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孙中山和梁启超在政治上是对立的,但在文化上却有惊人的一致赋予中国文化以崇高的地位,重视发扬其优良传统;十分重视西学,而又注重中西文化的结合.他们均以开放的心态和世界的眼光观察问题.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兼采中西并融会贯通是这二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共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严复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二人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虽然同处于国际国内局势大变化、大动荡的年代,但却自始至终走着不同的道路。陈国庆在《孙申山与严复思想之比较研究》一文中,对孙、严的思想作了详细对比,指出了二人的得失所在,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法国哲学家利奥塔以"后现代思想家"的面孔登上西方学术舞台之前,他的后现代崇高美学思想就已经在其关于欲望美学的论述中初见端倪。《话语,图像》是利奥塔关于欲望美学的最主要著作。通过对这本"为图像正名"的书加以解析,可以发现,欲望美学至少在三个层面上为利奥塔的后现代崇高美学奠定了基础,即对总体性的怀疑、真理的事件特性、艺术对欲望不可呈现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4.
巴赫的创作是巴洛克时期音乐成就的巅峰,而《b小调弥撒》曲又是巴赫音乐创作的经典代表。这部巴赫最重要的声乐作品最集中地体现了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无与伦比的作曲技巧和庄严崇高的艺术思想。该曲完美地实践了巴赫的"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的声音"这一创作宗旨,是那个时代德意志精神的表述,也是巴赫宗教信仰的一次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5.
茅盾对公式化、概念化创作批评的依据与纠正见解周若金雨萧强调无产阶级文学的崇高功利价值,潜伏在作品形象的深处,蕴含于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之中,要求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与革命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高度统一,这是茅盾批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倾向的重要依据。茅盾在晚...  相似文献   

6.
朗吉努斯吸收古希腊哲学领域认识论范畴的想象概念,结合雄辩术修辞学发展的时代契机,在《论崇高》中从文学修辞手段的角度重新考察和界定了艺术想象.他将想象认定为诗人和演说家使用语言呈现意象的能力,并将之视为构建文学艺术崇高风格的重要途径;在“崇高”视域下,想象与创作主体崇尚伟大理念、仰视真理的思想以及真挚强烈的感情密不可分;想象的介入使文学艺术呈现一种“诗性之真实”的同时也拓宽了其审美维度,从而激发读者和听众的情感.这一古典思想将艺术创作变成一种基于读者反应的表达过程,为以后的文艺理论深入探讨想象概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历来注重乐教和诗教在道德方面的重要作用。世界上许多卓有成效的大科学家,也都非常热爱和靠近艺术,他们从艺术的想象中得到了不少探索科学真理的启发。科学与艺术的发展是相通的。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二十一世纪,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重视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其中艺术教育的作用更不可忽略,它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8.
崇高作为基督教艺术的美学精神在基督教音乐、建筑、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得到充分地表现。基督教艺术的崇高属性是人类在现实的苦难中追求精神力量并在艺术中加以颂扬的结果,也是对人类的认识对象由自然客体转向主观精神时所得成果的艺术表现的结果。以精神力量为描写对象是基督教艺术表现崇高的美学精神的根本特征。基督教艺术也因此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知识分子在中国的语境中指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然而,在西方语境中指除专业知识以外有特殊担当的人。"在他们的活动中显示出对社会核心价值的显著关心。他们是寻求提供道德标准和维护有意义的一般象征的人……。他们根据更高和更广大的真理对当前的真理提出疑问;他们用不实际的应该来反对诉诸现实。他们认为自己是理性、正义和真理这样的抽象观念的专门看护人,是常常在市场与权力场所遭  相似文献   

10.
悲剧历来被推重为崇高的艺术。不论是唯心主义的艺术家和美学家,还是唯物主义的艺术家和美学家,对这一点的认识都是一致的。席勒说:“悲剧艺术是更多以道德为基础的”,“重视包含在悲剧感动之中的崇高快乐,尤其是艺术的目的。”①他认为道德上的崇高应当成为艺术尤其是悲剧艺术的中心。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②他认为悲剧是崇高的“最深刻的形式”,其原因就在于:在悲剧冲突中,“永恒的正义利用悲剧的人物及其目的来显示出他们的个别特殊性(片面性)破坏了伦理的实体和统一的平衡状态;随着这种个别特殊性的毁灭,永恒正义就把伦理的实体和统一恢复过来了。”③也就是说,悲剧通过双方的“和解”表现的是“永恒的正义”即崇高。  相似文献   

