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绿色的家园     
吴惟 《北京纪事》2011,(10):92-93
我从胡同归来, 捡回绿色一片。 愿与大家共赏, 京城美好家园。 胡同——世世代代北京人的家园。如今,随着旧城改造,迈向国际大都市步伐的加快,北京在“变脸”,古老的胡同已从几干条缩减到600多条了。因为拆迁,许许多多北京原住民已从内城胡同搬到了郊区的小区楼房。  相似文献   

2.
站在陈丛家楼下,看她梳头的样子可真好看。 我与陈丛青梅竹马,当然,还有另一个称谓,从小玩到大的胡同串子。可是令人沮丧的是,我骑着竹马来了,却发现胡同串子突然问就长成了一个大人。她会恋爱了,她变得财迷了,她对我说,哎,棍子,你怎么越长越像小屁孩?  相似文献   

3.
1950年初,未满周岁的我和大哥跟着父母一起从上海来到北京。我家先是住在西单附近的文昌胡同,1954年又搬到城南的米市胡同老39号(后改编为87  相似文献   

4.
在我5岁的时候,我们家搬到什刹海北岸的南官坊口(即现在的南官房胡同)。儿时的记忆是美好而且充满梦幻的色彩,不论我走在哪里,都忘不了什刹海的情结。多少次,我在梦中又回到了碧波荡漾的什刹海边,吃着刚摘下来的莲蓬,喝着甜甜的冰镇酸梅汤,看着采莲人划着小船穿行在荷叶之间……60多年了,就是忘不了我的什刹海!  相似文献   

5.
1.她趴在那里,像条身着背带裤的瘦带鱼 她坐在窄窄的按摩床上腿一晃一晃地冲他喊,别找了,就是我!  相似文献   

6.
源泽 《社区》2009,(24):5-5
前两天,儿子有点儿感冒咳嗽,笔者先在家里的小药箱里,找了点“小药”给他吃。过了一天,咳嗽依然未见好转,且有加剧之势。由于笔者刚搬到现在住的地方不久,便在楼下询问了一位戴红袖章的阿姨,她告诉笔者附近就有一家比较大的社区医院。  相似文献   

7.
戴军 《今日南国》2010,(12):43-43
前两天,有个朋友问我,说和她同居了两年的男发突然跟她说,你看,我们在一起都两年多了,我每天赶来赶去的,上下班路上3小时,真的好辛苦,我现在一想到回家就害怕,我想搬到公司旁边去住一段时间,等我的心情调整好以后,我再搬回来住吧。  相似文献   

8.
京根儿 《北京纪事》2014,(11):27-29
可能因为自己就是个普通百姓的缘故,所以一直很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希望把这最为普通的百姓生活传达给您一种普通的惬意与欣慰。认识刘老师还是通过一篇文章《电话里的爸爸》,文章中那位很会管孩子的"孩子王"便是她,一个热爱北京的北京老师。和我一样,她也是北京的根儿。小酱房儿胡同,儿时最珍贵的记忆听说我经常写关于北京文化的散文,她找到了我。  相似文献   

9.
邻里之间     
陈雯 《社区》2008,(11):61-61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话一点也不假。 我们刚搬到这小胡同,就受到邻居大妈的热情关怀,一缕缕春意温暖我们的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2009,(11):10-11
北京前门鲜鱼口内的那片胡同,是刘英毅打小生活的地方,哪个院子里种枣树,哪位大爷爱唱戏,哪家孩子有出息,他都门儿清。就算是后来搬到楼里住,但他根儿还在那,胡同里老北京人鲜活质朴的生活状态,欢快单纯的游戏场景,成了他脑海中最温暖的回忆。  相似文献   

11.
在北京景山后街的一条胡同里,有一个两进的普通院子,灰砖灰瓦,方方正正,院内种满了花草树木,郁郁葱葱.这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生前的起居地.全家于1977年搬到这里,与邓小平相伴走过了58载非凡岁月的卓琳至今还生活在这里.  相似文献   

12.
在江西省吉安县城金家小区,只要提起胡伏秀这个名字,人们就会跷起拇指啧啧称赞:"这个人真是世间少有,她自己身体并不好,还要照顾一个90多岁的老人,真不容易呀!""有的人对自己久病的父母都厌烦,可是她却无怨无悔服侍婶婶十几年,真是个好人呀!"  相似文献   

