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是外籍人士对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和感受所做的问卷调查报告。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外籍人士对在上海的生活和工作基本持满意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上海"城市活力"、发展潜力、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居民关系、城市形态等六个方面。同时,我们也发现外籍人士认为,上海存在着"国际化程度"较低、公共服务不完善、语言沟通障碍、文化娱乐活动缺乏、生活费用高、环境污染、居民文明素质欠缺和商务成本及配套服务等八个方面的问题。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世界级城市应该有世界级的市民.但以我们上海现有的教育方式.很难培养出有独立人格和宽广胸怀的人……一个城市.如果他的市民心胸不够宽广.不能达到国际化水准,你硬件建设得再好也没有用……很多国外朋友说:“上海样样好.就是人们的公德心太差。”这一点我们每个从国外回来的人都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3.
观察我国各地的民情,大致上存在一种规律性现象:那些商业文化发育相对滞后的地区的人们会更为豪爽。甚至是相识不久,人们也会把胸脯拍得嘣嘣作响:“哥们,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这样一来,大家就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了。但是,如果我的东西就是你的,也就不存在交易了。所以,这样的文化就很难与市场经济相容。  相似文献   

4.
张赐琪 《社会学》2005,(4):27-31,56
作为一个开放度很高的国际化城市,随着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一些新的传染病先后登陆上海,如震惊中外的“SARS”,扑朔迷离的禽流感等。尤为令人震惊的是,近年来性病、艾滋病和结核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据统计,2003年上述三种疾病占上海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的49%,尤其是艾滋病疫情正处于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大面积扩散的临界点。传染病的社会防治问题,引起政府和市民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社会流动并不天然伴随社会融合。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参加了某知名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关于上海青年人择偶观念的讨论。深刻地体验到"本地人"与"外地人"这堵无形的巨墙,俨然真实地横亘在上海人与新上海人之间,形塑着两个群体不相交汇的择偶策略轨迹。  相似文献   

6.
在上海一个星期7天都可以购物.而在德国.每天吃中饭的时间、星期六下午和整个星期天,商店都是关门的……上海社会治安很好,再晚我都可以到街上去买东西.却不必担心安全问题……我住的世纪公园一带可能是上海绿化带最好的地方了,但是相对于德国来说绿化地还是不够……我每天早上都是乘地铁上班的.上海的地铁比其他城市如纽约、巴黎、柏林等城市都拥挤,可能上海和北京是世界上唯一乘在地铁里人都走不出来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桑陌 《中外书摘》2008,(12):4-8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涌现了各种各样的开路人。本文介绍的殷义,从事着一项人们不曾料到却又难以回避的建筑打桩工作,从平凡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殷义的打桩事业也经历了人间的酸甜苦辣,细细读来,同样令人感奋。  相似文献   

8.
《女性天地》2009,(5):57-57
新场大街有一块历史非凡的牌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牌坊主人是位列九卿的高官。牌坊上有精心打造的石算盘、石珠子,工艺相当了得。跨过牌坊,就仿佛从现代的都市进入复古的繁华。  相似文献   

9.
随着上海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其在长江三角洲大发展中所具有的龙头地位、作用将愈发突出。上海需要有多个不同定位、各具特色、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区域辐射中心,这样的区域中心应该集展示交易、商务商贸、旅游观光、餐饮娱乐、酒店住宿、中介服务、办公居住等功能于一体,不仅对联系紧密的外省市甚至有关国家有着极大的吸引作用,也为上海开辟了一个展示城市经济建设成果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在上海的文化就是上海文化吗?上海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上海文化又应该是怎样的呢?当代的上海文化仍属于以往断层上的重造阶段,它的走向尚未确定,任何过早试图替上海文化定性的做法,都只可能是臆测或妄断。  相似文献   

