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唐宋时期穆斯林蕃坊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时期是穆斯林来华的侨居时代,其聚居区称为蕃坊。本文对蕃坊的形成、组成形式、蕃长职掌及性质、活动等多方面进行论证;同时指出唐宋时期穆斯林蕃坊对后来的教坊制度、哈的司管理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唐宋穆斯林史实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对唐宋有关穆斯林史的几段有歧见的史料加以分析,内容涉及唐代的蕃坊、辽与大食的关系、蕃坊中蕃客的宗教信仰、蕃商社会的法律等问题,作者在引证学术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唐宋时期穆斯林蕃坊的形成,是唐宋王朝参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过程的产物。穆斯林蕃坊建立于中国汉族社会之中,它既有别于中国社会的政权系统,也有别于少数民族内附形成的羁縻府州,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本文拟对穆斯林蕃坊的性质、特点及演变进行探讨,旨在揭示这种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4.
公元7世纪中叶至8世纪末,唐朝、吐蕃、阿拉伯构成了整个亚洲的政治格局.吐蕃与阿拉伯的角逐,导致了藏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接触与碰撞.之后,藏传佛教的宽容和西藏宽松的社会氛围,使西域穆斯林陆续移民西藏,最终成为“蕃克什”(藏族穆斯林);而我国历史上,尤其是清代回族的入藏和清军的入藏,逐渐形成了后来的“甲克什”(汉族穆斯林).本文依据各种文献,以及作者的第一手调查材料,对西藏的这两种穆斯林族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古代回坊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对古代回坊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蕃坊和教坊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认为教坊是蕃坊中国化的结果,由此回回人也经历了从外来侨民走向独立民族共同体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唐代"蕃族"赋役制度试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赋役令中对“蕃胡”征收货币税并非因为“商胡”的经营性质 ,税银羊的对象主要也不是“商胡”。内附“蕃胡”或诸国内附“蕃胡”主要指居于北方境内从事畜牧业的各少数民族 ;赋役令规定的税额是隶于正州县与羁縻州的“蕃族”普遍遵循的原则 ,剑南地区“夷獠户”也按半输的税额纳税 ,但并非所有羁縻州都承担赋役 ,仅限于与唐有较强依附关系的已“同编户”者。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对不同形式附唐或内迁的少数民族在起征赋税时间上给予优惠  相似文献   

7.
清真寺是我国回族等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也是伊斯兰教在我国传播与分布的象征,同时还承载着伊斯兰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的主要功能。随着历代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内部组织制度的干预,清真寺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从唐代"蕃坊"制到元代"哈的司"再向"教坊制"的转变过程中,清真寺管理也经历了三掌教制——掌教世袭制—阿洪聘任制—董事会制—民主管理制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伊斯兰教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8.
马平 《回族研究》2006,(4):45-50
“蒙古浩腾”人是对居住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东北部境内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的称谓。本文作者等一行多人历经多年田野考察,对这一独特族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不仅全面地进行了摸底调查,分析了该族群独特的民族传承、独特的民族习俗、独特的宗教信仰、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而且还通过历史文献与现实状况的比较,廓清了学术界的一些模糊甚至不准确的认识,使这一既与蒙古族有着明显区别,又与穆斯林民族有着较大差异的“边缘化群体”的历史与现状,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示在学术界与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9.
大都市回族社区的历史变迁——北京牛街今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占福 《回族研究》2007,(2):112-118
每天都在这条街工作、生活,目睹这条街一天天的变化,感受这条街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进步。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北京求学时,每逢“主麻日”(星期五)或穆斯林最重要的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我们就会从学校所在的西郊,赶到牛街参加穆斯林自己的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只有在那时,我才能感受到与在故乡回族社区一样的穆斯林文化氛围。从那时起,牛街也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我常常把牛街与我自小生活的地方———被誉为“中国小麦加”的甘肃省临夏八坊地区作比较,尽管地理位置不同、社会发展程度各异、回族社区文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从“蕃”和“乃”的词源看西藏农业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远古时期的旧石器时代,西藏高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可见,藏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藏语因此也保存了许多古词,本文仅从“蕃”和“乃”字的词源探讨西藏农业起源的一个侧面,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学者。 一、从“蕃”看西藏农业的起源 自古迄今,藏族一直自称蕃(bod)。那么“蕃”这一称谓起源于何时呢? 近代西藏著名的历史学家根敦群培在其所著《白史》中记载:“吾等此处,以最初时在自己语中即呼之为‘蕃吉域’(蕃境)”,在《贤者喜宴》中也可看出“蕃”早在松赞干布前就已  相似文献   

11.
正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界人士和穆斯林群众的精神家园,穆斯林生活习俗的载体,也是党和政府宣传教育穆斯林群众的阵地,展示穆斯林群众精神风貌的窗口。清真寺管委会是寺坊穆斯林群众的自治组织,寺管会主任是寺坊穆斯林群众的领头人、清真寺的当家人,应履好职、尽好责,力争做到做好学习、服务、建设、维稳、发展"五句话、十个字"。  相似文献   

