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契丹人乘唐末之乱建立契丹王朝之后,出于民族感情和为了适应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需要曾先后创制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字,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这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自行创制文字的先声,对于后来西夏文字、女真文字、蒙古文字和满洲文字的产生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夏文词典佚缺字形结构与反切拟音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依据西夏文词典《文海》的构字规律,从西夏文字与汉文字的对比中剖析了西夏文字的实质,叉从已知的材料中运用音韵学原理、西夏文的同居韵原理,提出了解读佚缺、未知西夏文字的字形结构与反切拟音的规律、思路、方法和手段,这对弥补西夏文字的空白、全面了解西夏语言文字体系、西夏文与汉语的关系、西夏文字形声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夏汉字典》、《俄藏黑水城文献》所公布的《同音》甲乙丙丁四个版本、《番汉合时掌中珠》、《三才杂字》等西夏时期的字书,以及《西夏语形态学》、《西夏文字解读》等西夏语言文字学专著进行了研究考证,针对一些普遍容易出现西夏文字书写错误和笔误的问题,着重从文字形体结构对比分析入手,阐述了西夏文字规范写法的有关问题,对准确认识、书写西夏文字和研究考证西夏文献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夏文字中的名—动派生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文字依托汉字而作,并不出于汉字文化圈,但它与汉字的差别却是很明显的。西夏文字与汉字的差异之一,是文字的偏旁部首问题。汉字的部首具有指示词义的作用,包含某一个部首的字,意义上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人”部的字,虽然字数众多,情况复杂,但都与“人”字有关联: 表示人的类别,如:俊、伯、儒、侠、仇……  相似文献   

5.
对西夏文字的研究,至今仍有尚待涉足的秘境。作为佛国圣地的西夏,充当其精神世界最为重要内核的佛教,理应体现在西夏的全部文化过程,即文化内容及其结构的连续变化之中。有鉴于此,文章对佛教与西夏文字这一文化形式、序列、形貌的关系加以探讨,从基于佛教信仰的佛经译写是西夏文字创制的重要动因,以及西夏文字创制中佛教理念渗入等方面,追寻党项人在佛教信仰影响下思维的方法和特点,以求廓清西夏文字创制之谜。  相似文献   

6.
19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对“西夏”似乎毫无所知。此后,居住在北京的西方学者,在考察居庸关云台六体刻经时,发现了他们并不认识的西夏文字。他们通过时“西夏碑”的研究,知道居庸关刻石不识之字为西夏文字,发表了不少文章,对早期西夏学研究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其中也有一些错误和误解。本文对西方学者是何人、何时最先研究西夏的,西夏文字是什么时候、什么人“考定”的,所谓有人从12枚西夏钱中得识40个西夏字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西方最早研究西夏的学者是英人伟烈,最早“考定”西夏文字的是我国学者张澍,所谓用12枚西夏钱币认出40个西夏字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7.
自明代中叶以后,西夏文字几乎无人使用,世人极少知道历史上曾有过这种特殊的文字。19世纪初,清代学者张澍首次揭示了西夏文字在历史上的存在。其后,对西夏文字解读至为重要的文献《番汉合时掌中珠》的出世,使西夏语言文字研究方面的成绩颇为显著。20世纪80年代进入西夏语言文字研究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成果颇丰,著作递增,水平超前。本文综合学界研究成果,拟就西夏语言文字结构、语法特点及其史料价值等作出简要评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查阅西夏字书韵书《文海》《音同》《义同》《番汉合时掌中珠》《五音切韵》和《中国藏西夏文献》《俄藏黑水城文献》《日本藏西夏文文献》《英藏黑水城文献》中的部分文献以及聂历山的《西夏语词典》,发现了95个西夏文字没有被名家的字典收录。这批西夏文字的发现,增加了西夏语言文字的品种和内容,对研究解读西夏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西夏文字典》是宁夏社会科学院贾常业副研究员对西夏文字搜集整理、研究考证的综合性成果。自1960年前苏联西夏学家聂历山《西夏语词典》出版迄今,已有六七部近代西夏文字典面世。《新编西夏文字典》即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公布的原始西夏文献资料及当代研究成果,对现有西夏文字正其形、拟其音、补其义,勘误近3 000个字符,以供研究者使用。1.《新编西夏文字典》所使用资料以西夏人编纂的韵书字书为主,其他文献第一手资料为辅,  相似文献   

10.
张澍《观西夏碑》诗虽然存在诸多失误、缺点和不足,但由于它作于张澍晚年学问成熟时期,其内容涉及西夏文字的创造、西夏历史的编纂以及西夏的历史和文化,体现出张澍对西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深度,为后人提供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和线索。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一是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三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未来仍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  相似文献   

13.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起源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形成于苏共,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大。邓小平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废除了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这是对毛泽东干部路线的直接承存和发展,不仅在中共历史上,而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史上也属首创,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理空间移动是人类基本的空间行为之一.本文分析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基本类型,重点探讨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特点及其对回族的影响,对深入研究大分散状态下回族族群认同及其文化一体形成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充当着中央政府行使职权的代理者和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在社会转型期,更多地承担着直面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任,其公信力建设对于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不但增加了政府运作的实际成本,而且威胁到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现有央地权力配置模式,是当前央地关系运作逻辑下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是与央地规范分权同行并交织在一起的,要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就应着眼于央地规范分权,力求在共同战略目标之下构建两者的和谐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贪污罪主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村民小组长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企业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是否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贪污罪主体共同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五四爱国主义在继承传统士大夫济世拯民、爱国报国精神的同时,更赋之以全新的内涵。它摒弃了传统士大夫对于君主权威的依附人格,代之以生机勃勃、个性独立自主的民主气息;它饱含着浓烈的忧患意识,又充满着源于开放意识的信心与乐观;它不是盲目的“忠君报国”,而是立足于“科学”、“民主”之现代意义上的理性爱国。  相似文献   

20.
从第三人为抵押人出发,抵押人凭借专有抗辩权不仅可以对抗抵押权人的抵押权,而且可以暂时或永久地摆脱担保责任的束缚,保全自己的财产利益.我国相关法律对于抵押人专有抗辩权的规定十分模糊,应从担保法原理及相关法律规范出发,对抵押人之专有抗辩权进行分析与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