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佤族女作家董秀英小说《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的细读,大概可以还原三代佤族妇女在自然环境、生产关系和男权社会三重压迫下所遭遇的生存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佤族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佤族妇女获得解放的核心在于生产力的解放,只有当佤族地区进入现代化的进程中,佤族妇女才可能在思想和行为得到根本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澜沧江以西与萨尔温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崇山峻岭之中的佤族,在社会生活中特别崇拜牛。牛崇拜是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崇拜祖先、重视农耕和祈求丰产的山地农耕民族文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从田野调查看佤族传统生育文化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1997年作者在云南西盟、沧源佤族地区田野调查所获得的材料为基础,从佤族传统生育观对现实生育的影响入手,运用民族学生育文化理论,具体分析了佤族生育文化中存在的三方面问题,即:一、佤族传统生育观与人口控制问题;二、佤族传统生育与婴儿成活问题;三、佤族妇女生育健康问题。认为:控制人口数量,发展文化教育,变革传统生育观念,提高妇女生育健康水平,是佤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佤族以原始宗教信仰为主。缅甸境内的佤族原始宗教信仰分为"梅礼"和"赛玛礼"这两种。两种信仰的内容和方式各有不同,对二者进行介绍和比较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浙江省第三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对选取的浙江省2567名对象的研究结果和数据,从活动范围及社会交往、生活时间分配、休闲方式、消费方式和宗教信仰五个维度进行考察,研究社会转型下浙江省女性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在生活方式方面存在的性别和城乡差异进行分析,并与2000年浙江省第二期妇女社会地位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显示,十年来,浙江女性的生活方式有较大的发展,在生活方式各维度上存在的两性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将随着人们社会性别意识的提高不断缩小,由生活方式折射出的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也是白族妇女的宗教信仰。莲池会作为白族妇女本主崇拜活动的载体和民间组织形式,不仅具有特定的宗教功能,而且还具有明显的世俗社会功能,对白族妇女的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慰籍功能,凝聚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和养老辅助功能。  相似文献   

7.
委婉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和频繁使用的重要修辞手段。其中英汉表"死"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价值取向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通过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大于共性,原因在于英汉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河北省保定市的老年妇女进行抽样调查,选取年龄、身体状况、政治面貌、经济收入、性格的影响及中年时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等变量分析其对老年妇女参与经济活动、娱乐休闲活动、志愿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教育活动、人际交往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发现目前老年妇女最喜爱的社会活动是娱乐休闲类活动,例如唱歌跳舞和体育健身等对身体和心理压力较小、花费较低的活动.建议以社区为单位关心老年妇女的生活,为老年妇女组织适宜的活动;弘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通过媒体加强社会对老年妇女价值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9.
委婉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和频繁使用的重要修辞手段。其中英汉表"死"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价值取向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通过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大于共性,原因在于英汉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0.
民俗宗教活动在华北村落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妇女的参与在民俗宗教活动,尤其是仪式和相关知识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不过,从社会性别视角看,民俗宗教仪式活动过程中的角色分工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性别角色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信教自20世纪末以来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信教大学生毕竟是有着不同思维方式的特殊人群,他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又必定会与普通大学生有所不同。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但截至目前又不甚明晰的问题。研究发现存在部分学生信仰宗教存在盲目的倾向性、部分学生对宗教知识的了解十分贫乏、部分学生对宗教问题的偏激看法依然存在、部分同学对宗教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认识不明确等问题。而家庭、社会环境、学校是影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思想动向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2.
民族民间宗教是学术研究的薄弱部分,也是宗教工作存在的软肋,至今鲜有研究涉及民族民间宗教的治理问题。应将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转化为多元治理模式,对民族民间宗教进行准确的社会定位、信仰定位、文化定位、研究定位和治理定位,推动宗教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民族民间宗教治理应基于“国家-社会-市场-民间”四元框架,形成协同参与的现代化宗教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佤族的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巩固与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通过创世神话、历史传说、反帝抗日运动、新中国初期社会改造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跨境族内对比,佤族自身建构起稳固的国家认同。然而面对诸多潜在影响因素,仍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和强化佤族的国家认同,以维护边疆安定。  相似文献   

14.
民族民间宗教及其文化生态嵌入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场域之中,既有基于民族民间社会演化传承的信仰形态,也包括“五大宗教”民族化和民间化形成的信仰形态。明代云南民族民间宗教文化重构中有国家力量与社会情境的影响,形成了“国家—社会—民间”三者互动嵌构的动态过程。官方宗教民间化与民间宗教官方化,是解读宗教文化生态的两条主线,从中亦可折射明代云南地方社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佤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木鼓和木鼓文化是佤族文化特征中的一个极为彰显的文化事项。而木鼓与铜鼓在佤族文化中属于两个子文化系统。它们承载了佤族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铜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精神领域里,曾经起着十分重要的特殊作用。佤族木鼓并不是产生于某种传说故事,而是产生于他们先人的生产劳动之中。在木鼓的身上,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思想和情感,使之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容,成为佤族文化当然的代表性器物。木鼓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存留在人们心中。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少数民族帝王和萨满教发生过密切关系。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巫王合一、巫王合作型的政权形态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与宗教有机结合的产物。在这种政权形态中 ,王权和神权结合在一起 ,但二者相互干预 ,并在双向互动过程中发生作用。萨满巫师和北方少数民族帝王合伙建构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典型的政治宗教形态。建立在萨满教观念基础上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治宗教的核心是“王权神授”和“汗权天授”思想。这与中原王朝历代统治者宣扬的“君权神授”观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跨境而居的景颇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信奉基督宗教的一个重要民族。基督宗教在部分景颇族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今天,基督宗教始终对景颇族教育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18.
英国宗教社会服务与主流的国家福利之间的关系经历了4次主要变革,不同时期宗教慈善组织通过更新自身来调整与国家的关系,获取在慈善领域的发展空间,并为专业社会服务的形成提供了方法沉淀。将宗教服务放置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内考量,在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重塑的过程中,英国经验对中国的启示在于鼓励宗教慈善组织参与社会福利输送,需要政府提供系统的制度支撑,建立社会取向的社会政策,赋予宗教服务一定的发展空间。悬搁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争论,以民众需求为本位,可以吸纳宗教资源以弥补法定福利供给不足的现状。政府与宗教慈善组织需要对自身分别作出调整,结合本土福利资源的情况,以福利水平的提升为共同目标促成合作。  相似文献   

19.
骆越族群包括壮侗语民族中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黎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作为中国南方的土著民族,他们居住的地理区域相近,从事农耕稻作经济生产,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同源。历史上,骆越族群先民口头创作传承的人类起源神话母题既有鲜明的族群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特征,文化内涵丰富,流传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20.
宗教文化在安抚人心、稳定社会、促进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社会主义发展对宗教的要求,也是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进一步推动宗教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发挥宗教文化对人的道德导向与心理康复作用,推动宗教文化参与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宗教文化对社会共同理想和政治共识的促进,是宗教在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