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早期人类思想史中的重要人物。他们虽然生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但二人的思想却暗含着诸多的相似性。在这些相似性之中 ,可以窥见东西方文化之侧重点、价值取向等等方面的不同。两位先哲虽然都努力寻求政治和伦理的和谐互助 ,但却表现了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两个不同向度  相似文献   

2.
论政治伦理学建构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与道德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但并不由此而成为相互排斥的两极,政治与道德在一定的规范领域或时代意义上,是完全可以互通和浸润的.因此,无论从政治的起源,还是从我国当今政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来看,政治都具有本源性上的伦理价值和道德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3.
“个体伦理政治”、“制度伦理政治”是政治伦理的两大基本类型。其中,任何一种类型在政治伦理的历史展开中都具有其发生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但都必须扬弃与超越。本文主要从五个层面具体地分析了两类不同的政治伦理之别,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立足于“制度伦理政治”,彻底摈弃“个体伦理政治”的思维,贯彻“制度伦理政治”优先的根本原则,同时又吸收“个体伦理政治”中强调个体道德修造的合理之资源。惟有如此,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的成长才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董仲舒政治与伦理一体化模式的理论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仲舒作为汉代社会意识形态的设计师,不仅给君主、君权、政权以形上根据和价值来源上的论证,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开辟一条立国和治国之路──儒家伦理与王道政治相结合的一体化模式。其主干内容是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两者的双向运动促成社会结构的整合与社会秩序的修复。虽然政治伦理一体化模式在董仲舒那里还呈现出草创的粗糙,但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大体上没有突破这个框定。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逐渐把政治妥协纳入政治范畴,提升为解决矛盾冲突的普适机制之时,学界对政治妥协的伦理困境问题却缺乏应有的关注扣分析。从中性扣褒义的角度界定政治妥协这一范畴无法遮蔽它在伦理上的尴尬处境。通过对相关文章的梳理,可以形成如下认识:学界目前认可政治妥协伦理困境根源于道德绝对主义扣传统文化中志士精神、勇士精神的观点,但对志士精神、道德绝对主义立场的成因却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对如何走出政治妥协伦理困境问题也基本没有涉及,形成令人遗憾的学术盲区。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与康德两位伦理学家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具有某种相似性,但却是"形似而神不似"。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目的论观念与德性伦理天然结合,以善为纽带相遇在宇宙自然和人类生活之中。但在康德这里,目的论思维与德性论却呈现出变异改造的景象。于是,古希腊以来的德性传统在结构模式、价值根基、幸福追求等多方面发生了嬗变,一种以善为最高价值追求的德性伦理形态渐渐退隐,逐渐让位于一种以应当为至上目标的规范伦理形态,悄然改变了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的发展样态和行进轨迹。  相似文献   

7.
日本民间舞蹈与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李晶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虽然不同,但追朔历史我们却不难发现,这两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远渡重洋的友好往来。最有历史意义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我国正处于鼎盛时期,为中日文化交流创造了极好的经济和政治条件。流传至今的晁...  相似文献   

8.
叶永胜 《东方论坛》2011,(6):83-86,101
小说《在悬崖上》以一个婚外恋故事进行政治隐喻,表现了知识分子摆脱小资情趣回到主流意识形态立场,以情感叙事的形式完成政治规训。小说主题虽然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但在微观叙述层面却以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表达了知识分子个人主义话语的艰难突围。  相似文献   

9.
日语授受表现与使动态、被动态虽然属于不同的语法范畴,但之间却并非完全孤立。通过实例分析发现,它们在结构、语义和事态认知模式方面存在相似性。不同语法范畴间连续性的研究给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试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政治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战时期,国统区政治发展曾呈现出集权与专制、合作与民主两种不同的趋向并存的局面。这虽然看似相互矛盾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抗日战争的需要,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二者之间所固有的矛盾决定了它们不可能长期和谐共存。抗战中后期,集权与专制的趋向已明显超过合作与民主的趋向,在国统区的政治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二者之间的矛盾也由此日益尖锐和激化,从而导致了两场民主宪政运动的爆发。这两次运动虽然最终皆以失败而告终,但却反映了合作与民主在整个抗战期间仍是国统区政治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趋向,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代表了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