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宗羲和柏拉图分别是中西方古典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又都被视为"前现代"的,即终究未能达到现代民主政治思维的水准,未能预见到现代民主政治。但是,如果从一个"强者政治学/弱者政治学"的模型出发,人们或许可以看到古典政治思想大师们真正的关切是什么,也能理解这样的关切即使在当代政治理论和实践中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行百卷本《宋元学案》的层次结构与学案设置,由其实质意义上的完成者全祖望所决定.经过全祖望的修补,在层次性质上,《宋元学案》由比较纯粹的宋元哲学史演变为宋元儒学思想史与文献资料汇编.在结构内容上,《宋元学案》的史学(史传)与学术谱系(家谱)色彩非常浓厚.在学案设置上,全祖望修定与次定的学案反映了全祖望与黄宗羲思想史观的共识,补定的学案反映了两人思想史观侧重点的分歧,补本的学案体现了全祖望对黄宗羲道学思想史体系的突破.全祖望设置学案的标准与黄宗羲在“黄氏原本”中注重思想流派与地域学术的立场相比有继承也有突破,在考虑学术脉络、地位及宗旨等纯学术因素的同时,也注重人品道德与政治事功等方面的因素.这体现了作为哲学史家的黄宗羲与作为史学家的全祖望在思想史观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汉志》的"九流十家"之说深刻影响着历代学者对先秦学术思想的理解,但这一观点却并非是对先秦思想的忠实还原,而是基于其时代思潮与自身学术立场所作的理论建构.先秦学者多以人论学而不称家派,至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始以家论学,将诸子分为六家,并欲以道家统摄诸子.《汉志》又扩展为"九流十家",将司马谈口中的"道家"降格为"杂家",并以六艺统摄诸子,以"诸子出于王官"说为其羽翼.然据《庄子·天下》篇所论,六艺与诸子并非相互统摄的关系,由此可见《汉志》"以六艺统诸子"的观点是基于其时代立场所作出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的文学起源说是“文起于情”.这种说法与保留在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的古人对于性、气、情等范畴的传统理解密切相关.这种认识在《性自命出》中初露端倪,自此之后,虽历经辗转,却并没有发生实质上的改变,只不过在更多的时候,它被笼罩在乐论当中.出乐而入诗的代表是《毛诗序》,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这一认识的是陆机之《文赋》,至《文心雕龙》而集其大成. 相似文献
5.
《唐山大地震》以巨大的产业价值和主流意识功能,实现了传播和商业的双重胜利。但是《唐山大地震》对家国意识、传统伦理叙事的强调,遮蔽了《余震》个体书写与心理分析的深刻性,同时也淡化了《余震》人性批判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的小说《大地》所体现的跨文化民主思想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作家本人在中国和美国的跨文化背景和阅历使她有机会发现中国传统的民主思想:在对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研究中,赛珍珠受到20世纪初以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小说界革命中对《水浒传》评价的影响;她的民主思想同时又受到美国思想家和政治家杰斐逊农业民主思想的影响。她在发现中国民主的基础上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使其小说的创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跨文化民主思想,即自然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漫画市场的发育,一批漫画期刊相继问世。历经竞争与博弈,《漫友》和《知音漫客》脱颖而出。《漫友》创办于2002年6月,它以资讯带动原创,着眼于打造明星漫画家,依靠编辑人才为创新支撑;同时开掘出版资源,创建期刊集群,实现期刊与图书的良性互动,并开发衍生产品,不断壮大品牌效应。《知音漫客》创办于2006年1月,在原创漫画及漫画期刊持续低迷的背景下,高调进入市场,以全彩色、原创版的视觉冲击力满足受众群体"轻阅读"的心理需求,这一"读者第一"的办刊理念,使之实现了读者、作者与编者的良性互动,创下月发行量超过500万册的业绩。《漫友》以引进国外作品培育市场,赢得原创时间,走的是外延式发展道路,使之成为中国漫画期刊的第一品牌;《知音漫客》依靠内部挖潜,提高广告价值和赢利能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开创了我国原创故事类动漫期刊走向昌盛的新纪元。从《漫友》到《知音漫客》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漫画及其载体正走向成熟,并产生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社会学、教育学知名专家杨东平先生的学术、社会活动历程,展示了他从城市文化到环境、教育的研究范围,从人文到社会发展方面广泛的社会关怀;着重评述他1994年出版的《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一书及2006年修订版的影响和他对京沪两个城市的认识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明代无名氏的《杨家将演义》是一部较优秀的英雄传奇小说,该书不但有浓厚的忠君爱国思想,而且也有着明显的隐逸内容。它以隐士开篇,以隐退结尾,前后呼应,使全书笼罩在隐逸的氛围之下。形成这种双重主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传统隐逸思想尤其儒家隐逸观的影响,还有深刻的现实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0.
