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绘画艺术中模仿客观对象的传统观念发展到十九世纪受到了严重挑战,模仿写实艺术表达手法面临危机,而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和日本的浮世会版画等东方艺术出现在西方,对西方绘画艺术家具有神秘的诱惑力,现代西方绘画大师马蒂斯、米罗、克里姆特、克利等人将东方艺术的表现性、写意性、平面感融进自己的作品中,突破传统西方绘画的写实程式的约束,以一种新的艺术手段、新的绘画语言、新的视点对西方现代绘画语言进了"形式革命".  相似文献   

2.
中国写实画派在中国油画发展中逐渐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此一画派着重于对写实画风与技巧的深度探索。在兼顾市场与大众审美需求的同时,在审美品质的提升和绘画语言的提炼上也进行了不懈的践行。以杨飞云为首的一批写实画家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倾力于对西方古典油画传统的学习与体察,将西方写实绘画的精髓与中国艺术传统的审美趣味完美结合,从而使中国写实画派的艺术探索在中国油画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启示性和奠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世界美术发展历程中,绘画形式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影响下生成的差异和演化,导致语言形态具有多种表现倾向。通过对视觉形式嬗变差异表征的研究,追寻绘画艺术形式语言如何从传统写实形态转向现代创造形态的过程,可得以把握绘画艺术形式现代转型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三位著名的画家赵无极、吴冠中和朱乃正都将传统元素引进油画,同时保持油画本身的特点。赵无极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中以东方的审美元素追求具有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吴冠中将油画的造型方式以传统的水墨诠释,成为改良后的彩墨画。朱乃正将中国传统审美思维与元素系统融入油画创作。三位画家对中国元素的借用呈递进态势,却殊途同归地完成当代油画审美民族回归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以他的油画艺术饮誉画坛,被誉为当代写实绘画领域的代表。他的作品无论是在油画语言的运用上,还是对当代人类在性格与心理状态的表现上,都有极其鲜明的特点。卢西恩.弗洛伊德是20世纪后半期在国际艺坛倍受推崇的一位艺术大师.弗洛伊德坚持油画创作,他创造出前无古人的强烈个性化的技法和形式风格,作品传达出二战后时代的人特有的惊悸、冷漠的特殊精神意味及探入人性深处的深刻洞察力,突破了西方五百多年的写实油画传统。本文从三个时期对弗洛伊德绘画风格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剖析,并且从造型、笔触肌理、色彩及精神意味等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以期全面认识这位现代具象写实绘画领域大师作品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6.
徐悲鸿取法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强调“尽精微,致辞广大”,直接“师法造化”。作为中国油画一代写实主义大师,他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是无人能与之比肩的,他所建立起来的学院派写实绘画体系,指明了20世纪中国油画的主流方向,他的艺术成就和美学思想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在形式上已开始摆脱西方写实传统的束缚,逐渐开始借鉴和融入中国画的以形写神、传神默照、自由潇洒的写意手法,中国油画的发展愈来愈显示出民族特色和风格.意象理论是在意象与意境,以及形与神的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绘画美学体系,并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绘画和审美实践活动之中.我们提倡意象美学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在借鉴西方写实油画的基础上,大力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绘画美学传统,以促进中国当代油画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写实油画作为写实绘画中的一种,源自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写实绘画在欧州历经了文艺复兴500年的辉煌,至今在艺术领域依然占有一席之位。  相似文献   

9.
写意油画是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美学碰撞融合的产物,在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是油画民族化的体现,写意油画注重“写”与“意”的表达,其绘画语言区别于传统西方油画的表现形式,借鉴传统中国画线条、色彩等形式,以意造型,实现对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在自文艺复兴之后的五百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且在西方形成了以写实为主导倾向的绘画传统,对世界美术影响巨大。但是自20世纪以后,传统的、写实的绘画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挑战,特别是摄影术的出现影响了整个绘画界,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随后就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在新的形式下,研究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发展趋势就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丹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68-70
中国当代表现绘画艺术是以西方表现主义哲学为起点的。以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表现性作品为例,对中国当代表现绘画艺术进行了历史分析。阐释保留传统写实绘画的视觉真实,利用抽象艺术的形式构成要素,深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本源的中国当代表现绘画的艺术特征,并得出当代表现绘画艺术面向现实生活和人的真实情感,开拓了架上绘画的新领域,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文化的局部单元,中国当代油画如何以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进入全球时代,如何利用中国本土文化资源,如何给油画这种源自西方的艺术形式打上中国文化的印痕,如何在学习西方油画的表现技法和艺术精神的同时而不被其同化,如何能够一以贯之中国传统人文特点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仔细思考。在中国的传统绘画、雕塑中,有许多相关理想生活、...  相似文献   

