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中西方的造物哲学思想,对多元文化现代设计的特质进行阐述,包括创作形式多样化和作品内容多元化,以及设计手段生态化和民族性的国际表达。在各个设计领域中,多元文化对艺术家创作方式以及作品文化内涵有深刻影响和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2.
一、博士论文提要 本论文旨在从创作主体文化心态角度对80年代文学进行系统的考察,展示出对“文学史,即是一个时代的心灵史”的当代理解。论文试图通过对80年代作家所创作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对作家创作的文化历史背景进行把握,剖析出隐藏在作品和作家创作历史背后的深层作家文化心态。通过对作家们这些文化心态的优长与缺失予以甄别与梳理,对作家们在八九十年代...  相似文献   

3.
主要研究动画创作中对福建本土文化挖掘与创新,通过对深层次福建本土文化的挖掘,分析了动画创作挖掘福建本土文化的必要性,以及把握动画创作上对福建本土文化的创新,解决动画创作上对福建本土文化创新途径,创造出社会和市场所认可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动画作品。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89-94
孙健忠、叶梅的相关作品一以贯之地以土家族文化为创作的主线和基调,表现出鲜明的"文化为体,文学为用"的特点。对土家族文化的集中呈现与深度阐释使得他们的作品成为当代土家族文学的代表,并使之获得了区别于其他族别文学的民族特质。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创作契合了当下文学创作向文化阐释转型的趋势;同时,作为文化承继者对本民族文化的集中书写又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人类学特质。  相似文献   

5.
肯尼斯·雷克斯洛斯(王红公)是美国现代诗坛中推介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翻译并创作了许多与中国古典诗歌有关的作品,中国文化对其创作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追寻肯尼斯的创作和翻译生涯,探寻其诗歌中的中国意象和禅宗意境.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王立纯的文学创作轨迹以及对其小说中石油文化的整理和剖析,发现石油文化对王立纯的文学创作具有质的影响。对王立纯文学创作中的石油文化因子进行文学阐释,进一步理解其作品的文化内涵,剖析石油文化对王立纯文学的滋养,以及揭示其作品背后深层的精神意蕴,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学勤 《社会科学论坛》2006,(2):149-150,154
《伍子胥》是冯至创作的历史故事小说,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借鉴,并且吸纳了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因素。本文回顾了作品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来论述《伍子胥》的民族性特色。  相似文献   

8.
周水涛 《江汉论坛》2003,(2):106-108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建构的三大特点。一是多向的文化思考:审视农民文化、反思传统、追求“诗意的生存”是文化思考的主要指向。二是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意蕴建构:多元文化的共存为新时期乡村小说创作提供了多种文化依托及文化选择的余地,从而造就了作品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文化类型的多样性,而大众文化的兴起又带来了作品的文化品位的变化。三是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展示:地域文化审美意识的确立是地域文化展示的关键前提,先后兴起的乡村小说文化群落的创作在地域文化层面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从地缘角度切入的文化展示深化了作品的文化探寻。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创作以反映东北乡土的作品最为突出 ,她的作品灌注了东北作家群特有的“东北精神”。萧红充满乡土风情、蕴含浓重文化意识的作品 ,填补了北大荒地域文化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索因卡以其杰出的戏剧创作蜚声世界文坛,而他的一系列优秀戏剧作品则明显反映了他的文化价值观念.《沼泽地居民》、《狮子和宝石》、《森林之舞》、《强种》和《死亡和国王的马车夫》是索因卡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五部戏剧作品,从这五部戏剧作品中的“外乡人”这一原型人物入手,对索因卡的文化观进行梳理,阐明他对待西方主流文化态度变化的轨迹.纵观索因卡的戏剧创作,他从最初对待西方主流文化的亲近逐渐走向背离;从最初对约鲁巴文化的怀疑,逐渐走向肯定和赞扬.简而言之,索因卡从最初的亲欧倾向或者说亲欧洲文化倾向最终走向约鲁巴主义或者说非洲中心主义,他把希望寄托于充满神灵和仪式,以及巫术的非洲神话世界.  相似文献   

