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日常生活转型与公共伦理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常生活转型是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必须经历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重建过程”。文章从日常生活批判的视域出发,对日常生活转型引发的伦理类型建构尤其是它开启的公共伦理意识之构成性问题试作一初步的探讨。文章认为,剖析日常生活转型的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主义三维界面可以为我们透视“公共伦理的问题意识”提供向导。从中可以分析出由日常到非日常或由日常到类的日常生活转型境域中人的新型伦理生长:它以公域和私域的明确区分为前提。由于传统日常生活公私不分,因此社会生活缺乏一个真正独立的公共领域,日常生活转型既独立了私人生活也独立了公共生活,因而在现代化(社会进程)、现代性(质态)和现代主义(思想意识)三个层面引发了以公正秩序、公平质态和公义理念为核心的公共伦理意识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王思凝  贾宇婧  田耕 《社会》2020,40(1):1-24
彩礼既为“财”又为“礼”,以往彩礼研究主要集中在“婚姻市场理论”和“礼物秩序”两个基本的框架下,较少将其作为生动的社会行动过程予以研究。本文聚焦于“议彩礼”的互动过程,表明彩礼议价的核心不在于结亲家庭对彼此家庭的认可是具有默契还是存在分歧,而在于具有道德基准意识的彩礼大行。结亲家庭的道德感受力是依据大行而展开的不得不“议”的行动过程。情理随行动过程而生发的特点使“议彩礼”成为道德意义网络之中衔接个人道德感受力与集体习惯的节点,这也正是彩礼道德嵌入性的根本要义。  相似文献   

3.
黄先碧 《社会》2008,28(6):39-59
社会网络是影响社会经济行动及其结果的重要因素。作为社会网络的一种类型,关系网植根于中国文化并广泛渗透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根据对城市求职者所作的深度访谈,本文着重探讨在劳动力市场改革的制度背景下,求职者使用关系网对其就业过程产生的效力,并分析该效力的影响边界及其理论含义。研究发现,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入,关系网在就业过程中仍然发挥着显著作用,但是,其效力受到工作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以及岗位的技能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关系网的效力边界与转型社会的制度安排密不可分;中国社会的“关系网”概念比西方学界研究的“社会网”概念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庄晓惠  侯钧生 《社会》2008,28(2):128-128
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社会开始转型,90年代以后,俄罗斯的社会阶层发生了明显的分化。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和分析俄罗斯的社会阶层分化:1、社会收入的差距(包括个人的收入差距,政府各部门之间、社会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俄罗斯区域间的收入差距)。2、“社会边缘群体”和“新贫困者”。“社会边缘群体”是一些不能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群体归属的“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新贫困者”是指前苏联时期,以教授、工程师和医生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阶层,俄罗斯社会改革前,他们生活安逸,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现在却生活艰难,变成了俄罗斯的穷人。3、新中产阶级。 俄罗斯在社会政治、经济转型过程中,旧的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社会中间阶层消失了,出现了新的以企业主为中心的中产阶级,俄罗斯新中产阶级的出现使俄罗斯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郑中玉 《学术交流》2003,1(11):118-122
对于人类交流而言,对时间、空间及身体在场的超越构成了其媒介发展的历史。从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定位到时间和空间的“分延”,身体与时空的关系被不断重组。戈夫曼分析了日常互动情境中的身体与时空区域的划分。但由于电脑网络的独特时空重构,作为一种网络互动方式的网络聊天,却具有更复杂和不确定的前台与后台区域界定。由此,网络聊天从行动类型上更接近于一种后台语言行为,并且具有鲜明的语言游戏风格。  相似文献   