13.
油画是由欧洲传入中国的外来画种。传统油画通常是指继承古希腊传统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写实油画。它在欧洲美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作用、要发展中国油画就必须深入研究写实油画传统。有些学生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对写实传统采取不屑一顾,不求甚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在继承上求发展,向国外大师学习不仅是技巧,更重要的是用逻辑的方法去研究自然的科学精神。对写实传统的思考是当代中国具有历史使命感的艺术家共同围绕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东西方绘画在艺术的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同面貌,在艺术语言的侧重上,西方绘画重于对面的刻画,而东方绘画侧重于对线的表达;在绘画材料形式上,西方采用厚重鲜艳的油画颜料为媒介,东方绘画以中国水墨为代表;在绘画的客观科学性上,东方绘画强调主观描述,西方绘画强调客观描述;在表现题材和对象上也具有较大差异性。东西方绘画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面貌特点,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人种性格的差异性,东西方艺术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因素及哲学思想。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极大区别,最终表现在艺术形式和题材上,是人类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画论两题     
中国艺术推崇“意象”,讲究“气韵生动”。漆画作为新兴的中国传统架上绘画,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广,漆画应讲究“气韵”,摆脱传统工艺美术的束缚,才能成为与西方油画相媲美的东方艺术的架上绘画。中国油画要在这个时代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风貌,追求油画的东方神韵,才能在世界艺术格局中取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油画传入中国以来,国人多仅停留于对其形式、语言、材料等技法上盲目地吸收。在讨论油画民族化的问题时,只讨论民族性的形式、风格特点如何体现,而一直忽视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精神、民族造型特点如何在油画中挖掘、映带和张扬,致使中国油画长时间不能融入民族文化的大家庭中。中国油画要发展就必须冲破西方油画发展的模式,走再创造的道路:一、中国油画的美学指导思想应建立在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之上,以“天人合一”的观点来指导中国油画的发展,反对西方古典油画的再现性和西方现代派的一味强调主观表现的倾向。中国油画应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产物;二、在造型上应超越物象的束缚,以意象性为其造型特色  相似文献   

17.
文章梳理吴冠中先生绘画艺术的成就,剖析他理论创新、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的文化内涵,尝试分析他运用中西不同手法在绘画中表现的形式美、“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和“风筝不断线”艺术理论的内涵及吴冠中先生绘画中传递给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写实性油画作为最能体现艺术本体语言的创作手法之一,在20世纪初期"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下迅速在中国本土传播与发展开来,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其面貌也不尽相同。当下的观念性写实油画用全新的视角审视和拓展写实油画的外延,已不单是比对对客观对象的描摹相似程度,更重要的是使其自觉植入现代观念和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丰富多样的技法形式只是充当画面表现的载体,而观念与精神则逐步转变为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内涵与动机,折射出画家对人生价值的追问以及对艺术、对世界、对人类社会终极关怀的思考。现代观念的植入使当下的写实油画在不摈弃传统写实语言的前提下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艺术家们均可通过"写实油画"这个载体来表达个人的艺术观念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西方写实绘画运用科学的造型、色彩及空间表现来塑造对象,从而达到幻真般的效果;中国传统绘画则以笔墨、线条表现对象,追求飞动的节奏和韵律的表现,中国现代工笔画在传统工笔画的基础上,从造型、色彩、空间及制作等方面不断借鉴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开始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西方水彩画的写意性具有水彩画“本体语言”上的民族精神与艺术形式,审美观念体现出浪漫主义情调及倾泻写意的艺术形式,区别于西方诸多画种的另一个美学体系。中国画的写意性是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得以体现,其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与西方古典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中国画本身在用笔上则倾向于写意性与表现性。比较研究水彩画与中国画写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