11.
通过雕塑作品的创作欲望、动机、作品所用元素与象征性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所表达的直接艺术意义、社会意义和目的,来阐述雕塑象征性与象征性作品的社会和历史精神以及人生哲理与审美理想.基于"白马不是王子"系列雕塑作品,笔者给出了如何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作品.  相似文献   

12.
严歌苓,作为令人瞩目的旅美作家,在文坛和批评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她的小说创作颇丰,作品中意象丰富,视域宏大,从多个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本文将从政治角度、种族文化以及其近期的史诗性创作等几个部分对其作品进行探究,关注不同时期严歌苓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体现出作者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女性主义的观点。严歌苓不同时期的创作完整地呈现了一个女性主体渐次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张冠夫 《河北学刊》2001,21(4):40-43
将诸多文化因素引入作品是端木蕻良小说创作所具有的突出特征之一,这是作家自觉将《红楼梦》等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手法借鉴到现代文学中所进行的可贵艺术探索。端木的艺术世界包容了丰富的雅俗文化成分,对民间文化的呈现尤见特色。在较为成功的作品中他注意将文化材料自然地融入叙事中,实现了与作品各构成要素的有机衔接。文化因素的引入使端木的创作表现出崭新的审美特征,对于端木艺术世界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端木蕻良的艺术尝试成功与失败兼而有之,但其予人的启示颇多。  相似文献   

14.
<伍子胥>是冯至创作的历史故事小说,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借鉴,并且吸纳了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因素.本文回顾了作品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来论述<伍子胥>的民族性特色.  相似文献   

15.
艾煊的散文创作开始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是当代散文,乃至于整个当代文学最早表现出江南文化特征的作品,它记录了艾煊找寻和回归江南文化品格的足迹,在当代江南散文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对于长期受政治主流文化熏陶的艾煊来说,其散文创作也体现了江南文化和政治文化相矛盾、相交织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当代武汉作家的小说创作与武汉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方方、池莉的那些被人冠以“新写实主义”的作品问世后,文学批评者发现了她们创作上的地域性风格,并给以“汉味小说”。“汉派作家”等名号。但令人困惑的是:诸多论者都认为武汉的文化特征是“世俗”与“繁杂”,论及作品的“汉味”时也只是多从风俗、民情、方言等外部形态进行总结。也就是说,地域文化特色不明,作家创作中关于地域文化的把握又呈表象化,那么,“汉味小说”的特色与价值又如何能生发呢?在此,对武汉文化性格的剖析和对创作主体文化情怀的观照就成为本文的主匕回。…  相似文献   

17.
“京味”老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源 《东岳论丛》2002,23(4):84-87
老舍的重要价值 ,突出地体现在他对文化批判及国民性问题的执着关注。而老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其切入点和出发点正是“京味”浓厚的老北京文化。浓染平民色彩的“京味” ,通过幽默对市态的生动而完整的展示 ,作品中特有的“京味”语言 ,以及用传神之笔勾勒出众多北京市民阶层中富有典型性的人物 ,构成了老舍作品的鲜明特色 ,折射出“京味”文化对其文学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及他主动从其中汲取创作养分的创作意图。“京味”文化与老舍之间存在着一种值得深入探究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张资平的小说创作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他一方面对教会及教徒的阴暗面竭力揭露针砭,另一方面他又在其作品中努力弘扬着救赎、忏悔、宽恕等基督教思想,这似乎构成了张资平小说中的一种矛盾。张资平的小说创作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他在创作中对《圣经》教义的引用、对《圣经》典故的借用、受《圣经》构思的启迪等方面。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在文学创作中给后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李树政 《云梦学刊》2003,24(5):62-64
秦牧的作品在我国当代文学中久负盛誉,其影响远及海外,近十年对其创作的学术性研究,与现代文化传播活动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新特点。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的大背景下,文化产品类型、样式不断涌现,创作机制也悄然发生变化,定制型话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文结合具体作品,并通过对定制型话剧产生的背景、创作机制等方面的分析,梳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