6.
刘军 《社科纵横》2011,26(5):130-132
网络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文化活动在信息网络中延伸和拓展的一种全新文化形式,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具有深重影响。高校思政课发展要与时俱进地延伸和拓展,就必须以新理念新思维新取向构建与之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已成为跨越 2 1世纪不可回避的现实。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这个话题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人类学对“文化”的解释 ,与早期社会学“现代性”阐释是我们理解全球化进程的两个不同视角 ,它提供了探讨全球性与民族性关系特定的分析框架。全球性最大的特征是开放性 ,其引起的最广泛的社会过程就是文化互动。文化互动的多重功能 ,反映出全球性与民族性互动中正功能、负功能并存的性质。在全球化时代 ,民族人格因素再次被反观、被在全球化中提升 ,跨文化素养、跨文化人格是当今民族人格的一个侧面和延伸 ;同时民族人格又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追求。全球化已完全改变了当代中国人对日常生活的理解 ,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个人的自我认同紧密相关。对个人来说 ,对民族化人格的认同也意味着重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8.
“市场转型理论”有四个特点:第一,所关心的主要是正式组织和制度等结构性特征。第二,对于结构性特征的关注,主要是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第三,基本的理论视角是自上而下的。第四,布达佩斯学派所研究的市场转型国家,主要是东欧,特别是中欧的匈牙利。在这些社会中,市场转型伴随着政体的断裂。本文以对中国市场转型的经验性研究为基础,提出一种“对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的研究路径。这种研究路径强调面对市场转型的具体实践过程,通过对市场转型中的过程、机制、技术和逻辑的关注,来实现对市场转型的新的理解。这种路径在方法上更加重视深度的个案研究,并通过将“日常生活”看作是“上”“下”两种力量互动的舞台,来综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互相对立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政治稳定涉及政治体系、权力结构、政治过程以及社会政治心理等四个方面.转型国家普遍面临政治稳定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社会分化和政治分化引起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制度性机制缺失而无法消解政治分化所造成的既定共享预期错乱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交流运行方式失范.在理论上,每个转型国家都具有不同的内部状况、面临不同的外部环境,因而其政治稳定的表现层次和形式也不同.目前,中国的政治体系和权力结构是稳定的,但政治过程和社会政治心理则呈现出隐性的不稳定运行状态,因而需要从权力结构的高度去调适政治过程和重建稳定的社会政治心理,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中国稳定地实现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0.
戚攻 《社会》2004,(2):50-52
无论是把网络社会视为“现实社会的延伸”(戚攻,2001)、或一种“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童星等,2002)、一种“我们潜在的家”(埃瑟·戴森,1998),还是视为一种“流动空间”、“另类空间”(M.卡斯特尔,2001;胡泳,1999)等等,都表明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作为一种社会实存已为学界认同。然而,关于网络社会的已有研究,主要在于探讨它的虚拟性特征,以及“人在两种互动环境中”的活动及方式的差异性;而对于网络社会这种“实存”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以及它与现实社会结构的关系的研究,却是较为薄弱的,笔者拟从这一方面解析网络社会。  相似文献   

