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东夏国”称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15年10月,金朝蒲鲜万奴等人利用金末元初所造成的复杂局面,在我国辽沈地区建立封建割据政权,史称“大真国”。由于新兴强盛的蒙古贵族的南下,大真国对辽沈地区既不能长期割据,更不能全盘霸占,迫使大真国一度向蒙古投降。但不久“复叛”而且为躲避蒙古兵锋,迁移到包括今延边在内的图们江流域和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此  相似文献   

2.
十三世纪初,金朝人蒲鲜万奴秉金末元初的动乱,在我国辽沈地区建立了封建割据政权——大真国,不久迁移到以今图们江流城、牡丹江流域、绥芬河流域为中心的“东士”,史称大真国东迁。蒲鲜万奴东迁后改大真国为东夏国,继续活动十六、七年,是在我国历史上年代短暂的少数民族政权。东夏国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尤其在东北地方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东夏国是公元十三世纪初金朝蒲鲜万奴等人在我国辽沈地区建立起来的,不久就迁移到(包括今延边在内)吉林东部和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继续活动十六、七年(它的整个历史仅有十九年),是我圈历史上年代短暂的少数民族政权。东夏国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尤其在东北地方史方面可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东夏国存在的时间很短,遗留下来的史料极少。因此,史学界对东夏国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一致意见。本文就关于东夏国南京的位置和南京是否为东夏国首都的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5.
6.
“小词”在宋人词话中出现频率颇高,其内涵是指词体篇幅短小者,并非宋人给词附加的蔑称。宋人以小为美,将绝句也称作小诗,还有更多以“小”称物的语言现象,因此,小词与小诗表达了宋人同样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7.
8.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形成原因,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环境影响下所必然发生的种种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无疑会对于今天如何批判地继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仅就曾活跃于我国北方和西北一带的古代突厥民族的尚东拜日习俗及其相关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以此就教于各位学者。古突厥人中间曾盛行着对太阳的崇拜,在其首领的登位大典中就包含了拜日的内  相似文献   

9.
"劝农"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农本思想、民本思想、教化思想、农耕文明的具体体现。并且,耕籍礼、劝农文、劝农官等丰富、多样的"劝农"方式使"劝农"思想得以有效实施。基于"劝农"思想与制度的现代意义,重构现代"劝农"文化、明晰现代"劝农"主体、创新现代"劝农"形式以及完善现代"劝农"机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汉代谶纬的形成和流行,同汉赋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受谶纬的影响,汉赋创作中有专门谶纬题材的作品,如封禅、郊祀和天象等。汉赋中又有表现谶纬思想的,如受命而兴、符瑞祥兆和灾异遣告等。此外,在汉赋作品中,还有引用和化用纬书的词语,以加强作品的典雅蕴藉。从题材内容、思想意识和语言表达,汉赋都有谶纬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唐代边塞诗的研究,是近些年古代文学研究中的热门课题之一。有关边塞诗的题材主旨、体制风格,以及边塞诗的评价、边塞诗人的行踪考实等诸多问题的研究,都获得了明显的进展。但学术界注目的焦点,集中在盛唐时期,而初唐时期边塞诗初兴之际的创作状况如何,对此进行详细探讨的文章迄今尚不多见。这一缺陷,使得人们对唐代边塞诗这一具有特定题材风格面貌的诗歌的起源及其形成过程,缺乏足够的了解。本文的撰写,就是希望能在这一方面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2.
唐武宗会昌年间,唐廷乘回鹘破败之际,出兵一举击溃其部,获得全胜,此役或称之“会昌伐叛”。文章对这次战争的进程进行了全面的考述,特别是强调了李德裕在其中的谋划之功。唐朝之获胜,在很大程度上是回鹘自身的衰弱使然,但也必须肯定唐武宗、李德裕君臣的决策、决心及筹谋。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化学在冶金和兵器制造方面的运用,介绍党项族在钢铁冶炼方面取得的光辉成就  相似文献   

