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 一、精神生产概念的提出精神生产的概念最早由黑格尔提出。他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把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的创造称为“精神生产”。但是,黑格尔的精神生产是绝对精神的生产,生产的主体是抽象的绝对精神,而不是现实社会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精神生产”的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三个方面发展了黑格尔的精神生产:  相似文献   

2.
以“从激进到保守”来解释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前后分析似乎不妥。对比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和《法哲学原理》中所采取的不同视角,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在《精神现象学》中所采取的是跟随意识的各个形态、观看一般的意识如何逐步走向科学的方式;在《法哲学原理》中则采取的是科学的、概念式、体系式的思想的方式。按照第一种方式,黑格尔将市民社会描述为一种异化的“教化的现实王国”。按照第二种方式则将市民社会理解为绝对精神的显现,因此它是“以概念的方式”将市民社会把握为伦理世界。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的人学是近代西方“主体性”思想发展的逻辑结果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直接的理论前提”。一方面 ,黑格尔强调历史作品。人的热情、需要、利益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头等有效”的动力 ,人必然遵循理性规律创造历史 ;另一方面 ,黑格尔反人的“主体性”演绎成为绝对精神的“主体性”。他认为 ,“理性统治世界” ,作为人的自我生成基础的劳力 ,本质上是绝对精神自我否定的抽象活动 ;创造历史的人 ,本质上是思维着的精神 ;而作为人的作品的历史本质是绝对精神得用人的“热情”为驱动力的精神的历史。人完全成为现实、历史分离的绝对精神工具 ,人创造只不过受制于绝对精神并在精神内部进行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对人历史相分离的克服 ,通过揭示人的历史创造活动的物质前提 ,扬弃并超越了黑格尔 ,为历史唯物主义人学创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头足倒置"的。他把世界历史的形成看作是"绝对精神"基于自身的自由本性并通过自我运动而实现的过程。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扭转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精神与物质(自然与现实的人)、自我意识与人的劳动关系,以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为前提和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其中既坚持了唯物史观所强调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主张,又彰显着历史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分析黑格尔思想中的核心概念──精神,并着重剖析与个人、社会、宗教密切相关的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指出这三种精神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时分析了黑格尔关于人的地位、影响人的发展的若干因素及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指出其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养成理性。文章还分析了黑格尔教育思想的三要素:“教学”、“训练”和“教养”,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黑格尔的心理学和教育思想作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的国家学说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绝对理念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即“伦理理念的现实”。黑格尔把国家自身看成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由家庭、市民社会而后形成为国家。在其国家理论中,黑格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观点。黑格尔在社会历史的解释方面,虽然有某些卓越的“暗示”,但并没有充分地发挥,故也就未能说明社会历史和各种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象,原因在于他以绝对精神和逻辑观念为不变原则来说明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7.
西方近代法哲学本质上是法的形而上学,而这种形而上学是由黑格尔最终完成的。黑格尔在绝对精神和思辨辩证法的基地上为法奠定了更牢固的形而上学基础。黑格尔在绝对精神的基础上实现了自然法与实在法、道德与法律、权力与权利、自由与法的统一。黑格尔依据"国家是伦理的现实"的观点,对现代法或权利做出了新的理解。黑格尔的法哲学标志着近代法的形而上学的完成。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的道德部门中提出了道德的主观局限性,他在近三十年的道德教育实践中致力于破解道德的主观局限性,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他的部分哲学著作中论述了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问题,而且将他的道德教育思想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特别关注语言教学和学科教学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成分,其中包括古代语言、母语、外语等语言教学以及数学、地理、绘画等学科中包含的道德教育内容,对当今时代发挥隐性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具有借鉴价值;在训练中,通过从管教到修养的过渡,达到道德修养的养成,使道德理念完全成为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了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同一;在精炼中,通过艺术、宗教、哲学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内容,使个人的道德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即“绝对精神”。黑格尔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人之为人”在精炼的环节得以实现,达到人的精神的最高境界和最高形态。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有着严重的缺陷,但其中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伦理和道德的辨证考略—基于黑格尔精神资源的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格尔精神哲学关于客观精神的描述有两种旨趣:<精神现象学>中的思想进路是由"伦理世界观"到"道德世界观";<法哲学原理>中的思想逻辑是"道德"向"伦理世界"的转向.看似差异的精神逻辑隐含表达了道德哲学两个重要范畴"伦理"和"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道德在既有的伦理中孕育形成,并有待于在绝对自在自为的伦理理性中检验;道德又蕴涵着较高的主体性原则,推动伦理的进步与发展;伦理与道德是在相互关联中互动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发展的,而发展的“防腐剂”是战争.他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论述了关于战争的一般原理,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论述了对具体战争的看法.战争问题,是黑格尔政治哲学中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国际上拥护黑格尔派和反对黑格尔派争论的焦点之一.反对黑格尔的人认为,黑格尔的战争观是德国法西斯的理论基础;有些纳粹哲学家,也或者反对黑格尔,也或者按照纳粹主义精神解释和改造黑格尔.在当今国际上研究黑格尔的政治观点处于热中之热的时候,继续研究、评价黑格尔的战争观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