11.
加达默尔在其《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论述的教化思想,是针对现代社会的现代自然科学方法造成的人性分裂而提出来的。他认为弥合现代人的人性分裂,必须以人文主义的教化思想来恢复完美的人性。孔子更是把文学的教化思想作为完善人性,实现伦理政治的得力工具。在完善人性这方面两者是相同的。但因两者所处时代不同,面对的社会状况也不一样,因此,加达默尔侧重人性中的感性,强调理性不要超越感性;而孔子侧重于人性中的理性,以理性来充实感性。另外,加达默尔注重主体的精神普遍性在艺术经验的理解和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和转化,而孔子则侧重于文学艺术的工具地位及对人心的伦理道德塑造和实现伦理政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为了澄清海德格尔(Heidegger)的本体论美学和传统的认识论美学之间的根本区别,采用了文献解析和价值观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使其艺术思想的美学价值得以展现.研究认为:其本体论美学是和真理相关联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揭示了艺术的本性,即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这成就了海德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的转折意义.  相似文献   

13.
真理与人格的二重化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校辅导员要掌握政治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网络知识等真理知识,同时养成坚定的政治人格、崇高的师德人格、健康的心理人格等人格魅力,靠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感召学生,在工作中实现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的结合统一,充分实现真理与人格的二重化作用,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正> 人权和人权的国际保护,是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法律学特别是国际法上的重要问题。资产阶级历来把人权奉为他们政治民主的标志,而人们也把它视作寻求解放的手段和目标。多少年来,人们向往人权,为争取和保障人权而斗争,反映了崇高而又善良的愿望。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又属于发展中国家,历来主张尊重人权,并为此而作出努力。然而,由于十年内乱的后遗症和外来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在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曲解以至滥用人权的倾向。他们无视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无视国家的尊严和权威,宣扬资产阶级人权观,美化资产阶级民主,提倡资产阶级自由化,鼓吹人权的国际性质,寻求人权的国际保护。为此,研究人权和人权的国际保护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齐美尔将形式、艺术和审美,以及现代性体验联系起来。艺术形式是齐美尔艺术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也是齐美尔审美救赎思想在艺术中的表现。齐美尔从表现主义艺术家那里敏锐地发现了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虽然表现主义艺术表面上看起来支离破碎,然而在碎片之下却隐藏着对现实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文艺复兴》在艺术批评中独辟蹊径,避开对抽象美的界说,以不同寻常的同情心和洞察力细致地考察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珍品。该书的“结语”是佩特唯美主义思想的浓缩表达。佩特认为人生短暂,真正聪明的人应在艺术与诗歌中度过,才能将自己的生命延长。佩特强调美就是“真理的凝炼”,“美只存在瞬间”,特别注重美的具体属性。他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是“完美的印象的统一”。《马里乌斯》是佩特的历史小说,书中进一步阐发了他在《文艺复兴》“结语”里的美学思想和宗教生活理想  相似文献   

17.
阿多诺在其《美学理论》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艺术批判思想。这种批判一方面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的商品化,而另一方面强调自律艺术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功能。批判贯穿了否定的辩证法反对总体性和同一性的思想,在论述形式上避免了绝对化的论断,但又始终维护艺术的真理。艺术批判的归宿是艺术乌托邦,反映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巴尔扎克短篇小说置于法国短篇小说发展历史进程中,从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两个方面作了具体的考查和论述。文章认为,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创作,对奠定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二十年前,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十一后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作了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可以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促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亿万人民面向实际,研究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总结和升华。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的伟大胜利,直至今天,仍在指引我们前进。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文艺批评问题的精辟论述是对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发展。文艺批评有政治标准,有艺术标准,也有科学的方法。“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这是毛泽东同志文艺批评的整体思想即“统一论”,这也是文艺批评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