14.
<正> 历史上对东汉武陵“五溪蛮”的五溪,考注纷繁,莫衷一是.东汉“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镇压与反镇压的斗争持续不断.从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到二十五年(49年),刘秀即派臧宫、刘尚、马成、马援等将官率数万人马,四次溯沅水、入武溪,想一举荡平“五溪蛮”,其结果均是损兵折将,最后监军  相似文献   

15.
以“势”论艺,首见于书法论说,重在形态与体势美,引入文章评论,刘勰所述“即体成势”,兼括诗文,而就赋体而言,论“势”批评尤为重要,且因其“体”异于诗、文而特色显著。考述其要,从创作论看赋“势”,在于绘象骋势;从批评观看赋“势”,在于审体因势;从风格说看赋“势”,则因虚实成势勘进于“丽则”的审美原则。这也成就了诗歌重“意境美”,而辞赋更重“体势美”的批评质性。  相似文献   

16.
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新式高等学堂之一。本文通过对求是书院"中学教习"这一职务的担任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考述,展现中国近代教育在这一时期"兼课中西"、救亡图存的文化特色。求是书院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开设数学、物理、音乐等现代课程,传播新知识、新思想。同时,以国文为必修科,于内院设中学正教习一人,"教授内院生经史、性理、政治、掌故之学,按时讲肄,每月除总办考试望课外,凡学生每日日记,每旬课作,均归评削,兼编辑内外院各种经史教科书"(《浙江求是书院章程》,浙江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编号:ZD-2012-SX12-4-23)。在外院八名教习中,设中学教习四人,分授经书、史学、古文等内容。同时,规定书院总办有定时组织经史、策论考试的职责,对学生国学根基的重视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列出具体篇名。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有限,而且屈原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有着极为复杂的情况,所以二十五篇之篇目迄今尚未论定。有几个争议较多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篇目的确定:《九歌》的篇数问题;《远游》的作者问题;《大招》和《招魂》的作者问题。在综合文献考证和前辈学者论述的基础上,本文对"屈原赋二十五篇"篇目做了初步考订。  相似文献   

18.
永乐年间,由猛哥不花父子所执掌的毛怜卫并非"寄住毛怜卫",而是原把儿逊所领之毛怜卫的延续,毛怜卫的部众仍是居于图们江一带的兀良哈部,只是管理毛怜卫事的猛哥不花父子居于建州卫而已。"寄住毛怜卫"女真是指寄居于建州卫地方的原毛怜卫女真人,是毛怜卫郎卜儿罕所部于正统、天顺年间陆续迁至苏子河地区后,与建州三卫同居而形成的。"岐州卫"是"寄住毛怜卫"女真的核心部分,是"冒称卫名"的女真部落组织。"寄住毛怜卫"女真之所以出现于明廷的视野中则与明廷对女真朝贡的限制有关。  相似文献   

19.
《延边大学学报》1981年第四期发表了景爱同志所著《关于东夏国都城的再探讨——兼与朴真奭同志商榷》的论文,拜读之后,颇有启发。景爱同志在这篇论文中对拙文《关于东夏国首都(笔者:关于南京之误记,《延边大学学报》1981年第三期已纠正)及其位置的考证》提出“不同的意见”。对此表示感谢,并奉呈自己不成熟的答复意见,向景爱同志和史学界的诸位先辈及同志们请教。一景爱同志在尊作第一部分《延吉城子山古城与东夏南京城的关系》中全面否定拙文  相似文献   

20.
景爱与朴真奭二位同志关于东夏国都城位置的讨论,各抒已见,相持不下,遂于今年暑期应本刊编辑部之邀,二位同志亲赴延吉市东郊山城之遗址踏查,并诚恳相谈,这不仅交流了双方科研信息,而且也增强了友谊。均表示,将各自观点在本刊再表一次,暂告一段落,待将来双方深入探讨之后,认为有必要时再相见,以对话形式交流各自的科研信息,使这项争鸣收到预期的效果。——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