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白悆盨     
<正>鲁故城出土。通高19.2、长23.5,宽15.2,深8.7厘米。整体呈圆角长方形,上有盖。两侧有兽首衔环式把手,盖沿、口沿和圈足饰窃曲纹,腹部饰瓦纹,每则圈足中间有弧形缺口。盖面装饰象鼻纹和瓦纹,盖顶两组夔龙纹,每组两夔龙相对,两组夔龙纹呈扉棱状,既为装饰,又为捉手。盖顶中央为虎形钮,虎头前伸、尾上卷,虎身梢下蹲,似为蓄势进攻之状,同时虎身布满纹饰,造型生动。盖底对铭各6行36字:"鲁白悆用公龍兄,其肇乍其  相似文献   

2.
出土于江陵雨台山的彩绘香盒为木胎雕制。器身近圆形,小口,子口承盖、鼓腹、平底、下附三个兽足。盖上雕刻陶纹,器身雕成三面形纹。通体髹黑漆,并用红、黄二色涂绘雕刻的图案。此器造型美观,纹饰别致。长江流域上古美术欣赏(八)@周小林  相似文献   

3.
<正>西周时期器物。该鼎立耳,厚方唇,平沿。口呈长方形,器身略呈斗形,平底,柱足。壁身四面以高扉棱为界,四面纹饰相同,中心位置为素面,上下围绕两组以云雷纹为地的纹饰。上部为两蛇纹相对,中有扉棱,下部为两相对的凤鸟纹。足跟饰牛首纹及两道弦纹。通高19.7厘米,口长  相似文献   

4.
盖鼎(春秋)     
<正>1975年莒南大店春秋墓出土。通高35.7厘米,口径29厘米。鼎部平唇、直口、口外有一周宽凸棱以呈盖,深圆腹,圜底,三蹄形足细长、外撇。两附耳微外敞。覆盘形盖,盖面稍隆起,中央有一圆环,边缘有三个兽形钮。器身、盖饰极简化的蟠虺纹。足跟饰凸起兽面纹。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5.
楚墓出土虎座飞鸟初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陵楚墓里出土不少虎座飞鸟。它们均为木胎雕成,基本形态为一展翅飞鸟立于一虎座之上,在鸟背上还插一对鹿角(见封四图片),有的鸟背上朱绘羽毛纹,虎身上朱绘云纹。随县曾侯乙墓里东室主棺旁出土了一件青铜铸造的立鹤,头插鹿角,昂首伫立,展翅作轻拍状(见题头插图)。这与楚墓所出虎座飞鸟,应基本上是属同一类性质的东西。这种文物,我认为就是古代的风神,名称叫飞廉。文献上关于飞廉有不少记载:《广雅》:“风伯渭之飞廉”。《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根据这些记载,飞廉就是风神或称风伯。不过,文献中对于风神又有两种说法:一说应为兽;一说应为鸟。其说为兽者有,《周易》卷一:“云从龙,风  相似文献   

6.
公簋(春秋)     
<正>1977年山东沂水刘家店子出土,同出7件,形制相同。此件通高35.4厘米,盘径24厘米,圈足径17.7厘米。形似盖豆,簋身大口,方唇,折沿,浅盘,底略平,喇叭形圈足。器、盖饰鳞纹、蟠魑纹、三角鳞纹,圈足饰镂孔鳞纹。半球形盖,盖顶有八瓣镂孔莲状捉手,盖沿有四枚兽首小卡纽。盘内底有"公簋"二字铭文。现藏于山乐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7.
1992年12月至1993年5月,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分两次对位于喀什市北12公里、地处伯什克然木河及浩罕乡亚吾鲁克自然村南面的黄土台地上的一座唐代寺院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陶器、钱币和贝叶经等。其中有一件三耳陶罐,红陶质,颈肩部有三个拱形耳,耳上贴塑胡人头象。陶罐长颈鼓腹,从肩到腹部共有四层模压纹饰带。主纹饰带上有10个用连珠纹构成的圆圈,圈内各模压一个人物,人物造型有两种:一种是男子头像,男子侧脸,头戴宝冠,身穿圆领衫;另一种为一女子整身像,呈侧身跪姿,一手托高足杯,一手执胡瓶。头部有头光,佩戴耳环、项圈和手镯,身上的披帛迎风正舞。两种图案为一组,重复出现,共有五组,每一圆圈之间均用忍冬草纹间隔。  相似文献   

