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改革前信访制度就具有穿透单位体制的特征,改革后逐渐成为体制外社会成员利益表达的首选路径。十几年来信访形势和信访工作性质发生剧烈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渐稳定的单位制与非单位制并存的社会结构对滞后的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增强的压迫。在原有政府管理体制内的某个局部职能机构中扩展功能,应对原有体制覆盖之外的社会成员的社会参与和利益表达,是S市经验的主要特征。当今中国已分化为相对松散的社会,上访事件和集体行动是局部的、有清晰边界的,其基本诉求是对物质利益的补偿性要求。信访制度改革要从维稳思维中走出来,把信访机构作为体制外社会群体与国家沟通的主管道。  相似文献   

2.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之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思斌 《文史哲》2007,(1):121-126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取得了新的进展。具体表现为城市贫困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和流动人口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但同时,城乡社会救助的任务也越来越突出,而与社会救助相关的财政支付制度、政策实施系统以及救助对象方面存在的问题,阻碍了社会救助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制度变迁之后的信访条例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原有条例和新条例的比较,以浙江省绍兴县为分析个案,发现新的信访条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这种适合于中国的信息传输渠道光是进行本身的变动还不够,还需要引入法治工具,充分协调司法、行政与信访三种信息流通渠道的作用,配合社会体制的变革进行变革,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主法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制度变迁之后的信访条例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原有条例和新条例的比较,以浙江省绍兴县为分析个案,发现新的信访条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这种适合于中国的信息传输渠道光是进行本身的变动还不够,还需要引入法治工具,充分协调司法、行政与信访三种信息流通渠道的作用,配合社会体制的变革进行变革,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主法治。  相似文献   

5.
信访是国家与社会互动的重要方式。从结构上看,信访具有政治性与社会性双重属性;从功能上看,信访是国家和社会互动的连接点。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的研究多使用传统的结构—功能路径,缺少对信访制度整体性、动态性的观察。结构、功能、过程可以作为理解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的三个维度。信访研究不仅要关注一个更加完整的信访制度丛,研究信访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功能定位,而且应该更加关注信访过程中的行动者及行为互动。结构、功能、过程三个维度的研究用整全的、动态的方法观察信访制度,突破结构功能主义的局限,更能透视国家治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6.
基于社会矛盾的多元化,社会矛盾的解决机制不能局限于单一模式,也应多元化.其中,信访制度在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决机制中占有重要位置.法治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治理化,与信访制度之间存在冲突.信访制度的路径选择,需要从法治和治理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李怀  赵万里 《学术界》2015,(1):11-30
人生活于现实世界中,人性假设也应以现实为基础。基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仅靠"经济人"假说并不能圆满地解释现实和人类的所有行为。人离不开制度,同样,制度需要以人的存在为基础。正是基于人与制度的互动关系,才使人类社会处于一定的秩序框架内而不断的发展。我们提出的"制度人假说"更好地解释了人类的部分行为,它将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考察人与制度的互动机理。"制度人"按照"个体行动法则"行事。"个体行动"是制度、生理系统、环境辨识、个体偏好结构的函数。明确人与制度的互动机理,有助于更好地研究人的行为。在合理的制度下,"制度人"机制将使人类社会走向有序、和谐、快乐与幸福。  相似文献   

