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古徽州之清官廉吏的业绩汇编成册,无疑是一篇别开生面的“徽文章”。这不仅另辟蹊径,推进了徽州文化的研究,尤其可以古为今用,通过弘扬古徽州清官廉吏的前言往行,精神风貌,可收扶持正气,抨击歪风邪气之效。对于提高人文素质,加强“八荣八耻”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研究问题。因名求实、因实循名是常有的事;但以今律古、望文生义,却会闹出笑话。特别是整理乡邦文献的时候,感情因素还会跑出来干扰。所以。应该特别引起我们的警惕。胡适之先生告诫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3.
在灿烂的古徽州有一个县叫歙县,它建县于秦代;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歙县南乡有一个古村叫昌溪,它建村于唐代;这里山川秀丽,文化灿烂,名人辈出,风俗纯正,被世人称为“古歙南乡第一村”。这一古村落地理条件优越,它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30公里,离著名的山水画廊——新安江7公里,可谓神奇灿烂之乡,钟灵毓秀之地。  相似文献   

4.
由古至今,在黄山脚下的一片灵秀之地上,到底出现过多少“名人”,人们一时很难说清楚,但古徽州府——歙县之西南溪头镇的柯灵泉,肯定能算一个。柯灵泉今年59岁。别看他只有高小文化,但他的创作水平却令人刮目。其戏剧创作曾获“田汉戏剧奖”;他先后花费8年时间,独自撰写了一部150余万字的《溪头志》!一般一套像样的编辑人马、历经数年才能完成的工作,柯灵泉居然一个人能做成。学术界普遍认为,柯灵泉所著镇志中的人文风土、民俗礼教。是.研究徽州民俗、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将受到徽学、民俗学、社会学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徽州徽商,名弛中外;徽州文化,底蕴深厚;徽州教育,源远流长。古徽州之清官廉吏亦有不少,可谓代不乏人。他们做人做官、为人处世时所奉行的怀仁、律己、公平、正义等观念和原则,从多方面为我们加强自身修养,加强廉政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参考。我们有责任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把这笔丰厚而又宝贵的廉政文化遗产继承好、利用好——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绩溪县在古徽州素以“邑小士多”而著称,尤其首推瀛州乡的龙川村,那是名符其实的“书香门第,官宦人家”聚居地。出于明代胡氏宗族之手的《胡氏族训》雕塑传世作品(见附图),选用存世罕见的“楚石”——墨晶石为摆件骨料,色黑如漆,燃灯下透视为绿色。这个真实尚存的雕品摆件重量为2500克左右,  相似文献   

7.
菲元 《徽州社会科学》2006,(10):35-35,37
最近,市纪检委、市监察局、市社联,组织我市部分徽州学专家,精心谋划和编写了《古徽州之清官廉吏》特刊。这期特刊,对古徽州宋元明清以来历史上出现的勤政、精能、清廉、耿直的名臣良吏进行了一次比较集中的全景式描述,著名画家汪家龄先生带病以满腔的激情为每位廉能之官吏写形塑像,使特刊图文并茂,更有看头。  相似文献   

8.
“徽州五千村”多古趣,亦多生气;单奇骑访,寻徽探幽,有心志,亦有深意。碌碌我辈,或可学乎?——编者  相似文献   

9.
在学术研究中,人们常常使用“由今知古”的研究方法。然而,今与古的联系是多维的。“由今知古”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有如下几方面:其一,研究的对象是“古”,“今”是参照,由“今”领悟“古”。其二,古之存留,长期湮没无闻,今之发现使人们知“古”。其三,“今”作为“触媒”而引起的知“古”。其四,“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知“古”。其五,考察当代,由“今”知“古”。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证认为:三国时代赤壁大战所记古华容道,即在今之岳阳华容县境内。  相似文献   

11.
《古文苑》成书年代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文苑》一书,世传北宋孙洙得于佛寺经龛,据说是唐人旧藏古文章。由《古文苑》辑录《石鼓文》、《诅楚文》、《峄山刻石文》的情况可知,此书并非唐人所藏,其成书时间大致应在宋代。从现今存世较为完备的宋代四种目录书籍——《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和《直斋书录解题》的成书时间和其所录书籍及南宋其他文献记载看,《古文苑》实出于南宋学者之手,其成书时间大致应在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至三十一年之间。  相似文献   

