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祭祀,是在人类有了较为系统的神灵观念以后才产生的原始信仰活动。在我国先民的心目中,祭祀是一种神圣而严肃的仪式,所以古人对于祭祀特别注重。《礼记·祭统》:“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五礼是指吉、凶、军、宾、嘉,其中吉礼为祭祀的典礼,冠于五礼之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祭祀的种种习俗对我国汉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拟通过对一些汉字的分析解读,来探讨古代的一些祭祀习俗。一、从汉字看上古时期的人祭习俗商代的奴隶主贵族经常祭祀上帝、祖先和鬼神,以求得福佑。祭祀时除了宰杀若干牛羊以外,还要以奴隶为祭品。这种把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青海汉族"田社"习俗为研究对象,从名称与时间、祭祀神主和主题、祭祀场所与类型、祭祀仪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田社"与传统春社的关系。认为"田社"习俗是传统春社在青海汉族民间社会结合祭祖仪式的演化和变迁。  相似文献   

3.
三星堆墓葬与古蜀人的丧葬习俗傅正初丧葬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每一个民族对灵魂、来生、鬼神等冥世观念的综合反映。它既有社会生活习俗的特点,又有人类特有的处理死者的信仰性质。丧葬形式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而且还受到人们宗教观念的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意...  相似文献   

4.
由罗钰著述、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云南物质文化·采集渔猎卷》 ,较为系统地记录了云南少数民族采集渔猎活动的方方面面 ,包括其发展历史和现状 ,具体描述了不同民族进行采集渔猎的手段工具、方法过程、烹调食用、加工储藏、分配方式、工具制作、禁忌习俗、知识传授 ,以及采集渔猎与宗教祭祀、恋爱婚姻、节日庆典的关系等等。采集渔猎是人类原始初民最基本的觅食方式 ,可视为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对它的了解、研究 ,无疑对探讨、认识人类早期的生存状态、社会形态、观念意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乃至人格、智慧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对明代社会生活有着大量真实的描述,其中饮食习俗中流行重鹅的做法,且为当时遍及全国的一种时尚。这在当时文人的历史著作、笔记中都有记载。这种习俗在明末逐渐消失,只是部分残留在某些地方的祭祀活动中。  相似文献   

6.
辽宋西夏金时期少数民族的婚姻制度与习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婚姻作为人类自身的生产,与人类的物质生产一道,构成社会生产的总体,并对整个社会起制约作用。各民族都形成了一套婚姻制度与习俗,并各具特色。本文拟对辽宋西夏金时期少数民族的婚姻制度与习俗作一概述,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一时期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状况和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7.
□陈语言是一种交流和思维的工具,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份,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各国风俗使其人民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赋予他们观察各种行为的习俗观点。中西方习俗观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是...  相似文献   

8.
李红岩 《东南学术》2023,(2):71-80+247
“阐释”本身就是公共形式。阐释对象是公共的,规范也是公共的。阐释的公共性通过“义例”或“体例”的公共性予以呈现。阐释的公共性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互蕴含性以及社会性表现的虚假性。图书与知识分类对阐释的公共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阐释的公共性总是伴随着阐释的历史性。人类阐释行为的最初形态原本是公共性的。巫师是上古社会公共行为的标本代表。“诗”是最能标识上古社会生存状态的公共性概念。巫师的公共性奠定了诗歌作为人类母语的位置。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中国最初的阐释学同样是事物注经学,在始源之处即体现出鲜明的公共性。上古时期最典型的公共空间是祭祀场所。由鬼神到祭祀、卜筮、居间说话,最后到文化制度兴起、生活的社会秩序达成,均以公共性的祭祀活动为开端,同时以其为主轴而展开。  相似文献   