12.
虎隆 《回族研究》2007,(1):119-123
本文就近些年来国内一些研究伊斯兰教和“消经”的学者对广泛流传于西北穆斯林社区的伊斯兰教法经“消经”《开以达尼》的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着历史研究必须实事求是,言之有据,持之有理的原则,根据“消经”《开以达尼》塔什干原版本和调查资料,对它的作者、著述时间、印书地点、内容、翻译和版本等相关性的问题,以及它与回族穆斯林创造的拼音文字———“消经”的关系和意义进行考证和阐释,以期澄清此经典所涉及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熟悉的陌生人——读一部西北穆斯林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海云 《回族研究》2000,(4):95-100
不仅社会科学研究涉及到社会和学术的关系问题,就是历史学研究也难逃“话语”和“权力”的分析框架。中国穆斯林史和回族史研究的统合与分离,则部分地表明了这一点。李普曼教授有关中国穆斯林史的研究并没有认同国内学者对穆斯林史和回族史所做的分野,他致力于陈述一部自然人群的历史陈述,而不是权力/话语体系下构建的“回族史”。即使是对西北“穆斯林”的整体性历史考察,他也摒弃了“穆斯林”这样的传统集体词汇,从更为具体的“穆斯林”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分析西北穆斯林的独特社会经历。这就是李普曼研究西北穆斯林史时所用的场景分析。对西北穆斯林史的场景分析,从宏观的方面讲,涉及到西北社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从微观的方面讲,则涉及到“穆斯林”团体、个体之间的利益纠葛及其互动关系。对西北穆斯林史的场景分析,不仅有助于祛除集体名词对西北穆斯林史的不当描述.而且有助于阐明穆斯林在中国形成陌生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从回族角度谈伊斯兰教的中国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 ,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蕃坊”、儒化和回族化阶段。在与中国主流文化的碰撞中 ,不断吸收汉文化的因素 ,实现自身的再造 ,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大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回族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 ,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包含着伊斯兰教的回族化和回族化的伊斯兰教两层含义。  相似文献   

15.
北宋前期,以“蕃法”处理周边民族地区的矛盾和纠纷,同时间用“汉法”,形成“蕃汉各为一法”的法律基本格局,但在真宗天圣时期,由于蕃汉民族间交往的日益增加,宋廷“汉法”治蕃部的法律意向已随之产生并日益明朗化,此后“蕃法”逐渐开始向“汉法”过渡。北宋后期,由于政府积极边疆战略的实施和对边区部族治理的深入,这种过渡或转变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首先在西北和西南部分地区成功实现了转变,客观地反映了宋代民族法律文化的历史性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伊朗两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友谊。早在汉代(前206~公元25)中国的使者开通西域以后,中国历史文献里就有了古波斯“安息”的记载。后来,随着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繁荣,中国和古代伊朗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方面有了广泛的交流。公元7世纪以后,随着伊斯兰教的向东传播,大批波斯、中亚穆斯林旅行家、商人、士兵和官员来到中国,并与中国的汉族等当地民族通婚、定居,形成了中国穆斯林新的群体———回族穆斯林。回族成为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主要承载者,在使用汉语的同时,保存了大量的波斯文、阿拉伯文词汇和文化典籍。中…  相似文献   

17.
凉山州境内的“西番”及渊源探讨(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蕃”字有众多词义,本文仅涉及民族族称的部分。“蕃”通“藩”,具有屏障之意。例如《诗·大雅·崧高》曰:“四国于蕃。”蕃字又是古代汉族对外族的称呼,例如:《周礼·秋官·大行人》曰:“九州之外,谓蕃国”。因此,“蕃”最早应是古代中原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不是仅指西部民旅。唐代,由于藏族先民在青藏高原建立以“吐蕃”为称号的地方奴隶制政权,人们用吐蕃来专称藏族。但唐宋以下,史籍  相似文献   

18.
元代时,昆明已形成较大的穆斯林社群。在13世纪到19世纪的近六百年时间里,这一社群在昆明一直和平发展,最终形成"五坊"穆斯林社群的传统格局。然而,在19世纪中叶的"咸同事变"中,昆明穆斯林社群被完全摧毁。经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时,昆明穆斯林又重新恢复了传统的"五坊"格局。半个世纪之后,在各种现代性因素的作用下,昆明穆斯林社群传统格局最终解体。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回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海南岛地处南海之中,北接大陆,南邻太平洋岛屿诸国,跟大陆最近处仅18海淫,在古代海运条件下,至越南中部东海岸,顺风一日即可抵达①。海南岛海岸的商埠、港口是阿拉伯蕃船驶入中国大陆,以及我国海舶往南洋必经之停泊点,大批阿拉伯、南亚、东南亚穆斯林,以及大陆回民从西汉至明初曾先后落籍海南岛,在开发海岛中作出了贡献。海南岛回族的来源海南岛回族由三部分群体组成:(一)以波斯、阿拉伯人为主体的外籍穆斯林(俗称“蕃人”、“番人”);(二)信奉伊斯兰教的越南占城地区的土著居民——占族;(三)大陆的回族及其后裔。外籍穆斯林落籍海南岛主要有如下原因:(一)蕃舶,番人遭遇抢劫,落籍海南。  相似文献   

20.
苏利国 《西藏研究》2023,(5):88-96+162
学界目前对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馆驿“吐蕃别馆”之地理位置基本确定,但对其确切名称尚未深入探究。通过对比解读吕温不同版本出使吐蕃期间的诗文,辨析唐蕃古道赤岭西南道诸驿词汇之特点、考察唐使入蕃事件中关于“列驿”之记载,以及探讨吕温诗作之内在思理等,可以确定“吐蕃别馆”本名为“吐蕃列馆”,即唐蕃古道之“列驿”,而吕温诗文中的“吐蕃别馆”实为“吐蕃列馆”之讹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