12.
才学高卓识精审史义昭然鉴世明——读张显清先生《严嵩传》战继发清代袁枚在《小仓山房集·答兰坨第二书》中指出:“作史者,才学识缺一不可;而识为尤。……作者有识,则不徇人,不矜己、不受古欺、不为习囿。”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亦称:“认题立意,非识之高...  相似文献   

13.
花山谜窟从2000年开发至今己届六年了,在具有文化之邦,礼仪之乡之美誉.且又非常注重修史撰志的古徽州。花山谜窟却一无史料,二无记载。在浩如烟海的府志县志中找不出只言片语的线索。从而,关于它的成因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如屯兵说,皇陵说,采石说,仓储说,史前文化遗址说……从目前探明的屯溪花山石窟群与歙县烟村石窟群我们不难发现。石窟如此集中。规模如此宏大,且又大多云集在新安江边,在众多的猜测中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出一些规律性的线索供大家探讨——临安造殿是众多谜团中的一说。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三年之丧”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齐鲁学刊》1988年2期黄瑞琦《“三年之丧”起源考辨》一文,辨析了“三年之丧”起源的各家说法。从东周以来人们把它当作三代古制而尊奉、宣传,被载入封建社会礼仪的最高法典——《仪礼》和《礼记》,但它又是不断遭到质问的争议性问题。清末学者曾以孔子改制为由否定其为三代古制,近又不乏当作古代定制的说法。古代究竟实行过三年之丧没有?它由谁首先提出?它产生的历史和思想根源是什么?本文试对以上问题作一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5.
古楼兰人对生态环境的适应——罗布泊地区墓葬麻黄的文化思考夏雷鸣本文应用考古发掘资料对新疆罗布泊地区古楼兰人的墓葬麻黄现象进行了探讨。这一探讨涉及了距今3800年罗布泊地区的生态环境、古楼兰人的社会经济生活及其饮食结构。作者从古楼兰人的生存环境探究古罗...  相似文献   

16.
《中文信息》2008,(5):72
乌鞘岭位于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主峰海拔3562米,是内陆河和外流河的分水岭,亦是河西走廊之门户,古丝绸之路之要道,系历军事要冲,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经都曾途经其岭。岭下有戍卒守关,过往商旅、征夫、  相似文献   

17.
学术乃文明之根、教化之本,古圣贤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学术腐败之害,绝不可等闲视之,它甚于一切政治腐化或经济腐败,它将从最直接、最根基处危及文明的兴盛传承。换言之.学术谨严正派.乃是文明之福;学术腐败异化之日,必是文明衰竭、人文败落、教化危殆之时。依此反观,正视时下愈演愈烈的学术浮夸腐败之风,寻求根治之道,已成为刻不容缓之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8.
朴智淑 《理论界》2023,(9):90-96
吴乔对“古”赋予全新定义,重构了与众不同的“变复”论。他指出“变”的是“古”之外貌,“复”的是“古”之神理,变复乃相互有机的共存关系,这是吴乔别出心裁的见解。而且,他根据对“古”的崭新见解,切中前后七子“复古”之谬误,从而纠正前后七子摹拟弊病。吴乔“变复”论是重“意”诗学观的贯彻,他的这套创新的“变复”论突破了既往议论范畴,开拓了“古”的全新境界,因此在诗歌史论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古小说起源研究中的诸多学术观念存在起源绝对化的问题,原因是忽略了小说发生过程的研究."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古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其发生相通,故"采"对于古小说也具有发生的意义;考察古小说发生过程,从其产生就与"采"相始终,采录也成为古小说最主要的写作姿态-决定了古小说的民族特征及文化成因:内容上"博"、"杂";在结构上崇尚"小";创作时非正统心态.  相似文献   

20.
在古小说起源研究中的诸多学术观念存在起源绝对化的问题,原因是忽略了小说发生过程的研究。"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古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其发生相通,故"采"对于古小说也具有发生的意义;考察古小说发生过程,从其产生就与"采"相始终,采录也成为古小说最主要的写作姿态--决定了古小说的民族特征及文化成因:内容上"博"、"杂";在结构上崇尚"小";创作时非正统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