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一般都认为语言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但我以为如果把语言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那将是很引人入胜的。”事实确实如此,当我们从社会学、民俗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使用什么语言,并得到什么结果时,许多语言现象都是饶有兴味的。人们结成社会、协调社会、交流思想,必须进行交际。而语言便是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是,在交际中,人们使用语言,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必须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地位的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人们社会交际和感情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作为一门学科的语言学则是人们研究语言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几年来我从事了《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两门课程的教学,既尊重各自课程的特点,又注重两门课的纵横联系和结合,努力探索优化的语言学科的教学效果。《语言学概论》是一般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课,它主要研究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从语言本身来讲,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它与现代、古代汉语相  相似文献   

3.
在最近的自然语言研究中,出现了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主的边缘学科的跨学科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对于构成语法知识一部分的语言形式和语义的语言学研究,以及作为语言运用能力以阐明语言理解和转换过程为中心的信息处理研究.这些研究从跨学科的观点来看,都属于为了说  相似文献   

4.
“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是将语言知识输入和交际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综合教学模式.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现状,分析了“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与其他教学模式的差异,以及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指出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当今中国的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是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九五”期间 ,中国社会语言学稳步发展 ,语言调查成绩显著 ,语言规范和语文立法研究获得重要突破 ,文化语言学渐趋成熟 ,言语交际和称谓问题研究成为热点 ,社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开始与国际接轨。但理论薄弱、方法简单、学风粗率等等缺陷依然制约着学科的发展。文章综述并分析了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现状 ,指出了其发展趋势 ,并提出了“十五”期间应注重研究的 1 5个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在这里交汇,因而大学生的语言深受此影响。在交流中,大学生们经常会有意无意的进行语码转换以期达到所需的交际目的和效果。通过对大学生语码转换的分析,本文运用语言接触、合作原则以及范畴化等理论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语码转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协同思维论     
一、“内部语言”与“思维代码” 许多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教材在阐释思维与语言“不可分割论”时。毫无例外地都把“内部语言”(即“默语”)问题当作最主要的论据来加以强调。仿佛当人们处在静思默想状态时,在一切情况下都必须有内部语言的参与。事实上,这里却有以偏概全的因素。 有没有内部语言?当然是有的。比如,当人们默默地阅读或写作时,当人们准备使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而正在遣词造句时,以及当人们正在对一些抽象的理论问题进行思考推理时,这时的思维都是语言思维,当然需要在内部语言上来进行。这是无疑的。 不过,人类的思维情况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领域“社会文化”理论的转向,语言学研究焦点由原来的关注句法结构特点和认知特点转移到了交际的社会、文化和语用能力方面.伯恩斯坦对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的观点的质疑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修正与批判,表明其所研究的领域已从语言学范畴的“语言能力”转向社会学意义上的语言使用的“合法能力”.这一转向揭示了伯恩斯坦独到的社会文化语言观,及其对语言本质与社会文化、语言习得、语言教育等相互关系的影响.对伯恩斯坦语言能力观的解读对我国当下研究教育公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人们所熟悉的讨价还价这一言语交际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讨价还价往往抵触着言语交际所普遍遵守的合作原则之质准则和礼貌原则之多项准则而引发而存在:在讨价还价的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较之礼貌原则具有更大的约束力。本文还试图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有关理论对可作为一个语言变体和一种言外行为综合体的讨价还价作出具体的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伴随着“文化热”,语言学界讨论文化语言学的论著不断涌现,涉及到的几乎囊括了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各个方面。这无疑对启发语言学研究者拓宽思路、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汉语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其中,姜跃滨、章也著的《浮出瀚海——汉语和汉文化的建构》(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姜著”。)不失为一本探讨汉语和汉文化关系的颇有特色的研究著作。作者在“序言”中说道:“在文化的背景下对语言进行透视,用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去认识、揭示语言的发展规律,去阐示语言现象形成演变的原因,这是一条可行的路。”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在历时与共时系统中的物化,语言充分地表现着文化。不仅如此,人类是凭借语言辨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且语言把人类  相似文献   

11.
高凤霞 《社科纵横》2010,25(3):112-115
文化空缺是语言文化异质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空缺理论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的研究成果,该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和认知"一种文化中有,但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文化空缺现象,从而有效地预防或避免由此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论现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的“无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作为一个学术术语诞生于语言学。“简单、通俗一点说,话语是言语交际单位,是实际语言运用中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内容及形式上的完整性的书面语和口语成品(也有人将口语排除在外)。小至电文、便条,大至长篇多卷巨著,都可理解为‘话语’。”①但是,当“话语”概念从语言学领域被引入到其他研究领域(文学、哲学、文化、社会学,等等)的时候,“话语”概念本身由于新的意义的被赋予而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模糊,更加晦暗不明了。米尔斯(Sara Mills)在其专门研究“话语”概念广泛而普遍地被使用在诸领域的著作《话语》(Discourse,2004)里有着…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语言交际中的非语言表现形式的探讨裴玉葛宝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进行交际、沟通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主要借助于语言。但在现实的交际中,人们并不仅仅依靠语言,而是更多地需要运用多种非语言交际形式进行交流信息,传情达意,补充、辅助语言交...  相似文献   

