康德法权论整体的逻辑进路,探求康德如何为法权建立先天根据,从而为权利的必然性和正当性奠基的。康德的法权理论建立在他对"人"的理解和定位之上;他以纯粹理性能力在实践领域中建立的道德法则为依据,将法权归结为以内在理性为基础的外在自由的协调之上,认为人这一存在于"现象界"的"理性主体"所具有的"自由的实践理性"是法权存在的先天根据。  相似文献   

11.
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研究必须注重德国古典哲学传统,而康德无疑是不可越过的一个环节:首先,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所发扬的现代主体性原则与康德体系中具优先性地位的“实践理性”,被马克思糅合成“主体—实践”概念,实际上反映了马克思对现代主体性原则的发扬,同时批判性地继承了康德“实践理性”概念,并剥离出主体的实践性维度,从而以“实践”为核心概念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其次,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自由思想,康德认为自由存在于本体界,而马克思则把真正的人的自由诉诸社会关系的革命,所以,他们都在本体论的高度思考自由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版范畴先验演绎和图型论中,康德以主体性先验演绎逻辑规定了先验的想象力作为认知过程的一个必要功能--具有积极地建构经验对象的能力.海德格尔在时现象学方法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借助于对源始的时间性的分析.赋予了先验的想象力新的价值:想象力的综合不再像知性概念那样是规范的,完全依赖于知性统觉,而是自身收成的.是完成自身超越的本源性力量,它不仅独自构成了一切对象知觉的最源始条件,还是人类理性得以超越出来的根本原因.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认知想象力的批判使得海氏哲学完全超出了知识论层面,打开了存在论的视域.  相似文献   

13.
欧洲近代主体论哲学自由观肇端于笛卡尔的主体论哲学,期间经由康德先验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化,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开始瓦解,并最终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中被终结.此种梳理虽然并没有将这一时期出现的同类哲学自由观涵盖殆尽,但我们仍可藉此而把握到一个大致的逻辑走向.  相似文献   

14.
自由是康德思想中的核心概念,虽然康德矢志捍卫和彰显人的自由,且其自由论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影响深远,但其自由论呈现某些不自由性,如主观性、个体性和彼岸性等.这些不自由性显示了人与自由的分裂,这在康德的理论内是无法超越的.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因而也是在唯物辩证论和唯物史现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康德自由论的不自由性的超越,因此马克思的自由是真正的、现实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对我国学界影响很大的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人的意识形态概念,与马克思和自由主义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前者表现为对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上的分歧,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双方对“自由”及“强制”等理念的不同理解。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学理辨析,是一个关涉着目前我国制度创新和社会重组所应遵循的理念原则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探讨道德的本质的过程中,尽管对道德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学者们几乎都认为道德是一种用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方式,并以此作为自己言论的依据。因此,廓清实践精神的确切含义很有必要。本文拟谈谈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借此说明应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道德。实践精神,依笔者之见,是由康德的实践理性演化而来。康德的实践理性就是表示道德的。在康德看来,纯粹理性可以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理论理性所着意的,主要在于认识对象直到认识先天的最高原理;实践理性则着意于规定意志,规定它最终的和完全的目  相似文献   

17.
从康德的观点看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克艰 《社会科学》2006,7(3):56-66
康德在理性的根源处探讨数学和物理学“是怎样可能的”,《纯粹理性枇判》的“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两部分,可以分别看作康德的“数学哲学”和“物理学哲学”。康德以“先验的位置论”分别给数学和物理学的可能性基础定位,数学属于验前的感性直观能力,物理学属于验前的知性判断能力。与“逻辑主义”、“形成主义”的数学观不同,康德的“数学哲学”认为数学的对象是验前的感性直观形式,数学概念是从纯粹直观中验前地“构成”的。  相似文献   

18.
先验的自由与经验的自由——以康德和马克思为讨论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区分自然和自由,把自由看成道德律的终极根据。这是从人心中去挖自由的根子,属于自由哲学的先验进路。马克思把自由王国看成人类历史的终极状态,那是全部人类活动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必然归趋。这是从社会历史中去开显自由的前景,属于自由哲学的经验进路。笔者认为,康德的自由不够先验,马克思的自由不够经验。经验自由并不是一种跟先验自由相脱离的自由,而是实践自由的内容方面,相应地,先验自由则是实践自由的形式方面,二者在实践中不可分割并相互为限。  相似文献   

19.
物自体探析     
物自体是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在“感性论”中,它是感性的来源;在“知性论”中,它规定了认识的界限;在“理性论”中,它表征着理性追求知识统一性和完整性的理想性。  相似文献   

20.
"直观"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术语。康德明确说过,概念与直观相互结合才能形成知识的对象。然而,围绕"直观"这一概念却产生了诸多争议。本文认为应从两个主要意义上理解这一概念,即"作为意向活动的直观"与"作为这种活动结果的直观"。同时,本文指出,必须重视康德所提出的独特的"形式直观"概念。借助这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康德的先验论证才能够建立起来,而且它的结论也才具有更大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