11.
周泽鹏  肖索未 《社会》2022,42(4):104-133
通过对A青年空间的案例研究,本文力图呈现制度性个体化背景下中产阶层北漂青年所经历的双重生活。在高度竞争性的制度环境中,北漂青年一方面形成了适应功利型人生模式的奋斗自我,另一方面却对制度化的生活感到怀疑和失落,在制度依赖与自主需求之间挣扎。在青年空间中建构社会交往成为他们探寻“本真性自我”的方式。然而,青年空间中的社会交往以“反日常”为前提,本真性自我的建构往往成为一种悬置性体验,并且悖论式地遵循着制度化生活的逻辑。本文反思了现有文献对中国社会个体化的讨论中功利型取向的“奋斗个体”范式,丰富了对个体化进程中当代青年生活处境与主观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方洪鑫 《社会》2022,42(3):125-158
本文以艾滋病为例探讨社会应对风险的可能路径,分析了“中心”与“边缘”两种治理模式的互动过程,进而挖掘社会创新的可能性。“中心”逻辑以保卫社会之名推行规范性教育话语,并在实际运作中固化秩序,追求成本效益;“边缘”逻辑则在特定善的理念引导下进行探索性社会行动。二者是当代世界应对风险的体制性道德驱力。随着边缘与中心的互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境况从被排除翻转为例外性纳入,由此体现了当代世界生命治理的元结构。中国边城的感染者同伴小组内嵌到中心体制之中,促使感染者人口更加平稳地进入医学体系,同时也开启了全新的社会行动领域,激发了生命活力的涌现。艾滋病作为社会实验所彰显的边缘能量,对探索社会本身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潜能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柳财 《社会》2018,38(1):54-80
社会人类学对于礼与仪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日常社会生活和加深对社会结构的理解,因为研究所侧重的仪式过程激活了人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的实践主体性。通过对《礼记·曲礼》的社会人类学解读,我们发现,人的日常生活具有社会结构与时间性这些基本要素,礼制结构内含复杂的人伦结构与天人关系,以及丰富的时间体验。礼所体现的情感与意义是社会生活之神圣感的源泉,礼仪就是将人和社会带入这种境界的手段与过程。这种尝试性的解读意在将传统礼仪纳入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4.
Russia is experiencing the "mediatization" of society as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penetrate everyday life. This has contradictory effects since it increases the means of manipulation of and access to in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at people can expand and personalize their use of media. The functioning of technical innovations in Russia is determined by social factors, by the relations of power established in society, by social and individual resources, and by the level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5.
“田野”经验中的日常生活逻辑:经验、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折晓叶 《社会》2018,38(1):1-29
该文从社会学角度展现个性化的学术研究心得,以作者数年从事“田野”研究工作的实例,讨论“田野”经验与日常生活逻辑以及与理论和方法之间的关系。经验与理论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环节即日常生活逻辑,需要深入探讨和揭示。日常生活逻辑是一种“积淀根基”,深藏于日常生活的细微末节之中,需要扎根田野、深入生活去发现和揭示。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尝试完成从观察到理解、从疑问到提问、从易感性到分析性、从技术过程到社会过程、从讲故事到讲道理等几个重要环节的跨越。单个案研究和多案例比较方法对于上述研究具有不同的作用,两者之间是一个递增的、相互关联的关系,只不过在各个不同环节和阶段上,各自强调的重心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term “institutions and life” is proposed as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to “state and society.” Here, “institutions” refers to formal institutions set up in the name of the state and supporting its agents at various levels and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in the exercise of their functions. “Life” refers to the everyday activities of social beings, involving not only the interests, powers and rights-based claims of expedient production and life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but also relatively routine popular mores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 The purpose of constructing and applying this perspective is to probe the complex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iving subjects and the agents of formal institutions in institutional practice and thereby analyze the actual logic and changing direction of China’s formal institutions 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s behind changes in mores so as to grasp the main thread running through China’s modern nation building.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政时期,近代警察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西方引入我国。伴随着警政建设的发展,近代警察职业群体出现于市民社会中,他们在城市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社会角色,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是近代城市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近代北京警察生活的探析,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全国警察群体生活的大致概况,也由此可以反映出中国近代城市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8.
New Labour's "Third Way" in welfare derives its intellectual underpinning from "risk society" theory as developed in the UK by Anthony Giddens. The theory suggests that the crucial changes affecting citizens of modern societies are globalization, the post-traditional social order and social reflexivity. These changes lead people to question authority and to wish to take greater responsibility for meeting their needs. Applied to welfare, the analysis suggests a diminution i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greater proactivity by citizens and subsidiarity favouring community groups and also the private sector. It buttresses Third Way calls for "no rights without responsibility" and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not equality of outcome". This paper report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risks of modern social life are experienced differently by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Risk society theories assume value consensus. They understand social change to have a common impact across society, leading to a common response, and direct attention away from the particular needs and aspirations of more vulnerable groups. The risk society thesis is class ideology masquerading as social theory: it serves the interests of those already privileged in a more flexible society by obscuring the needs and aspirations of the more vulnerable, who already bear most of the burdens of social change.  相似文献   

19.
Acculturation and Korean-American Children's Social and Play Behavior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acculturation styles are related to Korean immigrant mothers' parenting and play attitudes and their young children's social and play behavior. 108 Korean-American and 52 European-American mothers completed the Parents as Teacher Inventory and a play questionnaire. Observers recorded children's social and play behavior during free play activities in their preschool, and teachers rated their social behavior. Korean-American mothers completed an acculturation measure. Results showed Korean-American mothers who had an 'assimilated' acculturation style, were more accepting and encouraging of children's creativity and play, and reported more parent-child play in the home than mothers with an integrated, marginal, or separated acculturation styles. Children of assimilated and integrated mothers engaged in more frequent pretend play and were rated by their teachers as being more difficult. The results suggest there are distinct cultures of family life and childhood that manifest themselves as Korean immigrant families individually adapt to life in the U.S. The findings support the importance of examin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that exist between people whose ancestry can be traced to the same nationality.  相似文献   

20.
黄荣贵 《社会》2017,37(2):26-50
基于“网络与文化”和关系社会学的理论,本文指出网络场域与所沟通的文化内容之间存在互构关系。本文使用话题模型分析了关注劳工议题的用户所发布的51 288条博文,结果显示,劳工话题大致涉及以下几方面:文化与公益、工人的困境与问题、维权行动与工人组织、制度与劳工权。对用户间互动模式的社群侦测揭示了5个主要社群,结合社群关注的议题,作者将其称为:工人家园社群、工人维权社群、工人文化社群、劳工制度关注社群、工人权益关注社群。本文进一步指出劳工研究领域的两个新趋势:(1)随着新生代工人群体的壮大,工人文化与城市融入等议题受到较多关注;(2)微博促进研究者与劳工组织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后者从制度层面反思工人的境况。最后,本文讨论了大数据分析在网络文化与社会心态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