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八思巴字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介绍了八思巴本人以及八思巴字古籍文献产生的历史、发展和现存情况,并对国内外八思巴字古籍文献研究的缘起进行了挖掘。阐述了国内有关八思巴字古籍文献研究的崛起、八思巴字古籍文献研究的深化、细化以及八思巴字古籍文献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浅说古今字     
本文从什么是古今字入手,阐述了古今字的产生,并着重分析了古今字与通假字、同源字、异体字、繁体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通》以义定类:一字一义,则一字一类;一字数义,则一字数类。后者即"字无定义,故无定类",实际上就是字的兼类。且《文通》的最小运用单位是字而不是词,因而一字数义的兼类现象就多了起来。而当某个字的甲义临时引申为乙义时,该字则由甲类字"假借"为乙类字。可见,《文通》的字类理论自成体系,其"字无定类"与"字类假借"并没有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4.
古人有名亦有字。相对于名而言,字蕴涵着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宋代士人认为,字不仅是其命运前途的彰显,而且是其士人身份的重要标识。故而,宋代士人重字贵字并对字提出了较高的文化要求,士人改字遂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改字的原因,或为避讳、或为迷信、或为审美情趣、或为勉学、或为道德训诫。改字这一社会现象最主要体现了士人对其身份的认同,这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加强背景之下社会分层中士人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指事造字是汉字的一种重要构形法。学界对指事字往往致力于它的“兼类”研究,论及指事字构形原理就显得歧见纷纭。我们经过对指事字进行系统观察整理,就指事字的构形机制及构形类型作出了客观分析。区别出指事字当中的指事符号存在指事记号跟指事代号之分,并对省形指事字进行了讨论研究。还明确提出了区别指事字跟象形字以及会意字的根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卢俊竹 《新少年》2013,(10):32-32
这是一个嫩绿嫩绿的字, 也是一个鹅黄鹅黄的字, 这个字点亮了树枝, 这个字让季节, 找回童年。  相似文献   

7.
假借字出现于商周文字的早期 ,当时某些概念有声无字 ,于是假借字应运而生 ,并以替代字退还本字。因而 ,承前启后 ,假借字促进了我国古文字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汉魏六朝碑刻保存了大量俗字,而考释其中的疑难字是进行碑刻内容研究的首要工作。本文摘取并考证了9个俗字,如"■"为"冢"字、"(扌量)"为"扬"字、"■"为"浦"字、"(扌船)"为"迁"字、"■"为"迷"字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展了对西夏的研究。其中,西夏字也是研究的一个方面,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西夏字有着“字若符篆,画颇重复”的特点,但其与汉字又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如果用研究汉字的方法去研究西夏字,可以发现,西夏字的部首、内部结构、意义结构、单纯字及合体字却都有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0.
《老友》2014,(5)
正一字诗:最著名的一字诗是《生活》。这首诗的内容只有一个字"网"。一个"网"字把生活中的种种关系和滋味,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了。一字家书:著名作家赵树理,收到在外地的儿子一封向他要钱的信,信中就一个字"钱"!赵树理认为儿子已经自立,不能依赖大人了,于是回了信,信中也只有一个字:"零"。  相似文献   

11.
湖南湘乡非组今读声母均为舌根音,部分乡镇方言中奉母读为舌根塞音;奉母的舌根塞音源于三等重唇音的分化以及匣母的影响;奉母的舌根塞音在未来演变中会擦化为舌根擦音,进而受普通话影响发生唇化。  相似文献   

12.
从音韵发展的历史看,今读为h声母的字主要来源于中古声母的见晓组的洪音。本文分析了佛山(市区)话h声母的来源,认为佛山(市区)话中溪母、晓母和匣母的变化与广州话及广府片的其他粤方言点的语音发展相一致,符合历史音变的规律。透母、定母的演变却与四邑方言的变化一样,都是送气的塞音与浊音清化了的塞音丢失了塞音成分,成为了今读的擦音h。这一现象,反映了佛山话处在广府片与四邑片的过渡地带,同时受到广州话和四邑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ガ~テアル”和“ヲ~テアル”两种句型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其所适用的动词及成立条件等问题。笔者认为适用“ガ~テアル”句型的动词不仅有配置动词和状态变化动词,还有创造性动词、授受动词和记述动词等。  相似文献   

14.
宁波腔普通话是指宁波人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掺杂了宁波话成分的地方普通话。具有如下特点:舌尖前声母和舌尖后声母不分,r声母读不准,把清声母错发成浊声母;eng、en混淆,ing、in相混,卷舌元音与儿化读音不准确,“啊”的变读存在缺陷,介音u掌握欠佳,鼻音韵尾丢失,复元音误读成单元音;舒声调值和入声调受宁波方言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来凤话有两种特殊的数量表示法:“量ba量”重叠式和“数da数”重叠式。本文对这两种格式的语法特征、语法意义进行了描写、分析,认为这两种格式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主要表现在:语法意义上异中有同,语法功能上基本一致;中缀“ba”和“da”在分布上互补、在语音上声母交替,这两种重叠式在类型学上各具特征。  相似文献   

16.
隆回 (雨山 )方言属于湘语区 ,隆回 (雨山 )方言音系 ,包括声母 2 7个 ,韵母 34个 ,声调 5个。该方言较多地保留了古音 ,声、韵、调各方面都具有很多特点  相似文献   

17.
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独特的音位系统。成人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其已形成的母语发音方式会影响目标语语音的习得。较之英语辅音,潮州方言中声母数量有限.参与发音部位较少,发音方式也敞简单。因此在发英语辅音时,问题多数集中在发音情况较为复杂的唇齿、齿间、舌位及舌状等几个方面。且由于潮州方言中部分浊音有前鼻音化现象,因此在英语辅音发音时,这种发音方式会迁移因而出现发音时阻力不足而导致时爆发力不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除零声母外,罗山方言共有20个声母,均源于中古36个字母。但与普通话相比,其微母、邪母、疑母为普通话所无;舌尖后音的消失和因此而引起的舌尖前音及舌面前音的重新组合,非母、微母、邪母、泥母、来母及其他各母(包括零声母)的具体归字,都与普通话有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19.
"瀍水"是洛阳的一条河流名称,"瀍水"之"瀍"来源于古代洛阳的方言词语"廛"。"廛"产生于殷周社会变革之际,与"周公营洛"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关系密切,是西周发达的奴隶制社会的产物。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廛"由"一家之宅"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市场经济的最初形式——"廛式商业模式"。由"廛"引申而来的方言词"店、摊、坛、场"等在今天的河洛地区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大同位于山西省的北端,属于晋语大包片。在大同方言中,“赶”可以作动词和介词,但主要的用法是作介词。作动词时,没有普通话的义项多;作介词时,比普通话用法丰富而且复杂。本文讨论的内容和列举的例子主要以大同市所辖各区为主,通过对大同方言词“赶”的使用情况加以具体的描述、分析和说明,与普通话的“赶”进行比较,说明大同方言词“赶”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