8.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关系维持--从"熟人信任"到"制度信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中国社会是关系本位社会,社会信任主要建立在熟人关系网络之上,是“熟人信任”。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匿名性、异质性的社会交往与社会流动逐渐增加,熟人关系网络与熟人信任的作用力和作用范围也表现出弱化的趋势。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制度信任,是维持新时期社会关系、确保由“熟人信任”走向“陌生人信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市民化涉及的主要对象及概念出发,结合相关的研究与理论观点,主张应重点关注城市新居民及其市民化困境。结合中国当前城市新居民市民化遇到的突出问题,通过制度阀概念,充分认识市民化过程中的制度阀效应及其结果,进而探讨促进城市新居民市民化进程的制度变革与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核心理念则可以一个“和”字来表示。“和”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乃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共识,“和实生物”则是其理论总结。“和实生物”的要点有三:在“和”的体性问题上,必须树立“不同而和”的观念;其运作方式,或可概括为“和而不同”;“和”的功能,则是“和故能生”。“和实生物”作为传统文化的精义,自近代以来却因为“竞争”与“革命”等观念的发扬而受到冷落,这跟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密切相关,也同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分不开。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是在一个较为狭窄也较为紧迫的时空范围内展开的,面临的矛盾与冲突亦更为复杂多样,它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力争将各种对立的因素和斗争的力量消纳、化解到一体化建构的良性互动中去,这就需要重新启动古老的“和”的智慧,让“和实生物”一语再度焕发光彩。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理论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讨论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主要涉及二个主题———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及规律和社会不平等的变化及规律。然而,由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关注的是社会不平等问题,为此,本文就结合有关的中西方理论对中国社会转型过程所发生社会分层结构变迁问题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上海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资源是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动力引擎,是实现重塑动力机制、转变经济形态、突破城市功能的关键要素.当前,上海的人才发展既面临国际的挑战、国内兄弟省市竞争的压力,与此同时,自身还存在结构性问题.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上海必须着眼于构建全球人才枢纽的角度来确定未来人才发展定位,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加快人才结构的战略调整,强化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人才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转轨推动着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要求政府的行政发展.行政发展不是政府的某一方面的变革,而是以现代行政价值为导向的系统化、综合性的发展,这种发展可以表述为政府转型.政府转型是从以往的传统化的国家取向型的政府转向社会取向型政府,其实质和目标为建立现代政府制度.  相似文献   

14.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管理是一个颇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一个开放、自由、民主、公平、平等、和谐的社会,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本文属于一个框架性的研究,主要对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历程、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理念与目标、方向与路径、创新的基础与重点等基础性问题作一个的探索性的分析,以期成为总结与研究各地创新经验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作者认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部署和安排,以建一流基地为目标,以"三贴近"为突破口,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开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正处于史无前例的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导致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出台,深刻改变了社会福利制度特征与政策模式,推动了社会福利制度创新与理论创新。经济市场化、福利社会化和社会现代化背景促使社会政策框架形成,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框架初露端倪,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教育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和社会组织培育是政府职能转型的两个重要动力来源。学界目前对于政府如何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关注较多,而对于如何培育社会组织以及如何解释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培育的现状缺乏相应的研究。本文运用嵌入性理论,结合地方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个案经验,对我国社会组织的培育现状进行了考察和阐释。整体来看,我国社会组织的培育呈现出政治嵌入的特征,这种政治嵌入的方式属于政府职能转型时期对社会组织培育进行控制的一种过渡性路径,其发展的方向是一种宽松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困境中的“锁定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锁定效应(Lock-in effective)通常被用来描述制度变迁中某些制度长期维持低效率均衡的路径依赖。境外民间组织拥有强大的资源能力,他们通过长期"体制外运行",与相关部门达成了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策略和制度安排,某些甚至形成了社会领域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些组织从非正式制度中获得的优势阻碍了现存制度的变革,使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变迁交易成本越来越大,最终被持久锁定在满足境外非政府组织利益诉求的低效均衡水平下。而要解除锁定效应,规范管理,需要政府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方面进行强化管理。  相似文献   

19.
转型社会中的行政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急剧的社会转型。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政府类型也要随之转变。政府转型的实质是从以往的政府本位型政府向社会本位型政府转变。新型政府的职责在于调整政府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培育、完善社会自组织能力,更新转型期的社会秩序,积极提供社会服务,并在行政关系、政府职能、机构设置模式、行政文化体系等方面实现更新。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解析和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益加剧的老龄化趋势,要求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我国当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表述,没有揭示养老服务的本质特点,存在着核心功能不够明确、目标人群较为模糊、内部诸要素呼应性较差、运行机制开放性不足等问题,在实践中也碰到了一些困难。通过需要理论阐释养老服务的特质,从系统论出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可以重构为"为老人提供有效照护,以居家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平台,社会服务为依托"。这种体系表述揭示了照护是养老服务的核心;前置了养老机构的支撑作用;明确社区是综合性照护服务展开的平台;引入社会服务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优势;强调服务传递的载体是资金和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