苏童在其以《妇女生活》为代表的小说世界中塑造了各种"叛逆女",却并不是迎合"妇女解放"思潮。侯咏在改编苏童小说的基础上,试图用电影《茉莉花开》打造一部符合女权主义思想的"女性启示录",但最终展现给观众的事与愿违,是一部杂糅、拼贴的"后现代主义"的女性故事。这样的一种拼贴风格或许正是当下中国影像文化的真实处境,缺乏真正的思想意识和艺术创见,许多影像产品只是不同思想观念的大杂烩。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收到2008年第七期《社会工作》杂志,看到自己的一条消息用上了,虽然很短,却也开心。与《社会工作》的情缘一点一滴浮上心头。 相似文献
12.
《仪礼》对丧礼的规范,经《礼记》的阐释,建立起以血缘亲情为依据,融入在意识、行为、器物三个层面的哀戚之孝,但在实施中也坚持丧之中庸与政治教化,最终完成了对丧葬仪式孝道教化的构建,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年,随着西方女权理论的传播,女权作为一个新的词汇开始被频繁使用,标志着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新阶段。不过,关于如何提倡女权,晚清学界存在着分歧。《女子世界》围绕女权问题的争论及态度演变,揭示了女权作为一个外来学说在本土化过程中所遭遇的疑惧与困惑。 相似文献
14.
西北作家徐兆寿创作的《荒原问道》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蕴的现实主义小说文本。称其为现实主义小说文本,是基于其浓厚的乡土情怀与沉重的家园意识;至于深刻的哲学意蕴,则是基于其围绕“道”与“存在”等哲学范畴而展开的若干反思,如宇宙、死亡、语言、知识、道德、自由等。传统的观念体系遭遇自由主义、多元主义的挑战,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体何以重建自我的精神世界、现代性视域下的社会主体何以实现思想观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小说《荒原问道》所关注的根本问题,也是其哲学反思所指向的终极问题。 相似文献
15.
《继承法》修正:体系建构与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继承法》修正,既是民众继承观念变化的要求,也是继承法制科学发展的要求。《继承法》修正,以相关民事制度的完善为基础,以继承机制的和谐统一为归宿,以民众继承愿望的满足为宗旨。继承制度的体系建构,应采总则、遗嘱、法定继承、遗产的处理、附则五章编制;继承制度的立法选择,应关注遗嘱制度、法定继承制度、遗产处理制度的修正与完善,进而实现继承领域的意思自治、权利保障与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16.
《秦本纪》在记述秦穆公之亡时对《左传》中《黄鸟》相关叙事文本的载录,一方面展示了秦穆公的"杀贤"之行,使其与前文近乎完美的形象形成极大反差;另一方面其中"秦不能复东征"的预言也与后文秦国最终"东征"成功的历史事实不符.这两重文本的矛盾并非是司马迁在叙事中的困境与失误,而是寄寓着太史公深刻的"过秦"思想,是其历史逻辑、著史考量与宏阔历史视野的综合展现.秦穆公贤明厚德,死后却留下"以人为殉"的污名,一生尽力伐晋,却屡屡受挫.司马迁以一国之事系于一人之身,暗示了秦文化的残暴与落后造就了秦穆公的悲剧,也为秦国最终二世而亡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7.
虽然从当下的文学理论高度去审视<文学概论>.它的诸多失误和缺陷是无法掩饰的,但毫无疑问,<文学概论>代表了新中国前30年文学理论建设的最高水平.作为那个时代的经典范式,它在取镜西方加以超越的基础上,通过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演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化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自中世纪后期以来,英国文学伴随着近代社会的转型而演变。从《坎特伯雷故事》到乌托邦文学,再到文化研究,英国文学不断对侧重物质文明的现代价值体系发出质疑,通过展望理想的社群生活,逐渐形成鲜明的社群文化意识。在争论与创新中,英国人文知识分子心怀天下,以丰富的社群文学意象和深邃的共同文化思想不断地参与不列颠民族的社群想象,打造着英国特色的社群文化,成为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者与守望者。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更是经济理论研究和建设的灵魂和动力。这里,仅就纪文奎先生的著作《从资本到劳动本》的创新意义谈点初步的粗浅的看法。《从资本到劳动本》的创新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研究选题的创新意义第一,《从资本到劳动本》是一个新课题、新角度、新视野。以往,研究《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国内外专家并不少见,专门研究劳动价值论(或称劳动论)的也大有人在,但设计和选择《从资本到劳动本》课题进行研究却极富创新意义。把资本和劳…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表达了自主的婚姻观念,但是很多作品也表达了维护名教的思想,因此才子佳人有风流大胆的一面,也常常处于情理冲突之中.才子佳人小说没有真正解决才子佳人的情理冲突,而是通过种种方式遮蔽了这一矛盾.而<红楼梦>中的情理冲突无法调和,并最终演化为人物命运的悲剧.曹雪芹以人物的命运悲剧更为深刻地阐释了情理冲突的实质,表现出了自由爱情和婚姻与社会礼教规范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