11.
太太,您需要帮助吗? 王淑菊女士是西安某高校的副教授,多年来患有一种疾病:一旦劳累,就会突然产生晕眩。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她在大街上走着走着就忽然感到天旋地转,于是不得不蹲下身子,以防跌倒。而每当这时,众多行人在她身边走过,没有人理会她,没有人搀扶或问候她一句,甚至很少有脚步在她的身边迟疑一下。她对此也习以为常,请求别人帮助的奢念在他脑中几乎没有闪现过。  相似文献   

12.
裸婚也许是少数年轻人对物质化社会观念的反抗,但拒绝裸婚,可能更反映时代对爱情的不信任?婚礼?房子?要不要?结婚在今天的中国城市,有太多太多的考虑,以致不考虑、不在乎这些条件的,成了一种特殊现象,流行用语叫它"裸婚"。不久前在大陆大红的电视剧《裸婚时代》让这个名词流传得更广,改编自当红畅销小说《裸  相似文献   

13.
她生活在社会的世界,她也生活得敏感,但这种敏感是用来处理和应付各类关系的微调器。她做公关。 据说公关公司的多寡是一个城市是否够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软件特征。在北京,有大大小小两万多家公关公司,在上海,也相当接近这个数字。  相似文献   

14.
石竺 《现代妇女》2009,(1):50-51
上海的天,远没有高原城市的清亮旷远,而是薄薄的一层铅灰.这是火车驶入上海时,这个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清晨,空气里结着厚厚的湿气,尽管之前已对这儿早春的湿凉有所准备,习惯了昆明四季如春的我还是禁不住打了个冷颤.大大的广告牌上,"侬好"俨然是这个城市最闪闪发光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城市,都具有自己某种独特的城市精神。巴黎的艺术追求和自由气息,伦敦的绅士风度,维也纳的音乐之魂,纽约的时代节律感,硅谷的创新精神——我们上海的城市精神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石良平 《科学发展》2011,(12):19-24,97
所谓供应链,是指产品从原材料购买到生产再到存储、运输、分销最后到客户的全过程。随着通讯、运输条件和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使供应链管理与整合成为可能。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对供应链体系的整合与完善上。必须把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与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和供应链管理中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真正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相似文献   

17.
在上海,关于电视剧有这样两个大相径庭的印象;一是电视剧的需求量逐年大幅度攀升,上海市场足以影响到电视剧的全国收购价格:二是本地电视剧的生产日益在走下坡路,上海电视剧创作对于全国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尽管创作者们心有不甘,也不时拿出叫得响的作品来,但是整个电视剧生产却日渐萎缩,实为落寞中的生存。辉煌十年过眼云烟毋庸置疑,上海电视剧是有过辉煌时日的;其一,上海电视剧在中国电视剧的第一个大规模发展阶段立下汗马功劳,为中国电视剧事业奠定了基础;其二,一大批富有特色的作品既使“海派文化”延伸到了电视剧领域,也为中国电视剧提供了精品杰作;其三,上海电视剧创作人才资源丰厚,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输送了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8.
19.
萧湘 《现代交际》2002,(9):45-45
儒雅是对学者型男人精神气质的高度评价。他可以没有俊朗的外表,但一定要有敏锐的思辨头脑;他可以没有令人羡慕的年龄,但深厚的文化底蕴却足以使他的心保持火热、年轻。知识的积淀与生活的磨砺使他的目光愈发深邃、坚强,时时用冷静的头脑超拔地审视风云变幻,静观世间百态,高雅谦和的举止谈吐散发出的是一种精神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纸上的上海     
现代人也是喜欢怀旧的,因为怀旧是他们现实生活之一种型态,既不是对现实的反拔,也不是试图将过去复辟为未来,只是给自身的想象提供又一种可能,让躁动的心灵因此得到一块暂时栖息的地方,让某种看似明确,实际模糊的,莫名其妙的情绪有一个渲泄的载体。 然而怀旧必须有可感的具象,这样,所有的怀旧才不致于像海市蜃楼一样虚无缥缈,而是有可能落到坚实的土地上,生根开花。显然,王安忆与陈丹燕等适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