8.
汉砖(插图一)见“四川汉代画象选集”第九十八图。编者闻宥先生在他的释文里说:“拓片高八·五公分,宽二五·五公分,原砖出成都附郭,象一人控骑而驰,极尽飞扬腾达之意,有一鸟前导,也振翼作疾驰状,其下为钱纹;下为砖的另一端,除三重圆围纹外,尚有(?)二。此即日本人所谓四叶纹的小变,这个花纹在汉代文物中极多见(乐浪王盱墓所出漆奁,泸县所出石棺,其盖上皆作此纹,镜鼻的四周也往往有此纹),其详当另考”。为了叙述的便利,我准备先从下面一个砖纹谈起,这个砖上的(?)纹,闻先生依据日  相似文献   

9.
沈阳故宫博物馆院内陈列着一基石经幢,(以下简称“沈阳石幢”)它以“大十面”的俗称,在东北各地人民群众中流传着。沈阳石幢从清道光九年何汝霖所见在沈阳故宫前东华门南侧,已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沈阳解放后,为保护文物,一九五二年将这基石经幢移存于沈阳故宫院内,作为广大群众研究、鉴赏沈阳地方史和佛教史的重要资料。沈阳石幢为八面石柱形,由天盖、幢身、幢座三部分组成,天盖上的顶部早已无存,形体不明。现存三部分全高二·一米。天盖为八角亭檐式,上以瓦垄纹为饰,下为檐枋。转角处为一斗二拱的斗拱  相似文献   

10.
1990年春天,淘金农民在湖北省郧县五峰肖家河处发掘了一座古墓,出土的随葬器物计有铜二件,铜鼎二件,铜缶二件,铜盘一件,铜一件,铜剑一件,铜箭簇三件,玉鱼二件,总共器物十四件,铜器纹饰主体以蟠螭文带和细密的蟠纹带组成,上下边缘以陶索纹界之。铜鼎深腹高腿,三足细高,中部向内弧,足尖外撤,足跟饰浮雕兽头。这里原是春秋时代麋国都城所在地,古称锡穴,因此认定这是一座春秋麋国贵族古墓。在一个青铜篮的上盖和下底均有铭文,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古文字专家张亚初先生辨识,上盖铭文是:“缰王之孙叔姜,自乍食,其眉寿无…  相似文献   

11.
1989年河南浙川徐家岭春秋楚墓出土神兽一对,估计是两两相对的鼓架,惜鼓已不存。两件形制基本相同,由龙首、龙身、龟足构成。龙张口吐舌,两颌各有一朵柿蒂花纹。十分奇特的是,龙角盘曲虬结,竞由六条形态不一的小龙构成。其中两条体态稍大的龙昂首翘尾,无纹饰,另四条小龙饰重鳞纹,极尽扭曲之态。虎身长颈,饰龙凤纹,通体嵌孔雀石。背上有一方孔,插方形曲体器架,架上另立一兽,亦为龙首长颈。神兽现藏河南省博物院。  相似文献   

12.
87年8月,积石山自治县关家川乡出土马家窖类型彩陶盆一件(已残破),通高9,2厘米,(?)径18.3厘米,两图案连结处有白点,沿口处亦有白点.内彩绘有两个同心园,外园为锯齿纹,内园两发通过园心交叉“十字”状,分内园面积为四格,两格内绘有新月,另两格内绘有实心半园,两线顶端绘有球状物,“十字”状犹如轮轴旋转,图案奇异,我们仔细观察,揣摩难以揭开神秘的面纱幕。是崇拜图腾的标号?还是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关的图象。我们翻释了一些古代文献,从图腾文化角度,对我国上古神话研究,初步断定为最远古的“天文图”.(附图)在穴居而野处的远古时代,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拿起石器木棍工具进行劳动生产,原始艺术的题材都以原始人的劳动对象以及和他们的生命生存有关的东西.对于自然界的认  相似文献   

13.
从殷墟出土的器皿中发现,殷王朝人们已经掌握了日用器皿装饰的纹样构成并成功运用了平衡、均齐、协调与节奏的构成法则,创造出了绳纹、云雷纹、夔纹、蟠龙纹、三角纹、焦叶纹、斜云雷乳丁纹、饕餮纹等纹饰样式,依势器皿的造型状态,构成二方或四方连续纹样,装饰在器皿的不同位置。形象概括、简洁、乖巧,有一种朴素的美感,不少青铜器纹饰,层次分明,有单层和多层组合,视觉感极强,表现的素材内容是神话动物,饰于器皿的显著位置,借以玄耀王权尊严和宗族图腾的神圣。  相似文献   