13.
她是一名漂亮的硕士,他是一位普通的农民,然而,她却嫁给了他。她觉得这就是幸福,对于别人的非议,她很坦荡:爱,无关美丑,无关高低,是纯粹的,不带任何杂念的。我只是找一个真心爱我、疼我的人,不管他是天子,还是庶民。她的婚恋故事,让人们见证了一份纯真的爱情……  相似文献   

14.
有心的厨娘     
20世纪30年代,在西班牙南部一个美丽的乡村里,有一个小姑娘很喜欢画画。她的理想就是能成为画家,把家乡的好山好水都画出来。学画画就得找老师教,她得知城里有一位很有名的画家叫毕加索,于是就找到毕加索,恳求他收自己为徒。毕加索看了看她,觉得一个乡下姑娘学画画不怎么靠谱,于是婉言拒绝她:"要想成为一名画家,就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我现在正在找一个做饭的人,如果你不介意,可以先到我的厨房做饭。"  相似文献   

15.
海眼琐忆     
小时候,我家住在雍和宫对面的五道营胡同。遇到家里油盐酱醋没了,一般会由我拿着家里给的零钱到胡同东口往南不远的“小铺儿”解决。但倘若买些稍微复杂点儿的东西,比如鸡鸭鱼肉、五金百货等,奶奶一准儿会喊我和她一起到雍和宫往南两站地的北新桥去。  相似文献   

16.
一个女人,用一根细绒线,几根毛衣针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她就是陈红。初见陈红,感叹于她的纤秀与典雅。我知道,她是“老三届”中的一员,但在她淡淡的微笑中,却找不到一丝丝沧桑与无奈,那是她的同辈人曾经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在我印象中,织毛衣,每个像陈红这样年纪的女人几乎都会的,但没有一个人像陈红这样用一根细绒线,几根毛衣针织出了今天这番令人瞩目的事业:迄今为止,这位没进过高等学府的女士是我国唯一一位国际羊毛局正式承认并专门为她举行个人服装展示会的中国设计师;1993年8月,“陈红”服装商标问世,使她成为上海第…  相似文献   

17.
若说北京的胡同,哪条流淌的洋腔洋调最多,我的答案是位于北京古城中轴线上的钟鼓湾胡同。不是忽悠,我敢说在这里游历的人,二三十人中,准保有一个外国人,尤其是白皮肤、蓝眼珠的外国人。我问在钟鼓湾胡同已经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一位老大爷为什么?老大爷没有回答,只是告诉我自改革开放以后,来这里参观游览的外国人一天比一天多。他们一是喜欢钟楼鼓楼这两座古建筑,二是喜欢胡同里的四合院,三便是喜欢胡同里的京味餐饮了。  相似文献   

18.
西廊下2号     
郝一星 《社区》2005,(3):56-57
在北京住了快50年了,几乎一半的岁月是在西廊下2号度过的。西廊下的岁月已随风飘逝,我却始终难以忘怀那些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日子。那是我青少年时代的一张光盘。少年时的许多记忆都浓缩在了那里。西廊下位于四九城内,在阜成门和西直门之间。从阜成门进来往东大约走几百米,快到白塔寺路北有条胡同,叫宫门口,顺宫门口往北不远,抵住东西一条窄路,这条路叫葡萄园,路北有几条南北向的胡同,当间的一条就是西廊下。这条胡同笔直,中间有条向东折去的胡同叫中廊下,通过去就是东廊下胡同。顺西廊下走到最北头,胡同呈U字型西折,和福绥境胡同相连,西…  相似文献   

19.
李新建 《可乐》2010,(11):M0003-M0003
我和好友去逛书店,她一进大门就朝杂志区跑去,翻了很久。 我走到她身边问:“找什么?” 她说:“找《可乐》。” 我一愣:“这是什么杂志呀?” “超好看的。我每期都买。这期怎么找不到了呢?”  相似文献   

20.
租高级住宅     
倪文昊 《市民》2006,(7):101-101
总想搬家,在灰色的天空下,想搬到三亚去。有朋友决定去丽江终老,就因为那片蓝天。她在那里买了房子,并鼓动我也去。于是,我更无法忍受这片污浊的天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