9.
祭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客观上能发挥凝聚民心、教化民众的作用.而如今一些祭祀行为却与现代生活方式及维护城市环境相脱离.本课题就城市中公众祭祀问题进行调研,并设想在城市中设立特定的市民公共祭祀场所,给固有的民间习俗以应有的存在空间,还祭祀活动以庄重敬诚的本质、顺情达礼的意义,还城市以文明和谐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试论社会变迁与抢婚习俗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习俗 ,是人类文化组成部分 ,当一种婚姻形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的变革而消失之后 ,有关的婚姻习俗却仍在传承。“抢婚”习俗源于氏族外群婚向对偶婚的转变时期。原始氏族成员由男从女居转变为女从男居 ,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急进的革命之一。”而抢劫婚便是完成这种转变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变迁 ,在新的社会形态下 ,抢婚习俗由于具有新的社会功能而被继续传承。作为民俗文化的抢婚 ,在不同类型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泰山女神作为泰山周边及我国北方地区崇拜信仰的神灵,来源于古代的母神崇拜信仰。曾先后演变为玄女、王母、玉女、碧霞元君等四代女神,宋代后广泛深入民间,成为北方地区最大女皇,后在全国各地形成规模不一的祭祀庙会和民间习俗,于明清时代达到顶峰。泰山女神信仰与崇拜习俗,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祭祀性、综合性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2.
习俗与市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市场规范和制度的建构除理性的设计以外,还包含着许多复杂的非理性的社会因素,其中习俗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视点。文章追溯了西方理论界特别是以康芒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派对市场习俗的研究,归纳出了市场习俗对市场行为和市场制度发生作用的方法论前提,以及市场习俗的类型、标准和强迫性原则,进而从经济行为的本质、市场习俗对市场行为的控制、习俗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等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习俗与市场的内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习俗型政府信任关系的结构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历史的宏观视野中,与三种社会治理模式相对应存在着三种政府信任关系,它们分别是习俗型的、契约型的和合作型的。从其结构化特征探讨政府信任关系的初级形态,我们发现,人类社会的第一种政府信任关系类型属于习俗型的,这种信任关系在横向组合维度上,是立足于农业社会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在纵向聚合维度上,表征于传统社会组织结构与依附性秩序之中。这两个维度,又在传统的社会文化心理及其行为模式中实现了整合。  相似文献   

14.
“俎拉”在卫拉特蒙古语中系指一种民间祭祀用酥油灯,其含义为“火光”。各种礼仪与俎拉相联系的现象在卫拉特蒙古民间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表现形式,且相当普及,因而早已引起了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研究者的关注。自90年代以来,新疆、内蒙、青海等地出版和发表的有关西蒙古的学术书刊,更是将这一现象概括为俎拉习俗。如果考虑到与此相关的各种礼仪和习俗,虽然各地在内容。形式和功利目的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是,都有其共同的物质实体——俎拉和共同的心理要求——以点燃俎拉祈得心理平衡。那么,笔者认为上述概括并不为过。本文就“…  相似文献   

15.
技术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在现代社会,技术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而家庭则是指人类社会共同体的一种基本形式,是由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构成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它提供有规律的性控制、劳动力的再生产、经济协作、情感的满足以及重要的保障等多种功能。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家庭的产生和发展同社会物质生产的一定阶段相适应,并由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相互依…  相似文献   

16.
六朝社会风习与美学状貌吴功正社会风习是弥漫于整个社会的风尚习俗,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甚或是无形隐性的模态,如同雾,弥散一切,具有特殊的浸染性能,使得人的行为方式以至思维方式、审美方式都不得不受其影响。社会风习是一个中性概念,具有正负双面值,因而也...  相似文献   

17.
一、科学的文化含义 科学被人们视为是一种知识体系、一种方法、一种价值、一种精神、一种社会活动等。科学被“看作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一系列行为”①。这种行为是独立的人类行为系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与其他文化有着关联。“科学文化确实是一种文化,不仅是智力意义上的文化,也是人类意义上的文化”②英国文化人类学创始人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③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文化也是一个复合体,科学文化=科学家+科学知识+科学信仰…  相似文献   

18.
玄鸟生商是"仲春二月,玄鸟来归,奔者不禁"上古民间生殖崇拜习俗的礼仪化,即先民原始、朴质的阴阳和合的非理性行为,经由宗法制度的规约,演变为儒家士人所津津乐道的经学范式──高禖祭祀。高禖祭祀是一种象征形式,具有宣导和示范的功能,是后世帝王独享的祭祀形式。在民间,玄鸟生商的核心内容逐渐演变成上巳的祓褉节,即执兰相见、水边洗浴、招魂续魄。在文人的热情参与下,三月三或三月上巳、修褉、曲水流觞、东鲁春风等象征形式,完成了由儒家经典话语到文学意象的转化,成为文人士大夫歌咏的一个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19.
社会学习是通过对他人行为观察后获得的适应社会的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化过程。社会学习几乎影响到人类的每一种行为。 对人类的社会学习现象的论述,最早可以  相似文献   

20.
在早期人类的生存活动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生活习俗和禁忌,它是一面镜子,反映着原始人类思维意识的发展水平,它是早期人类社会的调节器,调整着原始民族或部落内部的各种关系.因此,我们在研究和探讨原始人类的生存活动时,有必要着重考察一下原始人类各种各样的习俗和禁忌及其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原始人类的生活习俗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风俗习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人类与动物界分离之初,风俗习惯处于萌芽状态.赤身露体、茹毛饮血、穴居野处,曾经是人类童年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