14.
卣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通常是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其中也有不少动物形或人形卣,虎食人卣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虎食人卣全器纹饰繁缛,集多种动物形象于一身,神秘怪异,是商代晚期流行的风格。此卣意蕴颇深,张光直先生认为它展示了巫师和他的法物,怪兽长大的口展示了地上和地下两个世界的划分:李学勤先生认为这种雕刻属“他我”类型,即设想他物转变为另一自我,人能守被兽吞食便取得了该动物的保护,吞食象征自我与具有神性动物的合一。撰文/杨薇长江流域上古美术欣赏(五)@杨薇  相似文献   

15.
伯公父、伯多父窖藏铜器群1976年同出于陕西扶风黄堆公社云塘村,有伯公父勺二,壶、盨盖各一,伯多父盨四。1977年又在该村何家沟崖边,上器群窖藏之南二十多米处发现另一窖藏伯公父瑚。伯公父、伯多父器过去都曾见于著录,但出土时、地均未记录,无可联系,彼此关系不明,现在两人之器同出一窖藏,而伯多父与伯公父盨形制、纹饰又完全一样,必为同时代同族之器。过去出土铜器也有和此两人之器有关,特别是长达197字的师鼎,年代问题存在争议,未获解决,伯公父和师都  相似文献   

16.
两组极其珍贵的大型文物——铜车、铜马、铜人,去年十二月在秦始皇陵西侧出土,这是我国考古史上又一惊人的巨大发现。 这批文物埋藏在七米多深的探沟中,有车两辆,各驾四匹骏马,一前一后,向西排列。车上各有一名御手,握辔凝神。车、马、人全系青铜铸造。除了车被坍塌坏外,人马基本完好。车是单辕,长二点五米,辕端缚衡,衡上缚轭;车厢方形,宽一米,进深一米二,前有扶手,后有辟门,上有棚盖。门、盖等均为薄铜板,绘有流云和几何形彩色花纹。车前各驾骏马四匹,两服两骖,膘肥劲健。马高零点七二米,身长一米二,  相似文献   

17.
金开 《殷都学刊》2003,(3):33-37
把“玄鸟生商”作为商族起源说是东周人的假说讹传 ,仅是一种神话传说。甲骨文中的亥的“亥”字上有鸟之形 ,也不代表商族与鸟有关系。卜辞的“商”字反映出了商人对“辛”的重视 ,是商人图腾形象升华为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符号的体现。而殷墟青铜器中最为多见的饕餮纹饰显然是商人图腾崇拜的象征 ,而这种纹饰就是中华民族共同的龙图腾。  相似文献   

18.
一七八○年(乾隆四十五年),六世班禅额尔德尼,自后藏日喀则先到承德后至北京,为乾隆皇帝七旬生日祝寿。觐献珍贵贡品多件,其中有一件历史物证法器铃杵。法器铃杵是宗教权力的象征。班禅觐献的这一件用描金漆子母盒盛放。(图一)盛铃母盒通高22 cm,上部饰以宝相花,下部四处开光内以菱花纹饰组成,腰部绘云雷纹。盛杵子盒腰部亦绘云雷纹,上、下部均绘宝相花。盒内放铃、杵。(图二)铃通高 20cm(图三),铃口  相似文献   

19.
西来寺位于乐都县碾伯镇东关街 ,创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四年 (公元 16 0 6年 ) ,寺内藏有 2 4幅建寺后不久绘制的“水陆道场”绢本画 ,保存完整、色彩艳丽 ,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 ,属国家一级 (乙 )文物。西来寺水陆画第 18图 (作者最初研究排列顺序号 )是一幅“忠臣烈士 ,诸员太尉 ,诸朝王侯、阳间太岁”图。该图长 15 0厘米、宽 82厘米。全图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左绘诸葛亮等人六身 ,右绘五身。中层绘一戴冕旒、身着帝王装者 ,帝王前有二人。下层共绘“阳间太岁”、“诸大山王”、“诸神”十四身 ,分左右两组。其中 ,右前一身着交领红长袍童子…  相似文献   

20.
西周蟠龙罍     
一九七三年春,在辽宁西部山区喀左北洞村孤山,先后发现了两坑窖藏的商周青铜器,这件蟠龙罍是第二号坑出土的。蟠龙罍通高44.5、口径15.3、底径16.5厘米、重8.2公斤。全器高耸,体形轻巧为平口、圆肩、高圈足。通体饰以繁缛的花纹,上腹饰以两两相对的卷体怪兽纹,突目利爪、尖齿,下腹饰兽面纹,近底及圈足饰夔纹皆以雷纹衬地。耳鼻作牛首状、耳衔圆环。覆盆式盖,盖饰立体昂首蟠龙,前足蹲踞盖面,周沿以长尾夔纹盘绕。造型端庄,雕铸精细,是一件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