14.
人类语言的本质问题似乎是语言研究的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不少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曾通过对比人类语言与动物交际系统的区别,探讨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交际系统的一些内部结构特征。本文通过总结Bickerton(1995)的有关阐述,讨论人类语言与动物交际系统的本质区别。笔者认为,人类语言的复杂性是任何动物交际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其中句法(syntax)是人类语言所特有的结构体系,它体现了“人类语言的核心”,是“人脑的一种内部机制”(Bickerton1995)。至于人类语言(句法)的起源,需要我们去探求的方面还很多。目前,句法的起源仍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15.
哲学前提的现代文化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西方哲学的突出特征,不仅在于它集中地考察人的文化世界,而且在于它立足文化反思进行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在我看来,理解这个问题是认识现代西方哲学的必要前提。 一、“语言学转向”与文化批判 与人们把近代西方哲学的变革称之为“认识论转向”相呼应,人们常常把现代西方哲学的变革概括为“语言学转向”。这种转向把哲学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引向了现代的文比批判。 “认识论转向”是要求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世界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意识的理论,“没有认识论的本体论为无效”;“语言学转向“则要求哲学家在建立关于意识以及世界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日本很晚才使用社会语言学这一名称,据我了解,1973年野元菊雄和江川清在《国立国语研究所的道路——社会语言学》的报告中最早使用了这一名称。社会语言学是研究什么的,根据杉户清树对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态度和看法可以概括为两点:(一)从使用语言的人和集团与社会的联系上来研究语言;(二)从更大的范围对某语言社会以及个人使用的语言进行研究。索绪尔曾把对语言体系本身进行考察的学问叫“内部语言学”;把和语言体系没有直接关系,对地域广阔的、和社会性用法有关系的语言进行考察的学问叫“外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重  相似文献   

17.
索绪尔“符号任意性原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号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中心内容,对于这一点,学术界正在获得越来越高的共识。然而人们忽视或误解这一原则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少学者关注于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这当然是抓住了索绪尔语言学思想的主要特色,但如果把这一区分当做其语言学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忽视符号任意性原则在其语言学理论中的地位,显然是不合适的。另外,还有的学者把符号任意性原则等同于传统语言学上的约定主义①,从而忽视了这一原则的创新意图。如果说,把语言和言语的区分看作索绪尔语言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想法还只是不合适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18.
用通常逻辑方法处理自然语言显示出:一、强调语句系统中句法规则的抽象性,刻画句法生成的一般规律;二、作为语句系统出发点的初始词项是没有内部结构的,是不可分析的。三、语言的生成严格遵循“只留不减”的组合原则。在认知科学看来,人们对自然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过程中要遵循认知对象的事理规律。用通常逻辑方法构造的句法规则没有满足这个要求,缺乏认知方面的限制,因而生成力过强;从认知规律看,关于对象局部的认识势必影响关于对象整体的认识,词的功能特征对短语乃至句子的形成是有作用的。而逻辑主张初始词项没有内部结构的思想显然不太恰当;自然语言在生成组合中,其功能特征可能出现“取舍并举”的情况,严格的逻辑组合原则似乎需要改进。对此,作者在有关汉语的时间语句系统中一定程度刻画了语言的认知特点,避免生成语义怪异的表达式;同时初步设想在类型-逻辑语法框架内凭借基本语词的特征结构及其合一运算规则来影响生成,以此符合认知他律;同时在生成组合中有所“舍弃”。  相似文献   

19.
自克罗齐提出艺术与语言的统一说以来,关于艺术与语言之关系的论述,就不再仅以片言只语的形式出现于美学论著中了。他的美学代表作,其书名就是:《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在其第一部分《美学原理》中,他主张艺术的科学与语言的科学、美学与语言学是一回事而不是两回事,“世间并没有一门特别的语言学。人们所孳孳寻求的语言的科学,普通语言学,就它的内容可化为哲学而言,其实就是美学。任何人研究普通语言学,或哲学的语言学,也就是研究美学的问题;研究美学的问题,也就是研究普通语言学。语言的哲学就是艺术的哲学。”①对于这个问题,朱光潜先生曾评论指出:“至于艺术与语言的统一说则是他首次提出来的,对于语言学与美学都有深刻的意义;不过关于这方面,我们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②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发生的最有意思的事情,也许就是文化语言学的兴起。80年代新兴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不少,为什么说文化语言学最有意思?这不仅是因为“文化”这一难以索解的“斯芬克斯之谜”的介入给人看来似乎枯燥乏味的语言学平添了几分浪漫的韵味,也不仅是因为申小龙论著中某些不无偏颇的断语或缺乏敬意的措辞可能破坏人们常识或感情方面天平的平衡,更主要的是因为申氏的搞法特殊。不少搞文化语言学研究的人,都认定文化语言学是分支学科和交叉科学,在语言和文化交叉渗透的夹缝中开辟疆场,而申小龙却偏要在汉语的人文性的本体论上立论,认为汉语语言学只能是文化语言学,这已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